張良為一代謀士,選擇退位的原因到底是什麼?他為何這麼做呢?

張良最後選擇退位,是為什麼呢?為何有著莫大功勞的張良,封侯只排了62位,張良又為何想退隱江湖呢?漢朝初年的封侯、封王、拜相是以軍功制度為前提的 比軍功,作為"帝師"的張良更多的是在劉邦困難的時候幫劉邦想計謀,幫助劉邦怎樣才能打敗敵人。

張良為一代謀士,選擇退位的原因到底是什麼?他為何這麼做呢?

軍功制度適合領兵打仗打武將,比如韓信,韓信的功勞最大直接封王了,這個無人敢於怨言,武將的攻城數量和斬殺敵人的數量都是可以用數字可以記錄的,這也是以後論功封賞的憑證,但謀士不一樣,謀士獻策了還得要武將的衝鋒陷陣,謀士的功勞是無形的,但又無處不在。張良並未參與直接的軍事戰爭,和那些武將相比是有些吃虧的,但是張良根本就不在乎。

張良為一代謀士,選擇退位的原因到底是什麼?他為何這麼做呢?

當但劉邦可沒忘記人家的功勞,爵位雖低但賞賜確實是排在前三的。張良為何退隱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紛爭,就有勾心鬥角,顯然張良深知其中的道理,但更為重要的是張良太瞭解劉邦這個人了。有人說蕭何和曹參的關係要好,後來卻反目成仇,但在我看來,這無非是為了避免遭到劉邦的迫害和排擠,被迫採取的自保策略罷了,事實上兩人親密無間。漢高祖劉邦與張良之間的感情是不可言述的,可以說張良是帝王之師。

張良為一代謀士,選擇退位的原因到底是什麼?他為何這麼做呢?

因此,要封賞張良就需要一個理由,為此劉邦煞費苦心,自己想出了一個理由要讓大家認同。其實他真正的願望只有一個,就是滅秦。不過張良勢單力薄,只能選擇一位明主來幫他達成滅秦之志。張良選擇了劉邦,但他仍有光復韓國的私心,他與項梁交好, 我想這應該也是張良日後在劉邦稱帝后選擇退隱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劉邦分封張良排名靠後的原因吧,君王希望臣子別無二心,更何況是劉邦這樣的人呢。

張良為一代謀士,選擇退位的原因到底是什麼?他為何這麼做呢?

張良雖然促成韓王成稱王,以為"光復韓國"的夙願達成,但沒有想到,項羽只是想借助韓王成控制昔日韓國屬地。也許是張良要求降低對自己的封賞,來達成韓王信稱王。只可惜,韓王信仍舊是爛泥扶不上牆,投靠了匈奴,甚至將劉邦大軍圍在白登,此等誅心大罪,張良再也保不住他,韓王信被殺,韓國再無人可以復國,張良心灰意冷,選擇退隱江湖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