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下发现古墓,专家拎出两麻袋“铜渣”,今成“不可复制”国宝

水库下发现古墓,专家拎出两麻袋“铜渣”,今成“不可复制”国宝


自周文王“一石定中原”开始,河南就成了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在漫长的岁月中,这片土地下也埋藏了历代王侯的“奇珍异宝”;去过河南博物馆的朋友或许知道,这里的镇馆之宝名字叫“云纹铜禁”。或许在很多朋友看来,这仅是一件先秦青铜器,殊不知它还是“禁止出国境展览”的国宝;更令人惊讶的是,云纹铜禁出土时竟然是两麻袋的“铜渣”,今天的样子是修复专家“拼凑”出来的。

水库下发现古墓,专家拎出两麻袋“铜渣”,今成“不可复制”国宝

说这话还得回到河南南阳淅川县“丹江口水库”,1977年,南阳附近发生了罕见的三年大旱,水库水位急剧下降,导致某些区域河床都露了出来。令人惊奇的是,水位下降还露出了河底的一座土丘,当地称为“龙山”;有聪明的朋友或许已经猜到了,但凡与“龙”有关的地方,多与古代天子有关,“龙山”也不例外,传说这座土丘是古代某位帝王陵寝。话虽这么说,但“龙山”埋葬的究竟是谁,又属于哪个年代,这些信息早已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在修筑丹江口水库时,“龙山”也被淹没在水底,这一淹就是二十多年,如今再次出现倒成了孩子的游乐场。

水库下发现古墓,专家拎出两麻袋“铜渣”,今成“不可复制”国宝

这天又有几个孩子在土丘上追逐玩耍,谁成想居然发生了地面塌陷,几个孩子吓得跑回家找大人帮忙,这一消息也惊动了考古部门;其实这点不奇怪,如果“龙山”是实心的,就不该发生地面塌陷,如今证明是空心的,那就很可能印证“龙山是古墓”的千古传言。简单的说,考古队趁水位较低,对龙山展开了全面勘测,结果不仅发现塌陷处是座古墓,在其附近居然还隐藏着数十座大大小小的墓葬;但遗憾的是,由于上游降雨,水库水位再次涨了起来,考古队只能暂时放弃发掘,但可没有忘记这里。

水库下发现古墓,专家拎出两麻袋“铜渣”,今成“不可复制”国宝

此后,随着水位的五涨五落,考古队前后经历一年多的时间进入龙山发掘,又数次掩埋以防止水淹古墓;不管怎么说,龙山古墓终于发掘完毕,考古队经历的艰辛自不必说。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次考古发掘收获颇丰,共出土各类文物万余件,古墓年代也基本确定,居然是距今2500年前,曾问鼎中原的“楚国”贵族墓葬;其中的金银玉器、兵器、青铜器等珍贵文物数以千计,但这里要说的却是考古专家从古墓里拎出的两个麻袋,里面装着十几大块和数不清的“铜渣”零件。说到这或有朋友猜测“这是清理古墓,需要丢弃的垃圾吗?”

水库下发现古墓,专家拎出两麻袋“铜渣”,今成“不可复制”国宝

结果却恰恰相反,考古专家并没有将这两麻袋“铜渣”丢弃,而是拿回博物馆,直接交给了文物修复专家;修复专家看到这些东西后也吓了一跳,把这些碎成“渣渣”的东西拿给自己,是要修复吗?想到这,修复专家不禁有些生气,理由其实很简单,所谓的“文物修复”其实就是修修补补,在文物大体原型的基础上,将一些残缺零件填补上即可;可如今这两麻袋“铜渣”,别说修了,就是原型什么样都看不出来,让自己“修复”出一件2500年前的青铜器,这几乎等于“凭空再造”一件文物了。

水库下发现古墓,专家拎出两麻袋“铜渣”,今成“不可复制”国宝

据修复专家回忆“当时的文物原型就是个残破不堪的‘光板’铜案,长方形的,其中一个边儿上还塌陷了大半拉子;整个案子裂为七八块,就像经历了一场大地震”。公正的说,如果仅“光板”铜案,尚有修复的希望,关键是“与铜案同时出土的,还有难以计数的弯弯曲曲的铜梗”,而这些“铜梗”又不是同一造型,究竟装回到哪里,该怎么装,这些在当时完全摸不着头脑。当然,考古专家并不是故意出难题,而是这堆铜渣实在太珍贵了,经专家联合鉴定,这应该是一件仅出现于史书的“酒禁”;更难得的是,其制作工艺很可能是传说中的“失蜡法”,其重要意义自不必说,因此这才拿来“为难”文物修复专家。

水库下发现古墓,专家拎出两麻袋“铜渣”,今成“不可复制”国宝

这里稍作说明,所谓“酒禁”是一种先秦时代的青铜器,史载起源于商灭周兴,周代统治者认为夏、商两代之所以会灭亡,其主要原因就是“酒”,因此西周曾颁布“禁酒令”,规定只有祭祀时才能饮酒;当然,这堆“铜渣”的年代是春秋时期,但严格来说仍隶属“东周”,专家推测,春秋时虽然已经可以自由喝酒,但表面上依然奉行“西周”的禁酒令,如今发现的这件残缺文物,或许就是提醒世人不要贪杯的“青铜酒禁”,其本身又相当于一个放置酒杯的桌子。

水库下发现古墓,专家拎出两麻袋“铜渣”,今成“不可复制”国宝

简要的说,河南博物院高级技师王长青,带着他的几位徒弟“临危受命”,在没有见过文物原型的情况下,硬是将这些“铜渣”一个一个对比着找出原来的位置;说起来很容易,但“两麻袋”的零件,这么一点点的对比拼接,其“工程浩大”的程度还是能想象的出来; 还不止这些,之后专家弄清全部结构和铸造方法,又先后采用整形、加固、雕制石膏样版、补缺配件、錾花、大焊、铸接、粘接、着色、作锈等多种修复方法,历经4年时间,终于完成了这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文物修复任务。

水库下发现古墓,专家拎出两麻袋“铜渣”,今成“不可复制”国宝

大体来说,修复后的“铜禁”由禁体、12条龙形附兽、12条虎形座兽三部分组成。在铜禁不足5厘米厚度中又有五层结构:第五层由特粗直铜梗组成口字型、第四层细铜梗,一端附着在第五层口字型铜梗上,平伸后弯曲向上或向上分叉后支撑第三层铜梗、第三层铜梗为较细直梗、第二层立于第三层铜梗上,是逐渐变细的小圆立柱或下面分叉的人字形立柱;这四层铜梗穿插连接,形成一个长方形的框架,支撑着云纹图案,起到稳定及承重作用,第一层也是最外一层“云纹”,大多由C形、变形人字纹、X形纹组成,它们互相交错却又互不交叉,形成了透雕的云纹平面。

水库下发现古墓,专家拎出两麻袋“铜渣”,今成“不可复制”国宝

这么说或许“枯燥无味”了,整体来看,原来的两麻袋渣渣,如今变成了青铜器上的朵朵“云彩”;铜禁四周又攀附12只怪兽,有序排列,曲腰卷尾,探首吐舌,呈“群龙拱卫”造型;禁体下又蹲伏着12只虎形异兽,张口吐舌,好似不堪重负,又似气喘吁吁,更加烘托出了“铜禁”的庄严与神圣。尤其是24只“怪兽”,像虎又似龙,再加朵朵“祥云”衬托,将整个铜禁装点得恰似腾云驾雾,似梦如幻;正因为青铜器以“祥云”为主,因此专家一致将其命名为“云纹铜禁”。

水库下发现古墓,专家拎出两麻袋“铜渣”,今成“不可复制”国宝

还要说明一点,“云纹铜禁”的横空出世震惊考古界,谁能想到一堆“渣渣”居然会被修复到这种美轮美奂的地步,在充分体现修复专家功力的同时,也证明了2500年前古人的超凡智慧;因此“云纹铜禁”刚刚修复完成便代表国家远赴海外展览,并再次引起轰动,可载誉归来时却被拦在了北京。理由很简单,就因为“云纹铜禁”的历史意义和复杂的铸造工艺,北京的专家说:这么珍贵的东西一定要留在首都,但河南专家却犯了难。

河南专家说“‘云纹铜禁’价值是很大,一位年迈抱病的老师傅,带着4位徒弟,没日没夜费4年时间,花了河南4万元,修复好之后,别说河南人,就是河南博物院很多人都还没有见过它,如果就这样留在北京,恐怕不只是我受不了,将近一个亿的河南人都受不了。”这话说得软中带硬,当然也是事实,无奈北京的专家只好放行,“云纹铜禁”再次回到河南;说到这或有朋友会说“至于那么麻烦吗,原件留在北京,再复制一件给河南不就完了吗?”

水库下发现古墓,专家拎出两麻袋“铜渣”,今成“不可复制”国宝

这种理论上这是可行的,但事实却完全不可能。或许有朋友会想到如今火爆的“3D打印”,其实专家也曾有这样的想法,但经过扫描后发现,电脑居然不能完全扫描出铜禁的整体构成图,原因是文物结构太过复杂,仅无数“云彩”的扫描就难以完成;没有构成图,想“复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也是以后数十年都无人敢于尝试的主要原因;这里还有个关键点,2500年前的古代,论科技不可能与今天相提并论,现在都做不出的东西,古人又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水库下发现古墓,专家拎出两麻袋“铜渣”,今成“不可复制”国宝

或许正是这个原因,云纹铜禁也被国家认定为“不可复制的”、“禁止出国(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如今就陈列在河南博物馆内,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好了,今天的话题就聊到这里,认为小编写的还可以的话,请点击小程序看一看。您的点击,就是我最大的支持,谢谢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