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让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更有效

[摘 要]古诗词具有语言质朴凝练、音韵优美、意境悠远、表达精妙的特点,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精粹和瑰宝。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追求“返璞归真、朴素简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感受古诗词独特的艺术和文化魅力。文章通过分析知人论世、精彩诵读、品读意象、联想想象、联系生活的重要性,阐述了让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更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返璞归真;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新课改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古诗词教学不再提倡教师不断地细细解析,学生一字不漏地听和记。教师要转变角色,转变思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去思考、探究古诗词。另外,教师的教学要切合学生实际,要尽可能删繁就简,直入主题,要激励学生自主朗读、品鉴,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知人论世——从创作背景介绍中加深理解

每一首古诗词都是诗人情感的真实写照。要想理解和学习古诗词,研究诗人本身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很重要,即“知人论世”。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需要一开始就强迫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层意蕴加以剖析,而是应该先指导学生分析该首诗或词的创作背景,从创作背景中搜索有用信息来促进对古诗词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杜甫的《春望》时,教师可先对杜甫这位现实主义伟大诗人做简单的介绍:杜甫,字子美,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被后人尊称为“诗圣”。在对杜甫进行了解后,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杜甫为何能写出忧国忧民的《春望》。紧接着,教师可以“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春望》的创作背景:天宝十四年,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他就是唐肃宗。杜甫得知这个消息后,只身一人投奔肃宗。不幸的是,他在投奔的途中被叛军俘获。第二年春天,一直被困沦陷区的杜甫亲眼目睹了长安城战争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在这种情况下,他老泪纵横,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春望》。了解了背景知识之后,很多学生在情感上与诗人产生了共鸣,于是再去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时便更加简单容易,也更能体会诗歌意境和情感之妙。在理解诗歌最后一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时,学生很快便联想到诗人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依然忧国忧民,搔头思考,为国担忧,以至于头发越来越少,都插不住簪子了。


二、精彩诵读——从诵读中品味诗词之美

教师的古诗词教学要做到返璞归真,就要注重朗读与背诵,要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词表达的情感,体会诗词的语言之美。南宋的朱熹说:“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诗词用词讲究,押韵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意蕴绵长。学生只有通过不断诵读、大声诵读、有感情的诵读,才能体会古诗词的音韵美。

例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具有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韵脚和谐、语言流畅、生动自然等特点,读起来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西”“低”“泥”等都是压的“i”韵,读起来一气呵成、平易自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它的美。


三、品读意象——从意象运用中感悟诗词意境

古诗词中有很多的意象,这些意象往往支撑着整首诗词,是理解诗词的关键所在。不同的意象在抒发作者情感、营造诗词意境方面的作用是不同的。有的意象营造了孤寂萧条、冷漠凄惨的意境,有的意象则营造了高远旷达、静美和谐的意境。古诗词中意象的选择和使用是非常有讲究的,它们并不是诗人信手拈来的,而是蕴含着诗人情绪、寄托着诗人情感的,是经过诗人反复推敲和思索才定下来的。对于学生来说,抓住诗词意象来了解诗词所营造的深邃意境很有必要。

例如,王维《使至塞上》是流传千古的诗歌名篇,是诗人在赴边疆慰问将士时所作的一首纪行诗,其记述了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这首诗中最著名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之所以出名,更多的得益于其中所运用的意象,其通过“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意象,描绘了边疆大漠壮阔雄奇的景象。简单的意象,为何具有如此大的魅力呢?王维的诗歌是典型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这四个意象,让人们看到了边疆沙漠的一个剪影,大漠宽广无垠,十分辽阔,但这种辽阔并不单调乏味,而是充满了意趣,充满了图画美。学生通过分析,便可以感受到在无边的沙漠中,烽火台燃起的孤烟并非只给人孤寂冷漠之感,其也让人深感旷达、辽远之美。


四、联想想象——从联想想象中感悟情感

古诗词具有言简意赅、短小精悍的形式特点,诗人的情绪、情感等都蕴含在简简单单的文字里面。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和激励学生运用联想与想象,让学生体会到诗歌丰富饱满的情感。联想和想象是创造性的活动,它要求学生在已有的学习经验上对相关内容进行发散性和创造性的思考,继而产生新的灵感。对于初中生来说,借助联想和想象来感受理解古诗词的情感是十分必要的。任何古诗词,学生在学习时,如果不能恰到好处地进行联想与想象,便很难体味到诗歌独特的情感。

例如,《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一句写了江上行船时的情景,其中的“潮平”“风正”等都值得学生细细探究,学生在理解该句诗时,一定要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在脑海中形成“江上行船”图。“海日生残夜”这一句写了残夜未尽,太阳就已经从海上涌现的景象。“江春入旧年”是说未到新年,江南已先有春意了。这两句诗表面是在说残日、江春等,其实隐含着作者对“光阴易逝”的感叹与惋惜之情。当然,这些需要学生通过充分的联想与想象方可体会得到。最后诗歌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收尾,写出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结尾处的“疑问”非常精妙,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感受诗人思乡的愁苦之情。


五、联系生活——从联系生活中体悟诗词哲理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学习中,学生总会遇到一些富含哲理的古诗词,这些哲理蕴含于诗词的深处,需要学生认真分析和体会方能悟到。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从生活视角去研究古诗词,进而体悟诗词的哲理。哲理诗是一种常见的诗词形式,它既可以描写,又可以说明,还可以议论,但其最终目的是体现人生哲理,指导人们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哲理诗侧重于将人们的生活诗化,并在此过程中总结人生智慧,传达理趣。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剖析哲理诗中的人生哲理很重要。

初中阶段语文教材中的哲理诗很多。比如,陆游的《游山西村》便是一首哲理诗。诗的颔联写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满怀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这两句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更是对人生哲理的剖析,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学生在学习时,一定要注意感受诗人在写景之时所传达出的人生哲理。再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也是一首哲理诗,其中富含哲理的两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教师在教学时,向学生提问:“这句诗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呢?请联系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学生很快便在小组讨论探究中得出以下哲理:“人在干一件事时,要考虑全面,不能只为了获取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忽略大局,要高瞻远瞩。”有的学生在学习了该首诗后,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总而言之,教学古诗词需要一定的技巧。教师要用最直接、最科学有效的方法展开教学,让学生爱上古诗词,感悟古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与哲理美等。教师可以立足“返璞归真”,通过知人论世、精彩诵读、品读意象、联想想象、联系生活等质朴简单的方式,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