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劃分為6區1市6縣的新2線城市,享有“海上絲綢之路門戶”之稱

福建劃分為6區1市6縣的新2線城市,享有“海上絲綢之路門戶”之稱


地名如人名,

一個名字代表著一個地方的特色,

每一個名字背後都有淵源與意義。

地名,

就是一座城市的身世。

歷史緩緩向前,

流傳中,許多地名已非原意。


福建劃分為6區1市6縣的新2線城市,享有“海上絲綢之路門戶”之稱


鼓樓區

來歷名稱 宋熙寧二年(1069年)郡守程師孟於城樓置銅壺滴漏報時,謂之鼓樓,“鼓樓”因此得名。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元旦,福州正式建市,同年5月,福州市在城內設立鼓樓區。


福建劃分為6區1市6縣的新2線城市,享有“海上絲綢之路門戶”之稱


臺江區

來歷名稱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月福州建市時即置臺江區。舊稱南臺,漢高祖五年(前202年),無諸被封為閩越王,在大廟山建一臺,題詞:“登南城翹望,有臺臨江”,故名之。另一說,閩江流經市區一段稱臺江,區以江名。


福建劃分為6區1市6縣的新2線城市,享有“海上絲綢之路門戶”之稱


倉山區

來歷名稱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月福州建市時即置倉山區,倉山區因地處倉前山得名。古稱藤山,明洪武年間(1368年)在藤山北麓建鹽倉,俗稱鹽倉前,遂通稱倉前山,簡稱倉山,區名由此而來。


福建劃分為6區1市6縣的新2線城市,享有“海上絲綢之路門戶”之稱


馬尾區

來歷名稱 1956年,撤銷馬尾鎮,設立馬尾區。閩江下游有浮礁似駿馬,礁西為馬頭江,礁東為馬尾江,舊鎮中岐位於馬尾江邊,馬尾地名由此而來。


福建劃分為6區1市6縣的新2線城市,享有“海上絲綢之路門戶”之稱


晉安區

來歷名稱 1995年10月27日,福州市行政區劃進行調整:原福州市郊區更名為晉安區。晉安區以晉安河得名。


福建劃分為6區1市6縣的新2線城市,享有“海上絲綢之路門戶”之稱


長樂區

來歷名稱 唐武德六年(623年)析閩縣地置新寧縣,縣名取《書經》“宅新邑,寧厥止”之義,縣治設今古槐。同年取“長久安樂”之意改名長樂縣。1994年2月18日,長樂撤縣設市(縣級)。


福建劃分為6區1市6縣的新2線城市,享有“海上絲綢之路門戶”之稱


閩侯縣

來歷名稱 明清時閩縣、侯官兩縣並立,同屬福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府廢,翌年兩縣合併,各取首字定名為閩侯縣。


福建劃分為6區1市6縣的新2線城市,享有“海上絲綢之路門戶”之稱


連江縣

來歷名稱 唐武德六年(623年)析閩縣溫麻舊地置溫麻縣,同年以“城域大江前橫,盈盈如束”而改名連江。


福建劃分為6區1市6縣的新2線城市,享有“海上絲綢之路門戶”之稱


羅源縣

來歷名稱 舊名永貞,永昌,宋乾興元年(1022年)定名羅源縣,以境內“羅江(今羅源溪)流分三支,同出一源”得名。


福建劃分為6區1市6縣的新2線城市,享有“海上絲綢之路門戶”之稱


閩清縣

來歷名稱 唐貞元元年(785年)析侯官縣西鄉十里設梅溪場,旋升為縣,後改名梅清縣。五代後梁乾化元年(911年)以梅溪與閩江匯合,江水濁溪水清,改名閩清縣。


福建劃分為6區1市6縣的新2線城市,享有“海上絲綢之路門戶”之稱


永泰縣

來歷名稱 唐永泰二年(766)析侯官縣西鄉、尤溪縣東鄉置永泰縣,以年號永泰為縣名。宋崇寧元年(1102)因避宋哲宗陵諱改名永福縣。民國三年(1914年)因與廣西永福縣同名復改永泰縣。


福建劃分為6區1市6縣的新2線城市,享有“海上絲綢之路門戶”之稱


平潭縣

來歷名稱 平潭縣別稱“嵐”,俗稱海壇,亦稱海山。民國元年(1912)置平潭縣,因主島海壇島適中有一平坦的巨石,俗稱“平潭”。


福建劃分為6區1市6縣的新2線城市,享有“海上絲綢之路門戶”之稱


福清市

來歷名稱 福清簡稱融,原名福唐。唐長興四年(閩龍啟元年,933年),以“山自永福裡,水自清源裡,會於治所”一語中“永福”、“清源”各取一字,改福唐縣為福清縣。1990年12月26日,福清縣升為福清市(縣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