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崇微团课”第7期丨一筷一勺见文明 , “公筷行动”动起来

“崇崇微团课”第7期丨一筷一勺见文明 , “公筷行动”动起来

“崇崇微团课”第7期丨一筷一勺见文明 , “公筷行动”动起来

崇州青年频道

倾听崇州青年的声音

“崇崇微团课”第7期丨一筷一勺见文明 , “公筷行动”动起来

开始今天的内容之前

先来回答三个问题~

Q1:“今天有好好洗手吗?”

“崇崇微团课”第7期丨一筷一勺见文明 , “公筷行动”动起来

Q2:“今天出门戴口罩了吗?”

Q3:“那今天你使用公筷了吗?”

“崇崇微团课”第7期丨一筷一勺见文明 , “公筷行动”动起来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

戴口罩、勤洗手、少外出

成为全民共识

然而

围桌共食、不用公筷的就餐方式

也在“威胁”人们的健康

给病毒传播提供了捷径

早在十多年前

钟南山院士就曾公开呼吁过

家庭用餐应使用公筷

“崇崇微团课”第7期丨一筷一勺见文明 , “公筷行动”动起来

建议在家庭中也要使用公筷或每人有专用碗筷。

“崇崇微团课”第7期

一筷一勺见文明 “公筷行动”动起来

“崇崇微团课”第7期丨一筷一勺见文明 , “公筷行动”动起来

筷子饱含寓意

一头圆,一头方,筷子的设计中蕴藏着古人对天地的最基本了解,也承载了华夏儿女几千年的酸甜滋味。筷子记载了每个人的成长,筷子陪伴中国人走过了无数个春秋岁月。冯骥才先生说:“莫言筷箸小,日日伴君餐。千年甘苦史,尽在双筷间。”筷子虽然朴素简单到了极点,但几百上千年来,十几亿人的亲情、友情、爱情,都能在这轻轻的一双筷子里窥得一二。

一双筷子,承载了一个国家的情感与文化。

“客气什么呀,多个人多双筷子嘛。”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向来注重邻里关系的和睦,远亲不如近邻。吃饭时,也习惯围桌共食、相互夹菜。然而,家庭聚餐、多人聚餐是疫情传播的高发途径。一双双伸向餐盘的筷子、友好夹给对方的菜肴,都可能潜伏着病毒,带来的健康隐患不容小觑。

“崇崇微团课”第7期丨一筷一勺见文明 , “公筷行动”动起来“崇崇微团课”第7期丨一筷一勺见文明 , “公筷行动”动起来

不分餐公食的健康隐患

那么,不分餐共食有哪些健康隐患呢?

首先,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幽门螺旋杆菌通过口口和粪口传播,是众多胃病的罪魁祸首,会增加患胃癌的风险。感染者的牙菌斑和唾液中会有幽门螺旋杆菌,筷子很可能成为传播媒介。其次,甲肝病毒容易在空气中传播,共用餐具时,病毒也可能通过唾液传染到健康人身上。此外,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多为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或粪便。6岁以下的孩子免疫功能低下,更易因共用碗筷导致病毒交叉感染。

“崇崇微团课”第7期丨一筷一勺见文明 , “公筷行动”动起来
“崇崇微团课”第7期丨一筷一勺见文明 , “公筷行动”动起来

“公筷行动”倡议

尽管“公筷行动”的倡议由来已久,但仍未成为人们的习惯。“家里人吃饭还用公筷,是不是有种见外和嫌弃感觉”“朋友聚餐图个热闹,强调公筷公勺,是不是会冷场”……诸如此类的观念和说法,长期在人们的心中盘踞,人们不愿主动去改变。无论是杜绝病从口入,还是倡导餐饮文明、保护家人健康,强制公共餐饮行业、倡导家庭就餐实行分餐制、公勺公筷制都已刻不容缓。

小小公筷,见证真爱,是时候来一场“公筷行动”了。要知道,文明城市,首先是“文明餐桌”,而分餐、公筷制则是文明餐桌中的一种具体体现。

因此,崇崇呼吁崇州青年朋友们,就餐使用公筷公勺,文明又卫生,既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更彰显社会责任。

“崇崇微团课”第7期丨一筷一勺见文明 , “公筷行动”动起来“崇崇微团课”第7期丨一筷一勺见文明 , “公筷行动”动起来
“崇崇微团课”第7期丨一筷一勺见文明 , “公筷行动”动起来“崇崇微团课”第7期丨一筷一勺见文明 , “公筷行动”动起来

一双公筷,健康常在。

“崇崇微团课”第7期丨一筷一勺见文明 , “公筷行动”动起来

青年朋友们,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参与到文明用餐、使用公筷公勺的行动中来,打好舌尖上的防疫战,让卫生、文明的用餐方式惠及每个人。让“公筷意识”真正深入人心,让“公筷行动”真正动起来,助力全社会形成安全、健康、卫生、文明的用餐风尚,彰显我们的城市文明温度。

“崇崇微团课”第7期丨一筷一勺见文明 , “公筷行动”动起来
“崇崇微团课”第7期丨一筷一勺见文明 , “公筷行动”动起来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

“崇崇微团课”第7期丨一筷一勺见文明 , “公筷行动”动起来

新媒体矩阵△

“优秀崇州青年”的标配,你中了几个?

从A到Z,26个字母读懂崇州

“崇州灵魂画师”以蓝天为纸,用白云作画

“崇崇微团课”第7期丨一筷一勺见文明 , “公筷行动”动起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