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原來它出自這本書

在疫情肆虐的時候,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句話。這是抗擊新冠肺炎中央指導組中醫專家、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院士在接受央視採訪時一再強調的。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原來它出自這本書

“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出自《黃帝內經·素問·刺法論》,原文是這樣的:

黃帝曰:餘聞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不施救療,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

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避其毒氣,天牝從來,復得其往,氣出於腦,即不邪幹。

這段話用現代語言解說就是:

黃帝問:我聽說五疫到來,都互相傳染,不論大人小孩,病狀都是一樣的,未病之前給予治療,有什麼方法能使人不相傳染呢?

岐伯回答:要使人們不相傳染,一方面要正氣充實於內,邪氣就不能侵犯;另一方面要避免疫毒,使它從鼻孔而來,仍從鼻孔而去,所以只要正氣出於腦,外邪就不能侵犯了。

這段話對瘟疫的描述和目前正在全球蔓延的新型冠狀病毒何其相似!難道在四千多年前的炎黃時代就有瘟疫了嗎?

“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原來它出自這本書

電影《大明劫》劇照

是的,瘟疫幾乎是始終伴隨著人類而存在著。天津中醫藥大學王玉興教授在《中國古代疫情年表》中統計:僅從公元前243年到公元1911年的兩千多年裡,中國發生重大疫情就有352次,平均6.1年發生一次重大疫情。僅秦漢時就發生了34次重大疫情,其中建安二十二年(217)的大瘟疫,使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中的五位在同一年永遠倒下。其他二位倖免了嗎?以讓梨聞名後世的孔融在公元208年被曹操殺害,而被蔡文姬的父親蔡邕稱為“奇才”、兒子阮籍和孫子阮咸都名列竹林七賢、為曹操寫書信倚馬可待的阮瑀,離世於公元212年。曹植在《說疫氣》中描述當時的慘狀:“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

因此《黃帝內經》中有不少篇章談到瘟疫問題就毫不奇怪了。其中《黃帝內經·素問》中有兩篇專論疫病的篇章是《刺法論》和《本病論》。《黃帝內經》認為,當疫病發生時,有人之所以不會被傳染,是因為其人具有良好的抵抗力,並且自身的調節能力能夠保持與環境的協調,這些能力就是人體的“正氣”。同時防疫還必須“避其毒氣”,《黃帝內經》認為疫病的“毒氣”會從口鼻而入,因此要想辦法防止“毒氣”從口鼻進入人體。只有內外條件兼備才能保證不會被邪氣觸犯、不被感染。

那麼怎樣培育人體的“正氣”呢?《黃帝內經》高屋建瓴地從世界觀、價值觀、生命觀各個角度進行了闡釋,尤其是在《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的養生和防病治病原則,這也是中醫一再強調的“治未病”原則。也就是要求功夫下在平時。

平時要怎麼做呢?

《黃帝內經》認為懂得養生之道的人,要“法於陰陽,知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也就是要取法天地陰陽的變化規律,用保養精氣的方法來調和,飲食有節制,起居有規律,不過分勞作,所以形體和精神能夠協調統一,享盡自然的壽命,度過百歲才離開人世。

“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原來它出自這本書

[宋]佚名 《槐蔭消夏圖》(局部)

從三觀的角度論述養生和防病治病,會不會寫得非常枯燥呢?

請讀讀這樣的文字:

黃帝問:人體十二臟腑之間相互為用,任何一髒神氣失位,就使神采不能豐滿,容易受外邪侵犯,可否用針刺法調治呢?希望聽聽其要點。(十二髒之相使,神失位,使神彩之不圓,恐邪干犯,治之可刺?願聞其要。)

岐伯行禮拜了兩拜回答:真全面啊!求問至理,陳說真道,如果不是聖明君主,怎能深究這些根源!這其實是說精氣神的活動,要符合天道自然。(岐伯稽首再拜曰:悉乎哉問!至理道真宗,此非聖帝,焉窮斯源,是謂氣神合道,契符上天。)

讀著這樣的文字,是不是有種乘坐時光穿梭機的感覺,彷彿聽到現代版:“你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很有水平?”

《黃帝內經》全書用對話體寫成,託名中華文明的人文始祖黃帝和他的老師岐伯等大醫一問一答,兩人緊緊圍繞著人的衣、食、住、行和精神調適來闡述:人應該採取怎樣的生活方式才能保持健康;面對疾病的時候,一個人應該怎樣選擇恰當的治療方式。

讀過《黃帝內經》,也許我們就不會驚詫於武漢方艙醫院裡中醫們領著病人歡聲笑語的舉動,而理解其背後蘊含的深刻的精神調適之於疾病的治療作用。

“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原來它出自這本書

如果對生命有一些好奇,有一些“天問”,譬如:

人的生理變化是以什麼樣的自然節律進行的?各個階段有什麼特點和變化?請讀《《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和《黃帝內經·靈樞·天年》吧。

春夏秋冬四季應該怎樣安排起居作息呢?請看看《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吧。

五臟有病了,應該怎麼吃呢?請讀《黃帝內經·素問·髒氣法時論篇》。

咳嗽是怎麼回事?為什麼說五臟都會導致人咳嗽?五臟不同的咳有什麼區別?請看《黃帝內經·素問·咳論篇》。

經常做飛翔的夢是在長個子還是生病的前兆?請看《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篇》。

天天喜笑不休是天生樂觀還是五臟出了什麼問題?

頭痛醫腳有道理嗎?

減肥不吃主食對嗎?

……

但凡與我們生活有關的方方面面的問題,都能在《黃帝內經》中知其所以然。


“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原來它出自這本書


《黃帝內經》之於中醫就像小說《紅樓夢》之於中國文學,經典總是百讀不厭,常讀常新。正如意大利當代著名作家卡爾維諾在《為什麼讀經典》中所說:“通過閱讀經典,我們感到它們遠比傳聞中所想象的更新鮮、更出乎預料、更不可思議。”

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博士4月3日在《華爾街日報》網站發表題為《冠狀病毒大流行將永遠改變世界秩序》的文章稱,新冠病毒危機正在改變世界,各國必須面對歷史性挑戰:一邊管控危機,一邊建設未來。

其實當下情形對於我們每位個體而言,又何嘗不是改變的契機?也許從閱讀《黃帝內經》開始,重新安排我們的生活,深入思考我們的生活和生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鄭重介紹一下《黃帝內經》吧:

《黃帝內經》包括《素問》和《靈樞》兩部分,每部分有81篇,全書共162篇。作為現存最早的中醫學著作,《黃帝內經》被稱為中醫書之始祖。全書主要以黃帝詢問、岐伯作答的方式全面闡述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內容。包括整體觀念、陰陽五行理論、藏象經絡學說、病因病機理論、望聞問切四診法和具體治療原則、治未病的養生原則以及研究自然界變化對人體影響的五運六氣等等。因此,中醫也被稱為“岐黃之術”。

“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原來它出自這本書


“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原來它出自這本書

“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原來它出自這本書

“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原來它出自這本書

“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原來它出自這本書

“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原來它出自這本書


“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原來它出自這本書

“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原來它出自這本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