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音解雇CEO,飞机就安全了?

周一(23日)上午波音公司宣布,该公司首席执行官(CEO)丹尼斯·米伦伯格已被解雇,由现任董事会主席大卫·卡尔霍恩接任该职位,首席财务官格雷格·史密斯将出任临时CEO,直到卡尔霍恩1月13日正式上任。


波音解雇CEO,飞机就安全了?


波音公司在官宣的声明中表示:公司董事会一致认为,领导层的变化是为了公司努力修复与监管机构、客户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恢复人们对波音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并且,波音将再次致力于与美国联邦航空局、其他全球监管机构及客户进行全透明、有效、积极主动的沟通。


这段声明中,波音只字未提米伦伯格过去的工作,包括在其任内,波音成为美国最值钱的工业企业。而是话里话外将波音危机的责任推给了米伦伯格。


很明显,解雇米伦伯格是波音公司面对持续发酵风波的一种“止损”方式,是波音高层出面负责的一种态度。而这一态度在目前看来,似乎是有效的:23日,解雇米伦伯格的公告刚一出来,波音股价在埃航空难后首次出现了回升,上涨了2.7%。


四面楚歌的境况下,波音企图用更换CEO讨好投资人和政府来盘活这盘死棋,积极成效肯定有;但“治标不治本”的操作,想要彻底医好波音的顽疾似乎有点困难。


由“安全第一”沦为“利润第一”的企业文化


作为全球最大的航天航空器制造商,20世纪的波音一直是美国航空航天业的的领袖公司,是美国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而波音也不负众望,一直以优异的工程设计、生产和管理品质著称。


但制造业先天利润有限的短板,加上近些年美国金融、服务行业高利润的冲击、资本股东的压力。波音开始将利润放在了安全前面。1997年,波音总裁菲力普•康迪特引入外援,收购了以营销著称的麦道公司,而波音的文化也从“安全第一”转变为了“利润优先”。


但即便如此,波音依然有接近4万名把“安全第一”挂在嘴边的工程师,他们抵制上层削减成本、赶工出货的错误决定。为了彻底解决这一困扰,波音2001年将总部由西雅图搬到了1500英里外的芝加哥。彻底将制造飞机的技术问题和工程师们困在了西雅图。


除了技术和决策的分离外,波音文化转变的另一个标志就是04年以后,总裁任命的新机型总监,由清一色的MBA出身代替了工程师出身。此次被解雇的米伦伯格虽然是工程师出身,但在巨额利润下,米伦伯格也显然认同了这一文化。


这一点,从米伦伯格掌舵波音之后不久737MAX就首飞,并于2017年拿到适航许可就可以看出来了。而早在2016年的试飞过程中导致空难的737MAX MCAS问题,当时就有工程师发现并且反馈,然而石沉大海。哪怕身居高位贵为总裁的米伦伯格声称对此不知情,他必然得对试飞过程中隐瞒重大安全隐患负起领导责任。


而波音针对米伦伯格的解雇发出的声明也可以看出,领导层的变化是为了公司努力修复与监管机构、客户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恢复人们对波音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声明当中也没有出现任何与技术相关的解释或说明。


所以,只要波音重利润、轻技术、轻安全的文化一直传承下去,解雇多少个“米伦伯格”都没有用。没有国家或个人会拿生命安全为波音利润买单的。


失去政府支持,国内外信任危机难以修复


一直以来,波音带来的经济利润和文化利润,都让波音成为了联邦政府的宠儿。甚至鼎盛时期,波音可以越过美联航,自己做认证。虽然有官商勾结的嫌疑,但也至少说明了波音的地位。


而随着狮航610、埃航302空难发生、以中国为首的多国叫停波音事故机型后,这一切都变了。


迫于民主党的压力,以及对波音安全性的怀疑。2019年3月13日,波音的最大支持者特朗普签署了总统令,要求停飞737MAX。随后FAA(美联航)接到特朗普的指示后,向各航空公司发出紧急通知,要求禁止该机型的运营和在本国领空内飞行。


相比联邦政府此前对停飞的慎重态度,特朗普和美联航的行动,也让波音的信任危机从国外转移到了国内。毕竟,如果美国人自己都不敢乘坐的飞机,又怎么让其它人放心乘坐呢。


即使在民航客机领域频频出错,波音或许还可以靠着其军事领域打个翻身仗。毕竟就国防工业暴力性质来说,波音公司在国防项目的盈利并不比民航少。


但随着今年8月份,美国国防部宣布因为资金以及技术上的问题,在投入了超过12亿美元之后,停止了与波音公司合作的新一代导弹拦截系统。波音在政府内部的信任度再次打了折扣,这对波音未来的军火订单数势必会产生影响。


在外部,波音将中国作为了扳回信任的突破口。作为波音公司的重要客户,中国民航一共采购了96架737MAX飞机。但同时,中国也是是世界上首个宣布停飞737MAX机型的国家。


所以,从8月份开始,波音陆续邀请了众多中国航空公司的飞行员、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参加讨论如何恢复737 MAX的正常运营的会议。同时8月份,波音还依次走访了8家中国航空公司。


波音此举,无非是希望中国民航可以相信737MAX系列的安全性。但显然,中国不会因此就轻易做出复飞的决定。这关系的不仅仅是政府的信誉问题,更是不计其数波音乘客的生命安全问题。


中国出于责任的考量,也让波音通过中国挽回信任的措施彻底宣告失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