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解密:東抗大唐,西拒大食,吐蕃王朝依靠怎樣的財稅體制?

引言

國家財政是維持國家制度運行和決策落實的基本物質保證,而稅收又是國家財政的主要來源。財稅體制在一個國家的所有政策和制度中,無疑有著非常特殊的地位。財稅體制和我們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著名的政治家本傑明•富蘭克林說過一句名言:“在這個世界上,只有死亡和稅收是逃不掉的”,一語道破了稅收的重要性。

歷史解密:東抗大唐,西拒大食,吐蕃王朝依靠怎樣的財稅體制?

▲稅收與個人

如果說國家是一輛緩緩前行的馬車,那麼財稅體制則更像是韁繩和鞭子,一張一弛,載著滿車的人,走過或顛簸或平坦的路,同時也決定著車轍的方向和長度。財稅體制不僅可以為國家的運行提供源源不斷的財源,同時也能夠對經濟活動起著調節作用,梁啟超先生有言:

農工商之政策,惟借稅法為操縱,或輕減以獎勵之,或重徵以抑制之,蓋未有不顧農工商之痛苦,而純然以收入之目的,為徵稅之標準,猥曰苟且以濟國用者也。

吐蕃王朝是松贊干布在青藏高原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建於公元618年,亡於公元842年,王朝前後歷時二百餘年。青藏高原高寒貧瘠,即使是今天,農作物的品種和產量也是遠不能和內陸地區相比,惡劣的自然環境,註定了這個國家的農業生產會舉步維艱。但就是這樣一個建立在世界極寒之地的王朝,卻在二百餘年的時間裡,和大唐、大食(今阿拉伯)以及後來的北宋共計有長達一百七十餘年的長期戰爭。

歷史解密:東抗大唐,西拒大食,吐蕃王朝依靠怎樣的財稅體制?

▲吐蕃疆域圖

大唐和大食在當時都是當時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國,分別位於吐蕃的東西兩側,二戰時的法西斯德國都無法應對東西雙線作戰,但數千年前的吐蕃卻做到了。眾所周知,戰爭從來都是經濟戰和後勤戰,不加賦稅,就無法滿足糧草和軍備的巨大需求,而加重賦稅,就無疑是加重了對底層民眾的壓榨,很容易陷入外敵未清,內亂已至的局面。那麼,身處雪域高原的吐蕃,又是用怎樣的財稅體制來支撐著曠日持久的對外戰爭的呢?

歷史解密:東抗大唐,西拒大食,吐蕃王朝依靠怎樣的財稅體制?

▲吐蕃與大唐和大食的對立

松贊干布時期財稅體制初建與鞏固

公元 7 世紀初,雅隆河谷的悉補野部落在松贊干布的領導下先後征服藏博、象雄等地區,定都邏些(今拉薩)。作為青藏高原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王”,松贊干布對於雪域高原的意義,就像秦始皇對於黃河流域的文明的意義一樣。

歷史解密:東抗大唐,西拒大食,吐蕃王朝依靠怎樣的財稅體制?

▲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

吐蕃被認為是藏族的先民,吐蕃是通過悉補野部不斷落吞併、聯合其他部落的建立起來的,其過程和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國有異曲同工之處。在松贊干布即位之初,悉補野王室和部落舊貴族互不相讓,內部矛盾十分尖銳。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制度,讓王室獲得更大的支持,能夠協調各方,維持新王國的穩定。

歷史解密:東抗大唐,西拒大食,吐蕃王朝依靠怎樣的財稅體制?

▲吐蕃的部落擴張

松贊干布時期制定的“六大法典”內容涵蓋了財政制度 、社會組織制度 、官僚制度 、軍事制度等。奠定了整個吐蕃的社會秩序和國家運行的基本框架。其中與財政相關的就有三部:“六六大計法”“十萬金頂具鹿法”和“內府家法 ”。松贊干布把吐蕃劃分為五個一級行政區:稱為“五菇”(五翼)。據史料記載分別是:

以拉薩小昭寺為中心的伍茹,以雅礱昌珠為中心的約茹,以香之雄巴蔡為中心的葉茹,以宅之都巴那為中心的茹拉還有以嘉雪達巴蔡為中心的蘇毗茹。

在五茹下面,又分為六十一個二級行政區劃,稱為“東岱”。然後把這些土地分配給對悉補野部落擴張有過卓越貢獻的人,使這些人從普通的平民晉升為新貴族。

歷史解密:東抗大唐,西拒大食,吐蕃王朝依靠怎樣的財稅體制?

▲吐蕃武士畫像

五茹的地區首領同時肩負管理地區社會經濟事務和國家軍事事務的責任,既是行政分區,也是軍事組織,對於分配到的土地有和屬民有管理和收益權。但他們實際對王室負責,在“六大決議”中有一大就是“奉養王者,獻納賦稅”,其中明確規定了每個“茹”的屬民都有繳納賦稅的義務。

歷史解密:東抗大唐,西拒大食,吐蕃王朝依靠怎樣的財稅體制?

▲吐蕃內部行政區劃

除此之外,松贊干布還根據家族勢力的範圍,另外分封了十八個“彩邑”給功臣,難以考慮到各方利益的平衡。這一時期的財稅制度還只是初具雛形,沒有對徵稅的條目具體化,也沒有對各個行業和社會階層的不同徵稅對象進行區分

噶爾東贊以後財稅制度的完善

噶爾東贊在吐蕃主政期間( 650—667 年),加快了領土擴張的步伐。652年噶爾•東贊發兵征服洛沃(今阿里地區)和藏爾夏(今後藏地區);656年,噶爾•東贊率十二萬大軍攻滅白蘭部;663年,吐蕃徹底滅亡吐谷渾。隨著吐蕃影響力的逐漸上升,青藏高原大部處於吐蕃的統治下,再也沒有政權可與其抗衡。同時王朝內部形勢也趨於緩和,形成了更加成熟的財稅體制。

歷史解密:東抗大唐,西拒大食,吐蕃王朝依靠怎樣的財稅體制?

▲噶爾•東贊畫像(左起第一)

1.農業稅

農業是百業之基,吐蕃所處的高原地帶雖然氣候條件並不好,但河谷農業仍然十分發達。雅魯藏布江流域河谷寬闊、平坦、暖溼,是非常適合農耕的。松贊干布當初定都拉薩也是考慮到當地農牧結合的優越自然條件。

歷史解密:東抗大唐,西拒大食,吐蕃王朝依靠怎樣的財稅體制?

▲拉薩城

迫於對外擴張的需要,增加稅收來源和落實稅目是不可避免的,噶爾東贊主政時期一個非常重要的舉措就是對統治區域內所有的人口、田畝和牲畜的數量進行清點核查,用統計數據作為政策調整的依據。並且把所有可耕種的土地名義上收歸王室所有,稱為“王田”。

歷史解密:東抗大唐,西拒大食,吐蕃王朝依靠怎樣的財稅體制?

▲吐蕃的河谷農業

公元 691 年,吐蕃清理土地賦稅並統計絕戶數字。領種“王田”的戶要向政府交納賦稅,當一戶絕嗣(沒有後代)後,王室有權收回他們的王田,重新分配過其他戶,這樣既可以避免農田荒廢,也有利於保證政府的稅收。農業稅除了單純按田畝徵收的農業稅外,還增加了農產品交易稅。如《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大事紀年”中記載:

及至牛年(公元 653 年)……大論東贊於‘祐’定牛腿稅。達延莽布支徵收農田貢賦。與若桑支之論仁大夏行農作物大宗交換。以布金贊瑪任象雄部之岸本”。

2.牧業稅

“六大決議”中規定“為奉養國王,眾臣必須努力工作,庶民必須按期繳納土地、牲畜稅”。這裡的牲畜稅除了邏些(拉薩)北部規模化的牧區之外,更多的是由“戶”所領養的牲畜。赤松德贊時期大臣聶•達贊東素頒佈法律,規定每戶屬民要飼養馬一匹、犏牛一頭、乳牛一頭、黃牛一頭,夏季割青草,曬成乾草以備牲畜過冬。可知吐蕃軍用的馬匹和農用的牛也基本上是由每戶的屬民供給的

。而每養一頭牛,屬民要交四分之一的“牛腿稅”,其他牲畜也類似。

歷史解密:東抗大唐,西拒大食,吐蕃王朝依靠怎樣的財稅體制?

▲吐蕃牧場

3.商業與交易稅

吐蕃大事記年記載:公元 708 年,“徵集黃金稅賦頗多”。黃金稅主要針對平民徵收,從公元708年起徵。“十萬金頂鉅鹿法”規定了度量衡的標準,促進了民間交易活動的發展

。在藏族史藉中記載吐蕃第五個良臣涅•赤桑央把山上的居民遷到河谷,在山上建立了城堡,形成了城鎮。

歷史解密:東抗大唐,西拒大食,吐蕃王朝依靠怎樣的財稅體制?

▲吐蕃河谷城鎮遺址

伴隨著城鎮的形成,商品交易也自然而然地活躍起來,而黃金是作為當時交易流通的一般等價物。再加上當時吐蕃的與周邊地區的貿易也很頻繁,而黃金在周邊國家也可以充當貨幣。“黃金稅”著實是一筆不小的收入。雖然藏文古籍中沒有對“商業稅”的明確記載,但“黃金稅”也可以說是一種商品交易稅了。

4.附屬國貢獻的賦稅

在吐蕃的周邊還有四個小邦國,《賢者喜宴》記載:“朗薩財王、泥婆羅銅王、蘇毗鐵王和門地娛樂王。他們雖然自立王位,但徵收稅賦仍需要獻給吐蕃王,因此他們也屬於吐蕃之臣民。”雖然不像其他地區一樣受吐蕃政府的直接管轄,但也對吐蕃王室有納稅義務。

歷史解密:東抗大唐,西拒大食,吐蕃王朝依靠怎樣的財稅體制?

▲吐蕃周邊小國

5.軍事掠奪所得的財政收入

吐蕃和唐朝及大食國纏鬥不休,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獲取他們的資源。對於物質匱乏、生產落後的雪域王國來說,對外掠奪也是財政收入一個重要的來源。如《舊唐書·吐蕃傳》記載:

“(開元十五年)其年九月,吐蕃大將悉諾邏恭祿及燭龍莽布支攻陷瓜州城,執刺史田元獻及王君之父壽,盡取城中軍資及倉糧,仍毀其城而去”。“其年九月,吐蕃悉銳以救安戎城,官軍大敗,兩城併為所賊陷,昊脫身走免,將所賊陷,昊脫身走免,將士已下數萬人及軍糧資仗並沒於賊。

為了實現高效的徵稅,吐蕃政府會不定期的進行“大集料”以及“會盟”其目的都是對物資進行清點,然後合理攤派賦稅。當時還有一項制度,就是除必要的政府組織經費和軍費開支以外,還要供養寺廟。藏傳佛教的僧侶是不需要納稅的,並且由七戶來供養一個僧侶。不僅如此,這些寺廟還能夠分到自己的田地。很多時候,平民都要去向僧侶借糧。

歷史解密:東抗大唐,西拒大食,吐蕃王朝依靠怎樣的財稅體制?

▲吐蕃境內寺廟

觀點

吐蕃在兩大帝國的夾縫中生存,雖然有著地理環境的優勢,但是其不斷髮展的財稅體制仍然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經濟實力的發展推動了吐蕃的對外擴張,吐蕃的對外擴張一方面能夠獲得更多的耕地和物資,緩解吐蕃物資貧乏的狀況,乃至轉嫁國內的危機,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其物質消耗,稍有不慎便會有被反噬的風險。

歷史解密:東抗大唐,西拒大食,吐蕃王朝依靠怎樣的財稅體制?

▲吐蕃軍事擴張示意圖

與之相對應的,吐蕃的財稅體制也有利有弊。一方面,在政府的嚴格把控之下,能夠極大地促進了國家對於資源的有效利用,滿足了軍事上的需要。另一方面,嚴苛、繁重的賦稅也使得吐蕃民眾,尤其是底層的屬民生活困苦,而這成為吐蕃經歷了快速擴張之後迅速衰落的主要原因。

參考文獻

《舊唐書·吐蕃傳》

《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

《賢者喜宴》

《漢藏史集》

《吐蕃經濟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