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造云梯,看墨子如何运用逻辑学和模拟技术对此“死磕”


鲁班造云梯,看墨子如何运用逻辑学和模拟技术对此“死磕”


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张“云梯”的图片。云梯,是古代军事战争中用于翻越城墙及攻城的器械,也可以用来登高望远侦探敌情,《淮南子·兵略训》中就曾记载:“云梯可依云而立,所以瞰敌之城中。”


关于云梯的构造,《墨子·备梯》中对有着详细的描述:


“云梯者,重器也,其动移甚难。守为行城,杂楼相见,以环其中。以敌广狭为度,环中藉幕,毋广其处。行城之法:高城二十尺,上加谍,广十尺,左右出巨各二十尺,高广如行城之法。”


可以从以上文字和图片看出,当时的云梯由以下车轮、梯身、钩等三部分构成:


(1)梯身底部装有可移动的车轮;


(2)梯身可上下仰俯,靠人力扛抬,倚架至城墙壁上;


(3)梯顶端有钩,用以钩援城缘,并可保护梯首免遭守军的推拒和破坏。


以上主要是“云梯”的有关定义、作用和构成,不过今天不单讲云梯,而是主要讲这张“云梯”图片背后的故事。一般认为“云梯”的发明者是鲁班,所以接下来就先说说鲁班,再谈谈墨子对鲁班、楚惠王、攻宋行为的“死磕”过程。


一、流入楚国的技术人才——鲁班


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说过:


周既不纲,权利四散,游士学者各称其道,其所以得以横行于天下,不容于一国则去而之它而己。故仲尼干七十二君,墨翟来往大江南北,荀卿所谓无立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争名,在一大夫之位则一君不能独宿,一国不能独吞……岂所谓海阔纵鱼跃,天空任鸟飞耶?


这段描述的就是当时各诸侯国人才自由流动的情况。


这个时候的楚国原本经过几任开明君主的励精求治,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强国,并且在这个时候也顺应时代潮流,以开放的姿态对各民族的优秀技术和文化进行兼容并蓄,开启了引进人才战略。


得益于此项战略,一位 “国际闻名”的“高级技术人才”奔楚而来,他就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鲁国人鲁班,又称公输般、公输盘、公输子,是中国木匠的祖师爷。


鲁班造云梯,看墨子如何运用逻辑学和模拟技术对此“死磕”


二、为楚造云梯


鲁班因不受鲁国国君重用,所以才投奔于楚国。这位不被故国重视的鲁班到楚国后,却受到楚惠王的重用,他运用自己的智慧对楚国的军事技术装备进行了革新,除了设计了一种“钩强之备”(《墨子·鲁问篇》),还设计了“云梯”用以攻城,这些底部带车轮的云梯,极大提高了攻城作战能力。


对此,《墨子·鲁问篇》中有记载:“公输自鲁南游楚,始为舟战之器,作钩绳之备,楚人因此垂败越人。”《墨子·公输篇》中也有相关记载: “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这里不说钩强,只讲云梯。那造这些云梯是做什么用的呢?当时,楚惠王想重铸楚国的霸权,便准备扩大军事装备去攻打宋国。


鲁班造云梯,看墨子如何运用逻辑学和模拟技术对此“死磕”


三、墨子的“死磕”


主张“兼爱和非攻”思想的墨子闻讯,为了阻止强楚攻打弱小的宋国,一面安排弟子禽滑厘带领其他三百名弟子护守宋国;一面风风仆仆地徒步十天十夜向楚国赶来,以阻止楚国攻宋。


鲁班造云梯,看墨子如何运用逻辑学和模拟技术对此“死磕”


1. 一驳鲁班:类比推理


《战国策·宋卫策·公输般为楚设机》(这里的公输般指鲁班)中记载,墨子到了楚都郢后,先去找的鲁班。


(墨子)谓之曰:“吾自宋闻子。吾欲藉子杀王。”公输般曰:“吾义固不杀王。”墨子曰:“闻公为云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义不杀王而攻国,是不杀少而杀众。敢问攻宋何义也?”公输般服焉。


这段话的意思是,墨子对鲁班说,想借他的力量去杀一个人。鲁班说自己是讲道义的人,是不会杀人的。墨子借此引入攻宋的话题,说鲁班您为楚国造云梯以攻宋国,那宋国究竟有什么罪呢?口口声声说自己不杀人,是讲道义的,但这次攻宋,分明就是不杀少数人而杀多人的行为哪!这讲得又是什么道义呢?鲁班一下子无言以对,被墨子说服了。


墨子在这里反驳鲁班的谬论时,用的就是“类比归谬式”的逻辑方法。


类比归谬式是指在由被反驳的论点推出新的论点时,使用的类比推理方法。


墨子先假设鲁班“不杀人就是讲道义”,即“杀人就是不讲道义”的论点是正确的,并以此为前提,运用类比推理出“既然杀人是不讲道义的,那攻宋杀多人也应该是不讲道义”的结论,这样便有力地驳倒了对方“不知类”的矛盾,论证了“杀一人和多人”都是“不讲道义”的类别。


鲁班造云梯,看墨子如何运用逻辑学和模拟技术对此“死磕”


2、二驳楚王:以类取,以类予


鲁班这时别无他法,只能推说攻打宋国是楚王的决定,于是墨子在鲁班的介绍下前去谒见楚惠王。《墨子·公输》中对此记载:


子墨子见楚,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弊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梁肉,邻有糟糠,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也?”王曰:“必为窃疾矣。”


这里,墨子借向楚王请教问题来引出下面的话。他说,一个人放着自己的好车不用,却想偷邻居的破车;自己的好看贵重衣物不用,却想偷邻居的粗衣短衫;自己家的好饭好菜不吃,却想偷邻居的酒渣和米糠。那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楚王回答说,这个人有偷窃的癖好。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弊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狐狸者也,此犹梁肉之与糟糠也;荆有长松、文梓、楠、豫樟,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三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


接着,墨子用楚国五千里土地和宋国五百里土地,分别比喻好车和破车;拿楚国犀牛和麋鹿充斥的云梦泽,以及长江和汉水的鱼鳖、大鼋和鳄鱼与连野鸡、兔子、鲫鱼都不产的宋国,分别比喻好的饭菜和糟糠;以楚国拥有众多的梓树、楠树、豫樟树等名贵树种与宋国找不到一棵大树的情形,分别比喻好看贵重衣物和粗布短衫。


鲁班造云梯,看墨子如何运用逻辑学和模拟技术对此“死磕”


从以上这三方面看,墨子认为楚攻宋,与有偷窃癖好的人同属一类,所以他认为,如果楚王这样做了,就会因伤害道义而不能占据宋国。


《墨子·小取》中记载了墨辩的逻辑用语:“以类取,以类予。”“以类取”指的是物以类聚,可以理解为归纳推理;“以类予”指的是同类相推,由一般原理而推出同类其他事物,可以理解为演绎推理


墨子在这里连设三个比喻,将楚、宋两国的土地资源、物产饶贫等情况进行比较和分类,从中运用了“以类取,以类予”,即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方法,论证了楚王的“攻宋行为”与“窃疾者”实属同类的行为,以此借楚王亲口对“窃疾”者的否定,来打消其攻宋的念头。


类比推理、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便是后期墨家所概括的三种逻辑推理方法,它们都是在基于“类”的同异基础上加以分析和推理的,墨子把这些方法充分运用到了实践中。


3、三驳“攻宋”:模拟技术


模拟技术,是一种在决策方案拟定之后,通过某种方式的试验,以有形的形式和结果,来考察决策方案可行与否的一种预测方法。它广泛应用于武器系统设计、制造、鉴定、诊断、训练以及军事学习、作战管理等方面,并推广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墨子对楚惠王陈述攻宋的比喻和利害后,楚惠王虽然觉得有道理,但他凭着鲁班要为他造的云梯,还是野心不改地对墨子说,鲁班已经为他造了云梯,这一定能为他攻打下宋国。


既然楚惠王和鲁班都笃定云梯是他们攻宋的一大利器,墨子觉得有必要与鲁班在楚惠王的见证下,进行一场模拟对阵演习,《墨子·公输》中对此记载得非常精彩: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在这场模拟预测技术中,墨子把解下的腰带围成一座城墙,用木片作为守备的战具、兵械。鲁班多次设置攻城用的机巧多变的器械,墨子每次都抵御了他的进攻。鲁班攻城用的器械用尽了,墨子的守御战术还没用完。


也就是说,经过双方反复攻守、较量,墨子一次次粉碎了鲁班的进攻,也打破了对方认为云梯是所向披靡的强烈意识。


最后,鲁班以墨子的生命相要挟,没想到墨子早已做好准备,他告诉成为和鲁班,墨家众多弟子已经在宋国枕戈待旦,就算杀了他也攻不下宋国的。至此,鲁班不得不投械认输,楚惠王也终于放弃了攻打宋国的计划。


鲁班造云梯,看墨子如何运用逻辑学和模拟技术对此“死磕”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看到了模拟技术的一般原理


(1)模拟技术强调,在实施决策(楚攻宋)前,先通过模拟试验(鲁班与墨子进行攻守模拟对战)对决策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


(2)模拟试验中应有决策的支持方(鲁班)和反对方(墨子)共同参与论证,谁(墨子)最后胜利,谁(墨子)的方案就具备很高的可行性,在这里我们看到,墨子的防守方案赢得了最终胜利,说明他这一方案可行性高;


(3)方案的最终决策者(楚惠王)要明白双方对方案的意见是什么,及其针对不同意见而进行模拟试验的结果,以做出和胜利方一样的意见(放弃攻宋的计划)。


由以上可知,墨子与鲁班进行的这场模拟试验,已具备了现代模拟技术的基本雏形,不但涉及到决策方案的执行者之间的互动,还涉及到决策者与执行者的互动;不但有模拟过程,还有模拟结果。


鲁班造云梯,看墨子如何运用逻辑学和模拟技术对此“死磕”


结语


楚惠王欲使鲁班建造华丽丽的攻城器械“云梯”以攻宋,而墨子以不战而屈人之兵制止了这场一触即发的楚国攻宋计划。


再回归到“云梯”这一话题,墨子真的阻止了它的继续建造和发展吗?当然没有。后世的唐朝和宋朝相继对前世云梯的构造进行了改进,使其更愈牢固、更加灵便、更易登城,所以墨子这一场“止楚”的结果也只是阻止了一场战争,云梯和其他军备器械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不可能阻止其发展的,它们注定要成为一种“战争必需品”。


鲁班造云梯,看墨子如何运用逻辑学和模拟技术对此“死磕”


最后,让我们想想墨子自己说服楚王的话——宋国“无雉兔狐狸”、“无长木”,当时宋国已处于一种国弱民穷、百姓屡受剥削的政治、经济衰落状态下,“止楚攻宋”使得宋国得以保存,但宋国百姓的生活状况、经济落后的状况俱无改变,要说这次墨子与鲁班、楚惠王“对阵”的主要“渔翁得利”者,非宋国统治阶级莫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