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說建文帝身上的幾個爭議點

1,仁明孝友VS心狠手辣:

說一說建文帝身上的幾個爭議點

這一點要放在尋常我根本不會講,但為什麼這裡非說不可,而且要放在第一條呢?是因為進來這種說法甚囂塵上,但凡有說建文帝仁慈的就有人跳出來說:“而那個仁慈的建文帝是怎麼對他的叔叔的”,但凡有人說建文帝是有善良的,必會有人跟帖說:“逼死自己叔叔的人叫有善良!”,“叔叔死了給個諡號叫‘厲’的人叫有仁君!”據此而形成了一種說法,建文帝不配叫仁君!

我驚訝於此說法為何流傳如此之廣!而仔細一想卻不覺啞然失笑!這些批評建文帝不仁的很多,在朱棣吧霸屏,在明朝吧,甚至在b站,甚至在本吧,都有人說建文帝不仁,然而理由居然只有這一個,只有湘王自殺佐證這一論點!

然而,這一論點是根本站不住腳的,根本無法用來佐證建文帝的人品的!

首先,仁君,仁君是什麼?施行仁政,有利於民,這叫仁君!而通過現有史料建文絕對當的起這個稱號!而一個藩王自焚絕對無法動搖建文的仁君地位!

其次,再看這一事件對建文帝本身人品是否構成黑點兒!完全不能!因為削藩是政策,這個政策是絕對正確的!有人說他削藩的方式太狠,但是後來朱棣削藩宣德帝削藩手段都不比他寬鬆,可見當時的局勢不容許老老實實喝杯茶就把藩削了的事發生!那麼一個藩王因為一個正確的政策觸犯了他的利益而以自殺的方式反對,這構成人格上的黑點嗎?但凡有一點歷史歷史觀的人,都應該懂人品要跟政策分開談的道理吧!如此簡單的道理,為什麼有些人就是看不到呢?

再次,諡號的問題,呵呵,不能用“厲”做號,那麼你想給一個,用自焚來反對你的政策,給你的政策帶來巨大推行阻力,還燒死了許多無辜之人的藩王什麼諡號?

最後,有人說建文帝不是削藩是削命!有人可笑的舉出漢代推恩令的例子,然而漢代的藩王,與明代的藩王完全不同,明代藩王沒有封國,推恩?推毛線?而反觀後來的削藩,不管是朱棣還是宣德帝的削藩,被削藩王的下場並不比建文削藩好,而且建文帝削藩時湘王是自焚,宣德帝可是確確實實殺了自己的叔叔!可見當時根本不可能和和美美就把藩削了的。而且除了湘王自焚,其他被削的王爺都活著,迎接了朱棣的削藩!

用湘王自焚來攻擊建文帝的人品,其實就是一個笑話!要想論證建文帝不是仁君,請找出站的住腳的論據來把史料中記載的建文帝的仁政駁倒。

建文帝不僅僅在為君上做到了仁,在為人上也做到了仁,朱棣打出清君側的旗號起兵靖難,當年漢文帝也面臨著同樣清君側的劉濞,漢文帝殺了劉濞,建文帝卻將朱棣奸臣榜上的齊黃二人派出京城,明顯是保護二人!

為君恤萬民,為人哀骨立,為友護臣工!建文不仁?何曾不仁?

總結:建文帝是仁君,毋庸置疑!

2,英明神武VS迂腐buk

說一說建文帝身上的幾個爭議點

說一下我的看法,我從來不覺得建文帝迂腐!或者說,我認為建文帝絕不迂腐!有很多吧友,看到這裡可能會說我是腦殘粉,在無腦洗白!但是不要著急,我們先總結一下很多批評建文帝的言論:

比如一樓引用的一些黑子的言論!“建文帝乃心狠手辣之人!”,“他殺叔叔殺的飛起!”……大家看到了嗎,在這些人的眼裡,建文帝就不是一個迂腐之人,因為一個迂腐的人,不會搞出殺叔叔殺的飛起的事兒!然而,就是這些人,在說起建文帝的智力來的時候,又一個勁的貶低,在他們此時的言論中建文帝又變成了一個不諳政治昏暗的愚蠢的玻璃心白蓮花!

看看吧,他們為了貶低建文帝連基本的邏輯都不講了!

但是由於我們在之前的討論中已經否定了那些言論,所以我並不會用那些當做論據,提到他們只是為了讓大家看看某些人的奇葩言論,同時也在此表明樓主的一個態度:本帖只代表個人意見,不一定全對,歡迎指正批評,但是隻接受有真材實料的批評。類似建文帝殺叔叔殺的飛起這種無稽之談,還有如果朱棣不反明朝就二世而亡的自帶穿越功能的言論,發現了就刪,謝謝!

下面進入正題:

我先說迂腐,持建文帝迂腐之論的一般有兩個論點:

第一,回覆井田制!

這個讓很多民間史學家氣急敗壞!甚至有一位因此撰文“為什麼說建文帝不被朱棣奪位也會被人民推翻”本文主要講述了建文帝推行井田制,而後說井田制不能施行,施行了百姓就苦不堪言,必然會謀反!關於這一論點我分幾條來講:

1,該文看上去煞有介事,但依然是自帶穿越視角的套路!他不知道建文帝為什麼施行井田制,更不知道建文帝是實驗性的推行井田制還是堅決的進行井田制的改革,以及在發現井田制不利之後會不會廢除井田制!這些都沒有發生,故而無從談起!

2,為什麼施行井田制?有人就說建文帝愛周禮,所以連井田制都要推行!我認為是不對的,至少是不全面的!在全國推廣一個措施,掌權者最關注,最先看到的是該措施對時下對當下的影響!像井田制這種要花上幾年才能推行的成功的制度,僅僅因為一個喜歡周禮就推行,是說不過去的。

那建文帝推行井田制的目的是什麼呢?不妨結合一下他其他的政策看一下,建文帝即位平均賦稅,禁止僧道佔田,重視農喪,省並周縣裁撤冗員,可見他非常注重減輕農民的負擔,當時土地兼併之風盛行,建文帝不可能注意不到這個,而朱元璋當年曾借井田制抑制豪強圈佔土地,這兩相對照,答案很明瞭,顯然抑制土地兼併比喜愛周禮更有說服力,因為為了喜愛周禮而變更國法的人做不出削藩的事兒來!

3,井田制真的推行了嗎?我只找到了建文帝讓方孝孺研究井田制和周禮的記載,是否推行沒有找到相關佐證,如果那位吧友有這方面的記載請指出。如果沒有推行的話,那說明建文帝發現此法不合適就沒有推行,那本條就更加不證自明瞭。

4,如果建文帝推行了井田制,那帶來了什麼後果!建文帝只到下臺還是得民心的,如果井田制推行之後民不聊生,他甚至不會被同情!可見,井田制弄得民不聊生的說法是沒有出現過的!

以上,我覺得因為施行井田制就說他迂腐我認為不妥!

第二,持建文帝迂腐之論的另一個論點那句“勿傷我叔”!

這句我無力吐槽!如果這句話真的管用了,那不光建文帝,建文帝的將軍,朱棣連帶朱棣的將軍都是弱智了!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啊!平了燕王之亂多大的功勞?誰在乎一句勿傷我叔!

反之,如果朱棣陣營真因為這樣一句話而輕視南軍那也夠弱智的!

所幸兩遍都沒信,所以兩遍都不是弱智!

這道昭令即使是真的也不會起到作用,建文帝明白這個,他的將軍們也明白,誰不想建不世之功呢?朱棣和朱棣的將軍們更明白!所以他們都沒指望這個!

有些人就說了,你自己露出馬腳了吧!建文帝沒真心下這道命令說明他不善良!我想說的是,善良不是不殺我叔而是儘快結束這場戰爭!沒有人比建文帝更希望這場戰亂早日平息的了。

以上,建文帝有沒有真正施行過井田制存疑,從最後百姓對他的懷念來看,即使施行了也沒有帶來嚴重後果,綜合當時土地兼併情況與之前朱元璋成功的案例看來,有效的抑制了土地兼併的可能性非常大!故而,我認為建文帝並非迂腐之人!

還有更有力的佐證!建文遜位,無數文臣殉節,自殺,棄官,連朱棣的內兄徐輝祖都甘願讓自己這把寶劍鏽蝕家中,死不再出……如此的皇帝,如此的魅力!迂腐之人?你特麼在逗我!

3能臣治世VS秀才朝廷

說一說建文帝身上的幾個爭議點

前幾天我看到幾位吧友討論建文的朝臣,似乎都有一個公論就是建文朝文官較多,裡面的大臣都是迂腐的。

我認為這是不全面的:

談建文的大臣有三個人是繞不開的,他們是齊泰,黃子澄和方孝孺。這三個人作為建文帝的所謂中央“智囊團”故而很多人都因為建文的失敗是這三位的關係,因此而得出這三位是草包的結論。但我總覺得,這種說法與建文輸了靖難而說建文是草包一樣沒有道理。

建文朝是君臣共治君臣一體的建文朝的失敗應該是君臣一體承擔才對,既然本文要糾正一些對建文的偏激看法,自然也要糾正一下對他們的看法!

首先我們看一下決定靖難失敗的一大關鍵因素:朱棣渡江!

朱棣打濟南失敗後,南京那邊的叛徒送來京城的防衛情況,讓朱棣做出了繞過濟南直搗南京的戰略部署。

我認為這是導致戰事轉折的最重要的決策部署!甚至我們可以說朱棣不做出這個部署很難成功,原因如下:

一,朱棣打了三年,勝多敗少,但是他所佔有的領地不過北平三府。可見其佔領了城池之後不能固守。而朝廷除了折損了兵馬,之外,幾乎沒有什麼致命性的打擊,而將領方面,雖然沒有朱棣這樣的戰爭天才,卻也有了可以與之一戰的盛庸鐵弦,可以說朱棣這個時候不過是剛剛站的住腳而已,根本不佔優勢。

二,朝廷各地衛所的兵馬不過數千,戰鬥力也不如燕寧軍,故而朱棣攻打城池就顯得比較容易,但朱棣最大的對手還是朝廷派來北伐的中央軍!所以,朱棣很少留下軍隊守城,留下也留不了多少,遇上中央軍大將收復,便又被收了回去!但問題是中央軍雖多,卻不如燕寧軍精銳,燕寧軍以又有著極大的騎兵優勢,兵勢極快!故而朝廷追起來比較難!這樣的兵勢燕王選擇跟朝廷正面大軍交鋒是不利的!前期他遇上了跟他不在一個量級的耿炳文還有徒有其表的草包李景隆,跟大軍直接交鋒得了大勝,但後來遇上了盛庸這樣的統帥,就舉步維艱了!如此對峙下,避開大軍鋒芒,抓住騎兵優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繞道南京不失為一個好的解決辦法!

三,那為什麼朱棣之前沒想到呢?

其實未必是沒想到!而是不敢!朱棣渡江絕對是逼出來的,要有其他辦法他不會這麼做!因為北方軍隊要渡江南下作戰十分危險,歷史上那麼多南北分立的王朝形成原因就是沒有敢追過長江打擊敵人的。首先,這是自斷退路!一旦打不過,身後長江阻隔,前面還有強敵!而朱棣情況又不同,其他王朝渡江人家起碼把北方給穩定了呀!比如曹操,朱棣他老人家連濟南都沒攻下,如果他渡了江被打敗了,然後僥倖逃的性命再渡回來也會遇到濟南守將鐵弦的阻擊一直在後面追他的盛庸也不會放過他,這倆可都是他的強敵呀!所以他一開始不敢!但是後來,他發現自己過不了濟南就會被堵死,就有了渡江之心,又有朝廷叛徒送來了南京佈防消息,他就更加要渡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