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考官对他的诗有所赞赏,为何他不肯按考试规定的试帖诗来写?

唐玄宗开元初年,一场应进士第的考试正在进行。这场考试是考诗一首,诗题是《终南望余雪)。主考官的目光在座前不相识的一个举子身上停住了。见他冥思苦想的样子,心想这大概是个无能之辈,否则考前怎么没来拜谒,也无人引荐?这个应考举子,名叫祖咏,与王维友情很深,亦多写山水诗。名气虽不大,诗却“剪刻省净,用思尤苦”(《唐诗纪事》卷二十),才气虽不高,格调却颇凌俗。主考官注意他时,他正在推敲玩味诗题“终南望余雪”五个字。终南,指终南山,位于长安城南,属秦岭,诸峰峭壁秀丽,如锦屏画樟,山中林整尤美,夏天滴翠飞红,冬天银装素裹,这“终南”二字,乃诗咏的对象,切不可离题。

主考官对他的诗有所赞赏,为何他不肯按考试规定的试帖诗来写?

终南山

“望”字极为重要,一篇之景从“望”字而生,一篇之情由“望”字而出,须写活,方能情景并茂。“雪”字为望中所见,下笔不难,只是须与“终南”切合,方见特色。这个题目,最难处在那个不虚不实的“余”字,它限制了“雪”字,雪大雪小,雪飘雪霁,山景迥异,所见所感亦自不同,全诗意境将因此一字而高下判然。如将诗比作一首乐曲,基调就定在这根弦上。祖咏全神贯注,冥思苦索,整个心神沉浸在对诗题的揣摩之中,用今天的话来说,他在用心审题,所以根本没理会主考官那轻慢的目光。祖咏终于深刻领悟了题意,便沾墨濡笔,写出了下面的两韵四句诗: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慕寒。

主考官对他的诗有所赞赏,为何他不肯按考试规定的试帖诗来写?

终南山雪景

首句,从长安城内登高遥望终南山北面(山北谓阴),茫茫苍苍,好一派蔚然深秀的景色。境界高远阔大,极有气势。第二句,由于终南山高耸入云,山腰白云翻涌,山巅积雪似浮动于波涛之上,此一句既写了积雪的深厚,又暗示了终南山的高险,而且只有“望”,才会有此大全景。一个“浮”字,极为传神,生动地写出了“望”中的活景。这一韵两句,已把题目中的“终南望雪”写出来了,那是一幅多么令人神往的山岭冬雪图啊!第三、四句则着力写“余”字:傍晚时分,雪霁天晴,夕阳返照,皑皑白雪在树梢林杪之间闪动着耀眼的白光,几十里以外的终南积雪,寒威直逼长安,长安城中的人们感到格外的寒冷。

主考官对他的诗有所赞赏,为何他不肯按考试规定的试帖诗来写?

皑皑白雪

“霜前冷,雪后寒”,这是写大自然之实情,但亦是写人的感觉,把一个有些玄虚的“余”字化为人的实在感觉。终南山太高,积雪太厚,故“望”而生畏,直觉寒气逼人。一实一虚,化虚为实,物象与意象交融渗透,正活写出一个“望”字,也从不同侧面显出“余”字的精神。祖咏写完这首诗,越吟越觉得有情致、有余味。虽只写了二十个字,却已把试题写足,他觉得实在不必再写下去了。可是,应考的试帖诗是有严格规定的,就此交卷,主考官能通过吗?万一……祖咏思考再三,觉得再添字增句,定然是狗尾蛇足,这首诗就给毁了。古人说,文以意为主,绝不可以辞害意。我就此交卷,看主考官是何见识。

主考官对他的诗有所赞赏,为何他不肯按考试规定的试帖诗来写?

终南山积雪

想到这里,他便毅然搁笔,向主考官交了卷。主考官见他第一个交卷,倒也吃了一惊,心想:“嘻,想不到他还有如此才思,交了头卷。”便不由得把目光从祖咏的脸上移到试卷上。一看卷子上只有寥寥二十个字,便一下沉了脸,问道:“你不知道什么是试帖诗吗?为什么只写两韵四句?”祖咏早料到了,坦然答道:“学生当然知道试帖诗必须写成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诗,然而学生此诗意尽。”说罢,便头也不回地大步离开了森严的考场。不言而喻,这次考试,祖咏名落孙山。然而恰恰是这首“不合格“的诗干古流传,而许多“合格”的试帖诗却湮没无闻了。

主考官对他的诗有所赞赏,为何他不肯按考试规定的试帖诗来写?

古代科举考试

杨慎说:“祖咏试终南山雪诗云云,主者少之,咏对曰:‘意尽’。”王士源谓:“孟浩然每有制作,伫兴而就,宁复罢阁,不为浅易。”山谷(黄庭坚)亦云:“吟诗不须务多,但意尽可也。古人或四句,或两句,便成一首,正此意。”(《池北偶读》卷十二)清代人赵执信说:“始学为诗,期于达意。久而简淡高远,兴寄微妙,乃可贵尚。所谓言见于此而起意在彼,长言之不足而脉歌者也。若相竞以多,意已尽而犹刺刺不休,不忆祖咏之赋《终南积雪》乎?”(《谈龙录》二十三)祖咏的作诗宗旨,得到杨慎和赵执信的赞赏,但像祖咏这样在决定自己官运前途的时刻仍能坚持这个宗旨,却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