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性》解讀3:給青春期孩子父母的建議

【牟子坤簡介】(ID:mzkjtjy)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家庭教育講師,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尚止家庭教育學院公益平臺發起人,卉貝藝術少兒書畫中心聯合創始人,中國家庭教育終身實踐者,擁有多年中小學生教學和幼兒指導經驗,一直致力於從事家庭教育工作,個案諮詢達800小時。

《同一性》解讀3:給青春期孩子父母的建議

根據埃裡克森的理論,青春期的孩子正在面臨著一個危機,那就是“角色混亂”,只有克服了角色混亂,才能形成“自我同一性”,才能確立我是誰,才能找到人生的方向。埃裡克森從沒用“叛逆”這個詞來描述青春期的孩子,因為只有站在成人的角度和主流的社會價值評判體系下,才覺得青春期孩子是“叛逆”的。但站在青春期孩子自我發展的角度,這就不叫“叛逆”,這不過是青春期孩子內心混論、煩躁、緊張和迷茫的外在體現,這也是一種自我需要,更是一種自我保護。

所以,在接下來的文章中,大多情況下,我將不再使用“叛逆”一詞,取而代之的是埃裡克森所說的“混亂”。“混亂”是成長必經的常規化的危機,使用這個詞能夠大大減少對青春期孩子的偏見和成人的自我中心,而增加一份對他們的理解。下面,我依據埃裡克森關於青春期孩子對同一性追求的理論,給各位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提供一些建議。

  • 1、理解孩子的混亂

青春期的孩子常常生活在各種混論之中,深受各方面的矛盾和衝突,諸如身體緊張,自我焦慮,群體恐懼。有時對未來充滿希望,有時又不知該去向何方;有時極其自我肯定,有時又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有時積極奮進,有時消極怠慢;有時依賴權威,而有時又不知道該相信誰;他們對未來將要從事什麼職業、找什麼樣的伴侶、會獲得什麼樣的成就以及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一片迷茫,有時甚至對自己的性別也會產生懷疑。

他們一方面深受混亂的折磨,另一方面又壓抑著巨大能量。當青春期所特有的衝動、熱忱、激情、勇氣遲遲找不到安放的場所,他們就瘋狂地運動,以此來作為發洩的途徑。他們不知道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所以就追星,崇拜偶像,快樂著偶像的快樂,悲傷著偶像的悲傷,似乎偶像就是自己,自己也就是偶像,他們用這種方式進行自我認同。青春期孩子談戀愛,也不過是想通過另一個人認同自己、確立自己。每天出門照鏡子,過分注重自我形象,正是他們自我懷疑的體現,他們需要通過鏡子中的自己一遍遍確立“我就是我”,這就像當你鞋子不合腳的時候,你才會過分注意到你的腳一樣。

他們需要完成整合,形成自我認同,這是人生成長路上最大的攔路虎,在這一場混亂的戰鬥中,自我必須獲勝,只有這樣才能平息混論和騷動,形成自我同一性。正如埃裡克森所說:“人以吃驚的力量抵抗社會環境。在人類社會的叢林中,沒有同一性的感覺,就沒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寧可做一個壞人,或乾脆死人般地活著,也不願做不倫不類的人,他自由地選擇這一切。”

當青春期的孩子無法通過正當途徑形成自我整合的時候,就會拉幫結派,加入校園黑社會,發生鬥毆打架或者犯罪等事情。因為,他必須獲得一種自我的存在感。

在成人看來,他們有一種極端的固執,聽不進去父母的道理,也不管未來會怎樣,執拗地選擇著自己的選擇,忠誠著自己的忠誠。“忠誠”正是埃裡克森所說的,青春期孩子需要獲得的品質,但這種品質在剛開始的時候的確是完全不管對錯好壞的,就像埃裡克森對“忠誠”這個詞所作出的解釋——“不顧價值系統的必然矛盾,而堅持自己確認的同一性的能力。”因為,他們如果不忠誠,就無法堅持已經認同的自己,哪怕這個自己是為社會所不容,也好過沒有自己。

我們需要充分理解青春期的孩子,只有理解了青春期的孩子,才能共情他們,和他們站在同一邊,進行平等對話。

  • 2、建立平等的姿態

父母之所以要和孩子建立平等的對話姿態,一方面是因為孩子長大了,更重要的是孩子有了很強的“成人感”,即便還沒有達到成人的成熟狀態;另一方面,只有平等的姿態,才會讓青春期孩子通過父母感覺到自我被尊重,這會幫助孩子構建對自己的認識,父母的平等姿態,就是孩子觀照自己的另一面鏡子。

但是,我見到的父母常常處於兩個極端,要麼過於控制、打壓,要麼小心翼翼,畏首畏尾,生怕自己那句話不對又衝撞到了孩子。這都不是平等,平等是一種姿態,這種姿態讓對話雙方都能感覺到自己被尊重,哪怕是相互爭吵也無妨。而控制或者退縮都是不尊重青春期孩子的表現,控制會讓青春期孩子覺得自己的“長大成人”沒有得到父母應有的尊重,這隻會引起孩子對父母的對抗,而對抗則是為了守住自己的立場。

父母的退縮和小心翼翼,只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在給自己耍花招、討好自己,而這在孩子眼中就是父母在變著法兒控制自己。更重要的是,父母對青春期孩子的這種討好和退縮就如同對小孩子的哄騙和誘惑,只會讓青春期孩子和父母更疏遠。

  • 3、切忌只盯著成績

不論控制也好,討好也罷,父母和青春期孩子的對抗焦點,就是孩子的學習成績。當父母感覺到孩子的變化、反常、混亂的心理狀態時,父母首先擔心的是影響學習。這就像一個員工因為重感冒住院而請假時,老闆卻感嘆一句“呀,那你的工作怎麼辦!”如果你和孩子的關係是老闆和員工的關係,我想孩子早把你辭退了。

前面我們已經說了,青春期孩子正在經歷各種混亂、煎熬,他需要通過自己的方式形成自我同一性。這就像一個心事重重、夜夜失眠的人,第二天肯定是沒法集中注意力在工作上的,我們與其指責他沒有好好工作,還不如想辦法減輕他內心的衝突和憂慮。

或許,你會告訴孩子“只要你好好學習,以後就會……”這話你相信嗎?如果放在10年前,你這樣的邏輯還有道理,但現在這樣的邏輯很靠不住,因為社會變得多樣和不確定。如果孩子正忍受著混論的折磨,而你卻跟他談學習,那就如同你閨蜜找你傾訴家庭不睦,你卻告訴她要好好工作掙錢。這樣做,只會把你推向孩子的敵對面,你也不可能獲得和孩子對話的資格,更重要的是,你失去了幫助孩子構建自我同一性的機會。

  • 4、參與孩子的探索

你可以把在你眼中的所有“叛逆”行為看做是孩子對自我的“堅持”和“探索”。如果你想幫助孩子,不是去打壓孩子的“堅持”和“探索”,而是充分參與進去,和孩子積極討論。比如,和孩子一起探討他的偶像,或許你會發現偶像身上的某些特徵正是孩子對自己的期許;和孩子一起探討他所參與的小團體,聽聽孩子所堅持的價值理念以及從那些他所堅持的價值理念中獲得的自我認同。

但遺憾的是,很多父母失去了參與青春期孩子對自我探索的機會,同時也就失去了幫助孩子的機會。因為很多父母總是把自己置於孩子的敵對面,一方面是因為父母不瞭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狀況,另一方面是父母的眼中只有學習成績,總是固執地堅持著自己認為的是非對錯和價值標準。

如果你可以做到不只盯著孩子的學習成績,而是關注孩子的心理感受和其他事情,那麼你就有機會獲得和孩子平等對話的資格。如果你真有這樣的對話機會,千萬不要因為孩子跟你探討了一些和你的價值觀相沖突的事情就又搬出父母的權威去管教孩子,我認為正確的做法是通過和孩子的充分探討來影響孩子,當然前提是你的言論是有邏輯的、有智慧的和有啟發性的,這將會對孩子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尤其是當孩子處於這種混亂狀態時,更需要有智慧的成人的認同、理解和指導。

  • 5、找到人生的方向

只有形成了完整的自我同一性,或者構建起了一套穩定的價值體系、形成了穩定的人格和對人生的追求和想象,一個人才能真正成為自己。

有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可能並不會經歷我前面所說的那樣的混亂,因為他們完全按照父母的要求、指示和期望前行。要麼他們沒有“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我未來要從事什麼樣的工作以及我將去向何方”這樣的糾結和疑問,要麼就是他們覺得這些問題與自己無關。

埃裡克森的追隨者瑪西亞是繼埃裡克森之後同一性研究的集大成者,他把我剛才所描述的這兩種情況稱作“同一性早閉”“同一性彌散”。這在父母眼中可能是好事,因為這樣的孩子不會“叛逆”,但對於一個人的一生來說,這樣的孩子終將為自己不能成其為自己而買單——家庭的衝突,人生的迷茫,自我困惑終將會來,出來混,欠下的債,遲早是要還的,當中年危機襲來的時候,或許將會是比青春期更混亂更猛烈的一場暴風雨。

瑪西亞認為,青少年追求的自我同一性就是進行各種可能的探索,然後對自己的社會角色、理想等作出承諾。換句話說,形成自我同一性,就是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方向,這是每個人都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只有這樣,你才能成為你自己,你才能感覺到自我價值,你才能追逐到人生的意義。

《同一性》解讀3:給青春期孩子父母的建議

The process of life is to be yourself ,

be your own process.

生命的過程就是做自己、成為自己的過程。

《同一性》解讀3:給青春期孩子父母的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