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学问。

魏晋南北朝时代,佛家文化兴起,并且让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很快处于弱势。隋代崇佛更甚,让佛家文化得到空前发展。从南北朝到隋朝,佛家文化兴盛的这段时期,产生的几乎都是割据政权和短命王朝,其间还经历了五胡乱华以及长达300年的战乱。

初唐崇道抑佛,道家联合儒家打压佛家,才让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重新抬头。

《全唐文》记载,李渊颁布的《先老后释诏》在重要场合三教排序规定:“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令老先、次孔、末后释。”

道家和儒家虽然被官方推崇,民间却普遍崇尚佛家。佛家在民间压制道家和儒家,乃至唐武宗时代采取激进灭佛政策,但是于事无补。这时候,儒家学者们开始尝试将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融入儒家文化。晩唐以后经历了五代十国之乱,进入宋代。

宋代沿袭唐代的政策,继续以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占主导。以朱熹为代表的儒家学者们,终于实现了将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融入儒家文化的理想,形成儒家文化的新流派——理学。理学从宋代兴起,到明代完善,所以被称之为宋明理学,也被称之为新儒学。

宋明理学其实是儒释道的大杂烩,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朱熹为集理学之大成者,他从道家的世界观开始讲理,将阴阳学说引入儒家理论。所谓理,就是老子说的道,道可以理解为天。先有天,然后才有地,地是从天而来。从天地分出阴阳,阳就是天,阴就是地;阳在阴上,阴浊阳清。从天地生万物,也分阴阳。因为阳清在上,阴浊在下,就以阳上为尊贵,阴下为卑贱,这是天地秩序。从天地秩序推导出社会伦理秩序,君(皇帝)、亲(父母)、师(老师)在上位,上位者尊贵;臣民、子女、学生在下位,下位者卑贱。从先后分出长尊幼卑,从阴阳分出男尊女卑。处于卑下的,都是从尊上受恩,理所当然必须以忠诚和孝顺来报答尊上的恩情,这就是天理。从天理讲道德,就有了对长幼尊卑不同的礼仪和“三纲五常”。从道德就要讲无私,人人都要有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特别是臣民、子女、学生,更应该为皇帝、父母、老师无私奉献和牺牲,这是忠孝节义的根本!讲无私,就要灭人欲,于是引入佛家的理论和修行法门,从理学讲修心,要求人们看破放下,实现道德完美,达到圣贤的心灵境界!

按照宋明理学,皇帝、父母、老师可以要求人们无私奉献和牺牲,因为这是要存的天理。人们则不能对皇帝、父母、老师有任何要求,因为这是要灭的人欲。父母对子女有养育之恩,老师对学生有教育之恩,为之无私奉献和牺牲还可以说得过去。但是,皇帝的一切都是来之于臣民的奉献和牺牲,本来应该是他感恩臣民,为臣民的利益尽职尽责啊?为了让效忠皇帝合理化,儒家学者们就从天命来解释,认为皇帝是神仙菩萨转世来拯救天下臣民的,甚至文官武将都是星宿转世!

天理的根本首先是要求全天下为皇帝效忠,然后要臣民灭人欲。儒家学者们以合情合理的解释,将道德理论上升到神学的层次,自然就容易被普遍认同成为人们的信仰了。难怪可以奉行近千年,至今阴魂不散,还有人在极力追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