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些優秀的年青演員在樣板戲中脫穎而出 擴大了京劇的發展空間

在 于會泳 的《智取威虎山》《海港》《龍江頌》《杜鵑山》《磐石灣》中,根據人物需要優選演員,李炳淑來到《龍江頌》。


1960年,上海戲曲學校京劇班的李炳淑在上海人民劇院演出《女起解》。她扮相秀麗,嗓音洪亮,表演、唱腔引起觀眾極大注意。上海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陳其五得意地說:“上海出了個小梅蘭芳。可是,他一打聽,李炳淑是安徽學員。

1959年夏,18歲的李炳淑從安徽蚌埠京劇團作為“定向培訓生”,來到上海戲曲學校京劇班三年級當插班生。她的好學和才華深得校長俞振飛和言慧珠的讚賞,畢業時執意相留,而安徽方面也捨不得放。
在一次北京開會期間,上海市委書記柯慶施特意找安徽省委書記曾希聖商量此事。但曾希聖不給老朋友柯慶施這個面子。恰好不久,毛澤東來上海,於是柯慶施又向毛澤東反映。
一個冬夜,李炳淑在老師俞振飛、言慧珠帶領下,來到錦江飯店的一間客廳,他們呆住了,毛澤東、曾希聖都在。毛澤東對李炳淑說:“你很了不起啊,讓你的父母官和上海的領導人把官司打到我這裡來了!你叫我做人難嘍!”
他看著曾希聖又說:“我看反正是黨的戲曲人才,放在什麼地方都可以嘛!”這時曾希聖緊擰著眉頭,就是不肯表態。毛澤東只好說:“怎麼樣?你就忍痛割愛吧,調你換防你能不服從大局麼?小李留上海,還是和你在一個華東局嘛!”

靈巧的言慧珠對李炳淑說:“還不快謝謝主席和曾書記!”李炳淑對毛澤東深深鞠一躬:“謝謝主席。”又轉身對曾希聖深深鞠一躬:“謝謝曾書記。”曾希聖還能說什麼呢?只好嘟囔著說:“上海條件好,留上海就是了。”

在 于會泳 的《智取威虎山》《海港》《龍江頌》《杜鵑山》《磐石灣》中,根據人物需要優選演員,一 些優秀的年青演員在戲中脫穎而出。 擴大了京劇觀眾群體和京劇的發展空間。


于會泳在京劇藝術形式的探索上,他不但打破唱腔流派,打破唱腔行檔,打破舊有格式,還突破了京劇是角兒的藝術的框架,使京劇藝術創作專業化分工協作,劇本,音樂,演員最優化,最大程度發揮團隊作用,在短期內形成高質量的劇目。成功地解決了京劇現代戲的繼承與改革創新問題。

打破 原有行當流派腔調界線,根據人物需要重新設計唱腔。對於京劇現代戲音樂創新,可能是國內戲曲及音樂上的重大突破和成就,是一次有益且成功的改革和創新。 于會泳成功地解決了京劇音樂的繼承與革新問題。他勇於打破唱腔流派,打破唱腔行檔,打破舊有格式,在唱腔設計上吸收地方戲,曲藝的旋律入京戲,並將交響樂移植入京劇,把傳統京劇唱腔同西洋樂緊密結合在一起,使設計的唱段既不離京劇正宗,又有新的開拓和突破,這無疑是京劇史上里程碑式的創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