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知識|秋季“貼秋膘”不要貪肉喔

漲知識|秋季“貼秋膘”不要貪肉喔

漲知識|秋季“貼秋膘”不要貪肉喔

進入秋季,不少市民都會選擇“貼秋膘”這一傳統方式來禦寒,但如果飲食不當,有可能會適得其反。家住市中區的李文靜女士最近就很煩惱,已經退休多年的她一直是家裡的“掌勺”,每到這個季節,都會給家人做大魚大肉補身體,“小時候家裡老人都是到這個季節‘貼秋膘’,因此這個習慣在我們家就延續下來了。”但李文靜的丈夫胡先生最近一直感覺身體不適,到醫院就診後才發現甘油三酯超過正常值近20倍,而罪魁禍首就是連續多日的“大補”,醫生告訴他們要科學飲食,不能盲目進補,李文靜這才恍然大悟。

“貼秋膘”是我國民間的一種傳統習俗,中醫有“苦夏”之說,認為夏天過後“無病三分虛”,依照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理,秋冬季需要進補。而民間用吃肉的辦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補回,稱之為“貼秋膘”,久而久之,“以肉貼膘”成了人們約定俗成的習慣。是不是“貼秋膘”就一定要吃肉?怎麼“貼秋膘”才健康呢?

涨知识|秋季“贴秋膘”不要贪肉喔

“貼秋膘”不適合所有人

古代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懸秤稱人”,那時候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為標準,若是瘦了當然需要“補”。而補的辦法首選就是吃肉。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不過,現代人物質生活水平提高,肥胖和超重者不在少數,消瘦人群約佔2%,所以大多數人是不需要“貼秋膘”的,只有極少數偏瘦者可以考慮“以肉貼膘”。

北京體育大學博士後、原山東體育學院教授毛永認為,“貼秋膘”並非對每個人都必要和適用,如果目前體重處於正常範圍內、營養狀況也不存在不足,並不一定要額外“貼秋膘”,根據身體狀況注重日常健康飲食即可。相比“貼秋膘”,人們更應避免“貪涼”,毛永說:“雖說天氣轉涼,但氣溫有時會回升,中午前後並不是很冷,市民更應該注意不要‘貪涼’,避免影響臟腑自身的調節能力。”●進補不見得以肉為主

中醫認為,秋天比較燥,肥膩的肉類、油炸食品不宜多吃,防止“上火”和消化不良。

毛永建議,市民在秋季進補之前要給脾胃一個調整適應時期,可先補吃一些富有營養、又易消化的食物,以調理脾胃功能。毛永表示:“與其像過去那樣大魚大肉‘貼秋膘’,不如考慮缺哪些營養,按需補足,其實脂肪不必特意增加,我們身上儲備的資源就足夠抵禦寒冷了。”

秋季到來後,人體內維生素A儲備減少,應及時補充,否則會出現暗視力下降、眼睛乾澀、呼吸道容易感染等狀況。有專家建議這時候“貼秋膘”一定要平補。可選擇百合、山藥、紅棗、蓮子等具有健脾、養胃、潤燥等特點的食物。另外,秋季不再適合吃太多西瓜這類寒涼的水果,以免對胃腸產生刺激。

運動禦寒更科學合理

隨著天氣轉涼,此時選擇到戶外運動的人越來越少,街頭一些鍛鍊場地也明顯冷清了許多,更多的人選擇躲在溫暖的辦公室裡或家裡,足不出戶。

毛永認為,天冷更應該多進行體育鍛煉,才能更好地抵禦寒冷和病菌的侵害。毛永告訴記者,運動時由於肌肉不停地收縮,心跳加快、呼吸加深,新陳代謝旺盛,使得身體產生的熱量增加,同時還能增強大腦皮質的興奮性,使體溫調節中樞能夠靈敏、準確地調節體溫,適應寒冷的環境,提高人們的禦寒能力。所以,堅持鍛鍊的人和一般人相比,抗寒能力可增強8至12倍。

運動要選擇動作幅度較小、熱量消耗較大的有氧運動。毛永表示,這是因為氣候寒冷,爆發性的無氧運動容易引起身體不適,年輕人可以選擇跑步等中高強度的有氧運動,這樣可消耗更多熱量,鍛鍊的時間應該比春夏季多出10至15分鐘。中年人可選擇快走、慢跑、爬樓梯等低強度的有氧運動。中年人身體狀況一般都處於下降趨勢,不要因為忙於工作就放棄健身,否則冬天就是一個藏病的季節。

涨知识|秋季“贴秋膘”不要贪肉喔

排版:元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