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朝阳的抗日民族英雄们隔空对话


我比较喜欢历史,加之工作的原因,近年来接触了大量反映朝阳地区军民在抗日战争时期与日寇浴血奋战、殊死相搏的史料。

翻开这些尘封的往事,一个个鲜活的民族英雄迎面走来。在他们当中,有在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下,被迫撤退到朝阳境内的东北军官兵;有曾经干着打家劫舍勾当的绿林好汉;有国难当头投笔从戎的青年学生;更多的是那些土生土长的庄稼汉和深明大义的富户乡绅。在1931年9月18日以前,这些人分属不同的党派和社会阶层,志向各异,在理想追求上甚至还存在着明显的利害冲突,但“九一八”事变的炮声,让他们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暂时放下了主义纷争和利益纠葛,把枪口一致指向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敌人。

和朝阳的抗日民族英雄们隔空对话

黄显声将军

“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四个月,东北三省相继沦入日寇之手,地处热河东部的朝阳地区开始成为中国军民抗击日寇的最前线。1931年1月4日,也就是辽西重镇锦州失守的第二天,辽宁省政府公安处处长黄显声在北票成立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总指挥部,组织撤退到朝阳境内的警察部队和东北军,准备继续抗击西进的日寇。此前,黄显声率领他的警察部队,在沈阳城对日寇进行了英勇抗击,终因寡不敌众、孤立无援,被迫退出沈阳城。

和朝阳的抗日民族英雄们隔空对话

东北军军官郑桂林

东北军军官郑桂林,1931年底在辽西、热东地区组织抗日武装,被东北抗日救国会任命为东北抗日义勇军第四十八路军司令,所部在热辽地区与日伪军大小战斗数百次,屡挫敌锋,威名远震。东北军军官孟昭炎,“九一八”事变后回到家乡北票,收拢旧部、召集族人,加入抗日救国军,举起抗日旗帜。

作为东北军的中高层军官,孟昭炎、郑桂林、黄显声完全可以服从上级的不抵抗命令,随部队撤入关内,远离战火,或解甲归田,全身而退。但他们在民族大义面前,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留下来,和民族的敌人进行在当时根本看不到胜利希望的殊死战斗。在某些人眼里,他们是不识时务的,而中华民族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这样“不识时务”的人,我们的民族才能百折不回、历久弥坚!

和朝阳的抗日民族英雄们隔空对话

高体乾

建平县人高体乾,“九一八”事变时正在沈阳读书。日寇占领沈阳城后,无书可读的高体乾赶赴北平寻找中共组织,并接受中共组织的指示,返回家乡建平组织抗日武装。1932年6月,中共热河特别支部成立,高体乾被吸收入党并兼任特支委员。同年8月,高体乾率部跟随彭筱秋领导的抗日义勇军参加了攻打锦西日军的战斗。到1933年3月,高体乾领导的抗日武装已经发展到2000多人,成为热河地区一支重要的抗日力量。

高体乾是那个年代千千万万投笔从戎的青年学生的优秀代表。他们在国家山河破碎之际,没有选择“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毅然用自己刚刚还在握笔的手拿起武器,勇敢地走向了民族救亡的最前线。他们不仅有激情和热情,更不惜热血和生命。在这些青年知识分子身上所体现的强烈爱国情怀和家国意识,是我们这个苦难深重的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而这种民族精神与先进的革命理论相结合后所形成的巨大力量,让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面对强敌,永不屈服!永不言败!

和朝阳的抗日民族英雄们隔空对话

晚年的李海峰

记得在一部电视剧里有这样一个情节:一心抗日的绿林武装将一列满载撤退东北军士兵的军列拦下,要求东北军人可以撤进关内,但必须留下武器。类似的一幕在朝阳大地上确确实实发生过。1931年11月,北票上园跑达沟人李海峰率领抗日武装,在北票境内拦截并说服撤退中的东北军宋子泉部的一个营和一个机枪连交出大批武器,使自己的抗日武装得到迅速壮大。

和朝阳的抗日民族英雄们隔空对话

日本间谍石本权四郎

1932年7月,李海峰部在朝阳寺(今属北票)抓获日本间谍石本权四郎。同年12月,李海峰断然拒绝日方的威逼利诱,在朝阳什家子河套将石本权四郎处决。这就是当时震动东北的“朝阳寺事件”。北票人蓝天林也是一位绿林好汉,“九一八”事变后率部举起抗日旗帜,号称“东北农民抗日拥张铁血军”,转战辽西、热东地区,与日寇作战前后达七年之久,最后战死在抗日战场上。

和朝阳的抗日民族英雄们隔空对话

被击毙的日军联队长古贺

1932年1月9日,朝阳县人刘纯启领导的抗日武装在冮屯(当时为锦西县政府所在地)附近伏击日寇古贺联队及松尾辎重队,毙敌古贺传太郎少佐以下40余人。当时的日本媒体惊呼这是“满洲事变以来最大的悲惨事件”。

和孟兆炎、郑桂林、黄显生这样的职业军人不同,绿林中的李海峰、蓝天林、刘纯启和他们手下的兄弟们的肩上并不负有保家卫国的天然责任;在政府军已经放弃抵抗、节节败退的情况下,他们完全可以隔岸观火、趁火打劫,甚至卖身投靠、为虎作伥,乘民族之危获取更大的个人利益。但恰恰是这些世人眼里的“唯利是图”之徒,在国破家亡的关键时刻表现出了高度的民族责任感,他们迎着溃散的政府军,杀向汹汹而来的日寇,义无反顾、视死如归,以舍生取义的勇气,在朝阳大地上谱写出一曲曲悲壮的不屈之歌。

和朝阳的抗日民族英雄们隔空对话

电视剧《中国地》剧照

1933年3月,热河沦陷后,朝阳地区的东北军残部和抗日义勇军相继退入关内,加入长城抗战,朝阳人民的亡国奴生活进入到最悲惨的阶段。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具有光荣革命斗争传统的朝阳人民,面对日寇的残暴殖民统治,不屈不挠、舍生忘死,纷纷揭竿而起,向日伪统治者发起有力挑战。朝阳县石明信沟人王文福,绰号“王老凿”,是当地联庄会的会首。日寇占领朝阳后,王文福率领乡亲坚定反抗日伪统治,多次打退日寇对石明信沟的围剿和扫荡,并顽强坚持十三年之久,直至祖国光复。其家乡石明信沟因此被誉为不曾被日寇染指的“中国地”。

和朝阳的抗日民族英雄们隔空对话

郭文连

喀左县草场贫苦农民郭文连,不堪忍受日伪的残酷统治,于1935年举起抗日义旗,自称抗日“仁义军”。 1940年5月14月,郭文连“仁义军”在大城子附近击毙伪大城子警察署指导官日本人日高宗秋。1943年3月,郭文连不幸被捕, 5月17日在建昌英勇就义。新中国成立后,郭文连被辽宁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和全中国千千万万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普普通通农民一样,王文福、郭文连们所追求的幸福也不过是“有房有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而日寇的铁蹄彻底踏碎了他们的幸福,他们可以选择苟且偷生,也可以选择认贼作父,但他们却都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一条奋起反抗、宁死不屈的斗争之路。这可能是一条不归路,但朴素的民族感情让王文福、郭文连们知道,祖先留给他们的土地绝不容许外族践踏、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绝不容许日寇欺凌!

在一个很偶然的场合,和一位“90后”谈起钓鱼岛,说到中日之间可能爆发的战争。“90后”非常肯定地说:现在没人去打仗,谁不怕死?我说:年轻人,你错了。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当中,总有那么一些在国家危亡的时候挺身而出、奋不顾身的人,否则,这个国家或民族早就灭亡了。鲁迅先生把他们称为“民族的脊梁”。我们把他们称作“民族英雄”。

向那些为了保卫朝阳这片土地而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们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