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擊的鐮刀》番外篇——先秦範:暴力不能解決問題,但能解決你

自發表以來,受到了各位粉絲的好評,為答謝支持,筆者將推出四期番外篇,以饗讀者。本文是番外篇的第三期,歡迎大家踴躍留言,分享看法。

在接連兩期討論西方武力形成之後,本期,我們把視角拉回東方,領略一下我們中國先秦時代的男人範。

被理性馴服的暴力

縱觀世界上人口過億的13個國家,如果中國說自己的社會治安第二,恐怕沒人敢稱第一。嚴重暴力犯罪在中國得到了有效的抑制,這不僅得益於官方維護公共安全的堅定決心和強大執行力,更得益於民間多年來的正面教育和引導,讓每個中國人心中都豎起一道暴力防火牆。

我們教育的成功之處就在於,除了在道德層面為暴力貼上了"不文明"的標籤之外,在經濟學上還給人們敲了警鐘,以此約束每個人在具體生活場景中的暴力衝動:打架的成本,遠大於打架的收益。

"你敢動我一下,我就躺地上不起來。"

"是他先動的手。"

"打輸住院,打贏坐牢。"

"君子動口不動手。"

……

承擔著人社崩塌、財富損失甚至自由終結風險的人們,自然會在動手之前思慮再三,反覆權衡。而人一旦陷入理性思考,那麼大腦中負責控制情緒的杏仁核就會冷靜下來,不再衝動,架自然就打不起來了。

《進擊的鐮刀》番外篇——先秦範:暴力不能解決問題,但能解決你

小小的杏仁核,掌握著我們情緒的開關

理性,真的是上天賜予人類最好的饋贈,它讓我們免於自我毀滅。

但諷刺的是,人類文化中很多最浪漫、最有魅力的傳說,往往是和"非理性"相關的:挑戰權威的小人物、對抗暴政的原著民、雙雙殉情的苦命鴛鴦、風蕭水寒的亡命刺客……

非理性的衝動,根植在人類基因的底層,無論現實世界如何壓制,在無拘無束的想象世界中,它仍舊釋放著強烈的信號。這信號從遠古世界傳播至今,在智人祖先同尼安德特人的較量中被激發,在上古時代的神話傳說中被放大,在夏商周的文明更迭中被捕捉,在春秋戰國的變法圖強中被編碼。最終,在荒蠻的關西大地上,不甘寂寞的秦國人掌握了調製信號、馴服暴力的終極奧義,終於橫掃六合,一統天下。

暴力,只有當它失敗的時候才會被人唾棄;當它成功時,人們會膜拜它:一個人殺了一個人,我們叫他殺人犯;一個人殺了十個人,那他就是連環殺人犯;一個人殺了十萬個人呢?皇帝會拜他為大將軍。

《進擊的鐮刀》番外篇——先秦範:暴力不能解決問題,但能解決你

成功的暴力,換來榮譽和封賞

春秋時代的群毆禮儀

西周後期,周天子的權力被諸侯架空,被迫遷都洛陽,於是東周列國的時代正式開啟。我們常說"春秋戰國",其中的"春秋",就在東周時期。

春秋以前的戰爭,和我們今天理解的戰爭不太一樣,它的暴力色彩並不濃重,不以打死人為目的,戰爭的禮儀性遠大於實用性,參戰的也都是貴族。

在當時,貴族作為統治階級,認為必須把自己跟平民區分開,才能彰顯高大上,進而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那具體該怎麼做呢?貴族們找到兩個抓手,借用《左傳》裡的那句話,就是:

“國之大事,唯祀與戎”

也就是說,祭祀和戰爭才是國家大事,且貴族才有資格參加,平民得靠邊站。而戰爭作為貴族們的高級派對,逼格更是一路飆高,以至於戰場上士兵們的站位不是根據地形優勢,而是按照上下尊卑,戰爭的勝負也不以誰能打死對方更多人來判定,而是看交戰雙方誰更符合禮儀的標準。

《進擊的鐮刀》番外篇——先秦範:暴力不能解決問題,但能解決你

春秋早期,戰爭是貴族們的派對

而由於只有貴族才能參戰,所以戰爭的規模也不大,我們可以把當時的戰爭理解為幾百個大小貴族踢著正步打群架,勝負不是看誰打死的人多,而是看誰正步踢得好。

但問題是,這麼打仗得有個前提,就是大家都遵守禮儀的規矩才有的玩,要是突然蹦出來個不按套路打,上來不踢正步,直接板磚呼臉的傢伙,那戰爭的邏輯就要變了。

第一個不按套路打的,就是楚國。

《進擊的鐮刀》番外篇——先秦範:暴力不能解決問題,但能解決你

楚國不理會中原列國那套玩法

楚國不是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也不懂中原列國玩的那一套,而楚國在北方有個鄰居叫宋國,它的國君叫宋襄公,是商朝王族的後裔,血統非常高貴,正步踢得很有水準,被列為"春秋五霸"之一。這宋襄公看楚國不大守規矩,就想去"指導"一下楚國的正步,但他沒想到楚軍根本不踢正步,上來就拍磚,結果宋軍被打得大敗。

不按套路打,這事是有傳染力的,只要有一家換了打法,其他家就得跟著換,因為不換就得吃虧,這是個最簡單的博弈原理。

戰國:暴力之春

戰爭的烈度越來越強,死的人越來越多,光靠貴族就不夠用了,平民也得往裡續命,而為了收買平民,貴族就得許諾利益,也就是給平民憑軍功換取政治地位的機會,這就是變法。

一提到變法,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都是秦國的"商鞅變法",這也是當時最成功的變法,但卻不是最早的變法。事實上,變法也是一個連鎖反應,一家變,大家就得跟著變。在商鞅到秦國主持變法之前,秦國東邊的魏國就已經完成了李悝(音同"虧")變法,國力如日中天,其精銳部隊"魏武卒",號稱"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不分勝負",而後來橫掃六國的秦國虎狼之師,此時在魏武卒面前,還是不堪一擊的弱旅。

《進擊的鐮刀》番外篇——先秦範:暴力不能解決問題,但能解決你

魏武卒,是名將吳起訓練出來的重裝步兵

但後來魏國的國君魏惠王做了一個極其愚蠢的決定,導致優勢的天平傾向了秦國。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拒絕了丞相公叔痤建議他任用商鞅的遺囑,最終導致商鞅投奔了求賢若渴的秦孝公。而商鞅的到來,無異於在關西大地上引爆了一顆核彈。

在變法之前,人們的身份高低是由血統決定的,打仗就是比誰正步踢得好,這就沒法刺激平民們參軍打仗的慾望。而商鞅的變法把這套規矩徹底顛覆了,從此以後,血統靠邊站,身份的高低改為由你從戰場上拎回來的人頭數量決定。這套制度一經頒佈,蘊藏在民間的戰爭潛力被徹底點燃了,老百姓爭先恐後地湧向戰場,以往不可想象的那種殺人上萬量級的戰役接二連三地爆發,春秋時期盛行的爭霸戰,逐漸被滅國戰所取代。

《進擊的鐮刀》番外篇——先秦範:暴力不能解決問題,但能解決你

戰國時期,畫風突變,殺人盈野,史不絕書

於是,戰國時代開啟了。

這也是暴力的春天。

在商鞅變法的內容中,有這麼一條特別值得玩味:

"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鬥者各以輕重被刑。"

翻譯過來就是:凡是立了軍功的,都按照法律規定予以晉升;私下裡打架鬥毆的,都按照情節輕重加以刑罰。前半條好理解,後半條"禁止私鬥"為何會受到如此重視呢?這就牽扯到商鞅在條令背後的深謀遠慮了。

《進擊的鐮刀》番外篇——先秦範:暴力不能解決問題,但能解決你

商鞅對舊制積弊有著深刻的洞察

秦國實行的是徵兵制,即適齡男子都要響應國家徵召,隨時上陣打仗。在秦趙之間爆發的長平決戰中,為了徹底斷絕趙國的後勤補給,秦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不要說現代,就是在秦以後的古代社會,這種對民力恐怖的動員程度也是不可想象的,而為了實現這種級別的"戰爭總動員",商鞅就必須打破秦國(包括但不僅限於秦國,列國皆如是)社會中根深蒂固"大家族"結構,從而使每一個男丁都直接與國家發生聯繫,而不被各自的家族所綁定。當然,當一個男丁脫離家族,依附於國家時,國家也會根據其在戰場上的表現給予過去家族無法給予他的獎勵,這就有點古羅馬公民兵的意思了,而 "公民兵"的厲害之處,讀過前兩期番外篇《暴走的自耕農》和《公民兵的絕唱》的朋友們想必已經很清楚了。

《進擊的鐮刀》番外篇——先秦範:暴力不能解決問題,但能解決你

徵兵制下,每個男人都是國家的戰士

為了打破大家族們對人力資源的壟斷,商鞅採取了很多操作性極強的手段,諸如"連坐""分異""告奸"等制度,而"禁止私鬥"就是其中很高明的一招。

按我們常規思路來想,老百姓打打架,是能刺激血性的,有利於徵兵制下兵源戰鬥力的提升,但商鞅之所以為商鞅,就在於他能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一層。

好兵:勇於公戰,怯於私鬥

俄羅斯人素有"戰鬥民族"的美譽,從"二百俄羅斯球迷追打一千英國球迷"的故事到戰俘營裡蘇軍戰俘暴打其他盟國戰俘的傳說,再到獨具特色的俄羅斯"約架節",無不給我們傳達著這樣一個信號:俄羅斯人愛打架、會打架,單挑群毆全無敵。

《進擊的鐮刀》番外篇——先秦範:暴力不能解決問題,但能解決你

俄羅斯民間的“約架節”

但是,俄羅斯軍隊在戰場上的表現,卻沒有俄羅斯平民在街頭鬥毆中的那種風光無限。

你可能會說,不對呀,歷史上的俄羅斯,趕走過拿破崙、打敗過希特勒,蘇聯紅軍更是一個禮拜橫掃日本最精銳的關東軍,打仗不比打架差呀。

不錯,這些都是事實,筆者也會在今後的文章中具體分析俄羅斯的民族性格,但今天,我先給出結論:俄羅斯,是一個不被對手狠揍一頓,就爆發不出小宇宙能量的"後發制人"型民族。在和敵人擁有相同技術條件、兵力水平時,俄羅斯軍隊雖然不是弱旅,但也無法像俄羅斯老百姓在打架時那樣先發制人。(克里米亞戰爭、日俄戰爭、衛國戰爭初期和阿富汗戰爭)至於俄羅斯的人民,他們也許是最能打架的,但卻不是最適合當兵的。

《進擊的鐮刀》番外篇——先秦範:暴力不能解決問題,但能解決你

熱衷私鬥的俄羅斯人

今天的中國人,整體上是厭惡暴力的,這種狀況持續了兩千年,大體從漢朝建立之後開始盛行,而先秦時代的中國人,卻曾是地地道道的"戰鬥民族":貴族尚武,平民好鬥,借用番外篇第一期的題目,堪稱"暴走的自耕農"。

《進擊的鐮刀》番外篇——先秦範:暴力不能解決問題,但能解決你

質樸堅韌的關西農民,是天下最好的兵源

當時的中國人尚武到何種程度呢?

首先,貴族全體習武。前文講過,春秋時期,戰場是被貴族壟斷的,當時的貴族子弟可不是我們現在講的"紈絝子弟",相反,那是一個人人崇尚榮譽,以參軍打仗為己任的階層。春秋時期,列國貴族,上至首相,下至普通士族子弟,凡遇戰事,皆踴躍入伍。特別是當時的貴族官員,他們和今天我們理解的"文官"不一樣,春秋的規矩是"文武不分家",士族子弟自幼就同時接受文武兩方面的訓練。《論語·季氏篇》中,孔子講"血氣方剛,戒之在鬥",而孔子本人卻是一個擅射獵、會使劍的人,而非手無縛雞之力的白面書生;在整部《左傳》中,我們更是找不到一個因膽怯而臨陣脫逃的人。

《進擊的鐮刀》番外篇——先秦範:暴力不能解決問題,但能解決你

尚武之風在貴族階層十分盛行

其次,民間盛行武鬥。具體來說,就是大家族之間的"械鬥"。

而打擊"械鬥"之風,就是商鞅破除大家族壁壘的一個重要舉措——"械鬥"往往和家族意識相關,"械鬥"的盛行既是大家族發展壯大的結果,反過來,也是大家族結構得以鞏固的原因之一。如前文所述,商鞅通過"連坐""分異""告奸"等舉措有效地打破了秦國民間的家族壁壘,而對於"械鬥"這個變相的家族凝聚行為,自然也要不遺餘力地給予打壓。

對老百姓來說,只有家族意識淡化了,國家意識才能清晰,秦國的戰爭動員效率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進擊的鐮刀》番外篇——先秦範:暴力不能解決問題,但能解決你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

而另一方面,"怯於私鬥"也是"勇於公戰"的必要條件。

打群架,可能還是人體生物能佔主導的舞臺,但大規模的兩軍交戰,最關鍵的就不再是個體的強壯和好鬥,而是整體的紀律和統一。特別是在戰國時期盛行的步兵和車騎陣列作戰中,軍隊的戰鬥力,最後都集中體現在組織力上。這樣來看,越是老實聽話,讓幹啥幹啥的士兵,越是理想的兵員,而那些一衝動就上頭,一激動就脫隊的愣頭青,不僅自己在戰場上活不長久,更會連累隊友給他陪葬。就像足球比賽,即使是全明星陣容,也得前鋒後衛各司其職,不能一見球來,十一個人一窩蜂,全撲上去,連守門員也要衝到對方禁區裡射門,那樣一來,對方就高興了,因為你的進攻毫無章法,防守又破綻百出,勝負不戰已分。

《進擊的鐮刀》番外篇——先秦範:暴力不能解決問題,但能解決你

建制不散,部隊的戰鬥力就不散

尾聲

秦國人馴服了暴力,駕馭了暴力。樸實忠厚的關西農民們組成了一部高效無情的殺戮機器,這機器西進巴蜀之地,摧枯拉朽如入無人之境;東出函谷關外,六國失色有如待宰羔羊。但是,秦國方案能得天下,卻未必能治天下。在完成統一後,秦國人也面臨著和羅馬人一樣的困局:系統擴容,穩定性變差。而在尋求新方案的過程中,中國人的尚武風氣也被一個意想不到的因素改變了。

《進擊的鐮刀》番外篇——先秦範:暴力不能解決問題,但能解決你

秦軍是一部高效、無情的殺戮機器

歡迎關注頭條號:虎頭徹, 番外篇第四期——《燕然勒功:榮耀過後,細思極恐》,即將為您呈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