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第一批留學的幼童,後來怎麼樣了?

在現代社會,出國留學早已不足為奇。然而,在封閉的大清朝,出洋留學,卻是聞所未聞。長期的閉關鎖國,讓這個古老的國家昏昏欲睡,對外頭的一切變化,都毫無察覺。

中國歷史上第一批留學的幼童,後來怎麼樣了?

這群身著錦緞、身著長辮子的幼童,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學生。公元1872年-1875年間,清政府共派出一百二十名學生赴美留學。

他們這群人裡面,有後來的鐵路工程師詹天佑,民國第一任總理唐紹儀,北洋大學的校長蔡紹基等等。他們歷經晚清政壇的跌宕起伏,目睹了近代中國的榮辱興衰。在閉關鎖國的大清朝,他們就如同一束曙光,慢慢地將混沌切開了一絲縫隙,把自由灑向了中華民族。

而所有的這一切,都源於那些曾經為中華民族的復興與中國留學事業或奔走、或幫助,傾盡畢生心血的百年前的人們。

01 "留學生之父"容閎:無論我選擇什麼事業,都希望對我的祖國有益

容閎出生於廣東一個叫南屏的小村子,距離澳門只有四英里。自17世紀開始,經商、傳教的洋人來到澳門,為這裡打開了一扇通往外部世界的窗戶。而正因如此,在思想嚴重迂腐禁錮的那個年代裡,廣東一帶的人普遍更能接受西洋文化。

容閎七歲那年,父母把他送到了澳門郭士立夫人辦的學校讀書。也許父母的本心是讓容閎學習西洋語言,從此可以謀一份不錯的差事。然而他們並沒有想到,他們這一舉動將影響容閎的一生,甚至影響了中國的整個留洋事業的發展。

中國歷史上第一批留學的幼童,後來怎麼樣了?

1847年1月,容閎隨布朗牧師登上了遠赴美國的輪船。在布朗牧師的幫助下,容閎順利從耶魯大學畢業,他也是中國歷史上畢業於美國一等大學的第一人。畢業之際,容閎深感教育與自由之重要,他希望中國可以有更多的青年能在這裡接受教育,思想開化,從而報效國家。

"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教育,則當使後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學術灌輸於中國,使中國日趨於文明富強之境。"這是容閎在畢業時立下的壯志,而容閎也果真沒有辜負他少年時立下的豪言壯語。

1854年,容閎回到中國。當時的中國,被戰爭籠罩著。容閎曾與太平天國的首領交談過,也做過律師、翻譯,通過各種辦法結交達官顯貴,為的是讓當權者聽見他的聲音。

中國歷史上第一批留學的幼童,後來怎麼樣了?

終於,1963年,容閎得到了一個機遇,得以見到兩江總督曾國藩。而正是這次的接見,讓容閎得以進入曾國藩的幕下,也為他日後的留學計劃奠定了基礎。

02 “洋務派”李鴻章:幼童遠涉重洋,不妨格外體恤,增一分費用必期一分功效

"中國士大夫沉浸於章句小楷之積習,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細心,以致所用非所學,所學非所用。無事則嗤外國之利器為奇技淫巧,以為不必學;有事則驚外國之利器為變怪神奇,以為不能學。"

這樣的言論,在當時的中國是相當驚世駭俗的。而這些話,正是出自李鴻章之口。李鴻章一早就意識到學習西方先進文化的重要性,而他,更是一手促進了洋務運動的開展。"師夷長技以制夷",中國人註定要先學習,而後自強。

中國歷史上第一批留學的幼童,後來怎麼樣了?

然而,要一些思想腐朽的老頑固去接受西式教育又豈是那般容易。當時,洋務運動中開辦的京師同文館全部採用西式教學,招收科舉出身的官員來學習,此議一出,頓時引起軒然大波,學習西方文化,更是被認為奇恥大辱。變革,將會使中國統統歸於外國,這是中國當時普遍的想法。

然而越來越多的涉外事件,讓中國官員漸漸覺得力不從心。缺少處理這些事務的外交官員,使中國屢屢吃虧。容閎再一次提出留學計劃,李鴻章極力上書朝廷,這一計劃終於被同意。此時,距離容閎回國已經過去了16年。

1871年,清政府決定每年派遣30名幼童,四年共計120人赴美留學,學習軍政、船政、製造等,學制15年,幼童出國留學的所有費用皆由清政府承擔。

在後來的留學計劃中,陸續遇到了許多阻礙。李鴻章就像一個家族的大家長,時時刻刻關照著這些遠在異鄉的孩子們。清政府的預算一度削減,李鴻章更是想盡辦法,上書朝廷,務必保持這一計劃順利實施。

中國歷史上第一批留學的幼童,後來怎麼樣了?

上海復旦大學如今還保留著一批李鴻章的未刊函稿。裡面寫道:

"本大臣重念此舉,關係自強之計,不可中廢。幼童遠涉重洋,不妨格外體恤,增一分費用必期一分功效。"

字字句句,情深意切。

03 熱情的異國人:跨越血緣國度的親情

那些被派往美國的幼童,為了幫助他們更好地熟悉當地的語言環境,政府將他們分散了十幾戶美國人家。這些人家,幾乎都是美國的中產階級家庭,家庭條件都還不錯。而這幾年的入住,更是拉近了孩子們與這些家庭的關係,以致之後漫長的幾十年裡,他們之間彼此都互通音信,將這一份感情綿延了幾千裡,綿延了幾代人。

"他們初到時,完全還是孩子,每個人都留著幾乎拖到地板的烏黑髮亮的辮子……我們分辨不出他們的性別,年齡,他們如此弱小,簡直就像森林中那些無助的小動物,應該立刻把他們送回母親的懷抱。"

這是當時一個寄宿家庭的家長寫的日記。而就是這些家庭,在幼童們早早地離開了祖國之後,在異國他鄉給了他們家的溫暖。

中國歷史上第一批留學的幼童,後來怎麼樣了?

如今,在康州博物館內,還能看見當時幼童留下來的東西。帽子、衣物、襪子等,都被那些美國家庭代代相傳,最後捐獻給了博物館。而其中最讓人震驚的,是關於中國留學事務局的剪報以及一頁頁用手抄寫的當地報紙報道的中國幼童的故事,它們出自康州歷史協會一位老館員金女士,這些抄寫的報道,傾注了金女士近半個世紀的心血,也為後來者研究這一段歷史提供了最珍貴的資料。

不管是最開始幫助容閎的布朗牧師,或是幫助中國迅速適應異國環境的美國家庭、甚至一點一滴拼湊起有關所有幼童報道的金女士,都讓我們看到了人最樸實、最本真的那一面。這些散落在歷史中的片段雖已模糊不清,而今看來,依舊讓人動容不已。

04 赴美幼童:吾輩當自強

赴美留學,主人公自然是那些赴美的幼童了。

若不是一部《幼童》的紀錄片,這段中國近代史上的小小插曲幾乎被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之中。

這群幼童抵達美國之時,恰逢工業革命之時。這裡的一切都讓他們覺得好奇。煤氣、自來水、火車,這些玩意兒,無一不在這些男孩子的心裡默默地埋下了一顆科學的種子。

中國歷史上第一批留學的幼童,後來怎麼樣了?

他們的學習能力簡直驚人。僅僅一年之後,他們就越過了語言障礙,準備升入高中了。除了學習西方各種文化、科技知識以外,這些幼童也需要熟讀四書五經等,這是清政府要求他們不能忘本。

在蒸汽機的轟鳴聲中,這些幼童在慢慢地長大。

中國幼童在體育場了也展示了非凡的表現力。棒球場上的最佳投手梁敦彥,日後成了大清外交大臣;橄欖球隊員鄧士聰,日後成了北洋艦隊定遠號的炮務二副;喜愛打獵的曹嘉祥,日後成了中國開創警察制度的第一人。

西學所造,正為可量。

中國歷史上第一批留學的幼童,後來怎麼樣了?

日後出任北洋校長的蔡紹基,曾經在高中講演會上發表了對鴉片貿易的看法:"雖然中國的官員在許多方面需要譴責,但大英帝國以此方式打開中國的大門,其罪孽更加深重。……中國沒有死,她只是睡著了,她終將會醒來,並註定會驕傲地屹立於世界。"

中國歷史上第一批留學的幼童,後來怎麼樣了?

這群來自中國的孩子,正像政府所期許的那樣,成長為"既熟悉外部事務,又忠於自己的國家"的棟樑之材。

這是有名的"千歲圖"。

中國歷史上第一批留學的幼童,後來怎麼樣了?

當年的留美幼童,這時的平均年齡已是60歲。他們戲謔地說,他們這幫人加起來的年紀,已經有一千歲了,因此把這張照片稱為"千歲圖"。這一年,中國爆發了五四運動。這群在號稱民主、科學國度長大的留學生,顯然已經被高舉德先生、賽先生兩面大旗的新青年們遺忘。在中國的歷史舞臺上,是他們謝幕的時間了。

歷史轟隆而過。然而我們永遠不會、也不敢忘記,這些曾經為中華之崛起而奉獻一生、做出巨大貢獻的人。

容閎終其一生都在為中國的留學事業奔走,耗盡了心力;李鴻章力排眾議,頂著巨大的壓力讓中國的孩子們去接受西學。而那些赴美留學的孩子們,有些客死在了異鄉,再也沒能葉落歸根;有些在殘酷的戰爭奉獻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有些學成歸來,終其一生,都在自己的崗位發光發熱。

這是一場聲勢浩蕩的百年傳奇。如今,故事的主人公早已逝去,但他們留下的悲歡離合,卻永遠激勵著我們,不畏艱難,勇於冒險,做驚濤中高高揚起的那一座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