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交響樂=?這位老人給了我們答案!

2020年4月11日14時25分,改編創作了經典之作琵琶曲《十面埋伏》的劉德海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半個多世紀以來,劉德海先生對琵琶演奏藝術的傳承與創新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琵琶演奏領軍人物,50年前,當時還是中央樂團琵琶獨奏演員的劉德海先生,覺得《十面埋伏》這首曲子並不能完全生動地表達垓(gāi)下之戰的情形,於是頂住壓力,大膽創新,根據琵琶演奏的特點加以變奏展開,還使用了煞弦、絞弦等技法,最終將曲中描繪的大戰場景表現得淋漓盡致。1975年,劉德海先生首次演出了改編過的《十面埋伏》,大獲成功,從此他的名字常常與《十面埋伏》相伴出現。


琵琶+交響樂=?這位老人給了我們答案!

但少有人知的是,成為了國樂大師的劉德海先生其實算是半路出家,一曲《十面埋伏》技驚四座,至今仍難有人超越,但他兼收幷蓄、採各家之長將琵琶推向世界舞臺的劃時代作品,卻並不是這首《十面埋伏》。



01

1937年8月13日,劉德海先生出生於上海,不過,那時他的家境並不優越,也不是什麼書香門第,跟音樂完全不沾邊。當時,劉德海一家人就是以專門給人搞水電、修管道的小作坊為生。而就連他的琵琶啟蒙老師也是一位泥瓦匠,叫黃炳松。

1950年的一個冬天,炳松師傅帶著一把琵琶來到劉德海家中。當時的劉德海,一開始看見的是琵琶的背面,便心想“這個葫蘆瓢怎麼那麼大”。等到他看見正面以後,又覺得跟老媽的“搓衣板”有點像,從那時起,劉德海便對這塊“怪木頭”產生了好奇。正是這樣的好奇心,讓劉德海跟著老師傅開始接觸琵琶、二胡、笛子、三絃等民族樂器,“一不小心”就走上了音樂學習的道路。

1954年,劉德海拜琵琶演奏家林石城為師,1957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他在浦東派演奏技藝的基礎上廣採博納,又向崇明派的曹安和先生、上海汪派的孫德裕先生和平湖派代表人物楊大鈞先生等學習請教,大大發展了琵琶演奏的基本功。

讀大學時,劉德海跟著名鋼琴家劉詩昆、鮑蕙蕎成為了同學。然而,跟同學們相比,劉德海卻非常苦悶,因為自己是半路出家,音樂基礎不好,別說練過鋼琴,連見都沒有見過。甚至有的時候,他只能用“自己數理化好,而且還會裝無線電”這樣的想法鼓勵自己。

不過很快,在好勝心的驅使下,年輕的劉德海便開始了“腳踏三條船”,從早上6點鐘起床到晚上,不斷苦練琵琶基本功,而為了加強耳朵對低音區音準的訓練以及增加左手按弦的力度,他又特別選修了低音提琴。同時,劉德海還用兩年時間選修了古琴,把古琴端莊凝重的美感融入琵琶“文曲”的演奏中。那段日子裡,劉德海每天的練習時間長達七八個小時,琴房不夠用,就在走廊裡練;為了防止其他干擾,用棉花塞住耳朵練。時間不夠用,晚上十點熄燈後,把布塞在弦裡作’無聲’練習。有時練得太晚,乾脆和衣睡在琴房裡過夜。憑藉著“勤能補拙”的執念,劉德海很快便把成績提了上去,摘掉了“差生”這個帽子。

1962年自中央音樂學院畢業後,劉德海留校擔任民樂教師,1964年赴中國音樂學院任教。1970年,成為了中央樂團琵琶獨奏演員,也是中央樂團中唯一一位民族樂器演奏者。不過,儘管當時年輕的劉德海先生琴藝精湛純熟,但多數時候,他也只能彈彈《瀏陽河》,或者彈彈自己編寫的民歌。直到有一天,中國著名指揮家李德倫找到著名作曲家吳祖強,力邀吳祖強先生到中央樂團創作組擔任創作組長。不過,當時可能誰也沒有想到,正是這一決定,促成了劉德海先生那次具有時代意義的“中西合璧”,讓中國民樂的表現形式實現了歷史性重大突破。


琵琶+交響樂=?這位老人給了我們答案!

02

當時的吳祖強,自蘇聯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留學歸來後一直在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任教,他把在蘇聯學到的西洋管絃樂技法系統地引進中國的音樂教學當中,那時的吳祖強一直有一個思路,——要搞中西結合。在他看來,中國民族音樂裡有很精彩的東西,來到中央樂團後,他便跟當時樂團中唯一一位專職演奏民族樂器的劉德海說:

“你這個琵琶彈的是真不錯,如果我們把琵琶和管絃樂隊結合起來,寫一個協奏曲,你覺得怎麼樣?”

“太好了!老吳,這個主意太好了!”

這個提議讓劉德海非常興奮。但是,興奮歸興奮,在1972年,中西結合的琵琶協奏曲這樣一個“破天荒”的想法操作起來還真是困難重重。第一個擺在眼前的難題就是——題材。

吳祖強、芭蕾舞劇紅色是娘子軍的創作者王燕樵以及劉德海三人,最初的想法大多偏重紅色革命事蹟。他們曾經想過演奏“百萬雄師過大江”,但又覺得這個曲子在民族風格的表現上可能略有欠缺。巧的是——1965年,一部由上海美術電影製作廠出品的動畫片《草原英雄小姐妹》,在推出後風靡全國。這部動畫片講述了一對蒙古族姐妹與暴風雪搏鬥,在風雪中勇救羊群的故事。三位主創想到這個故事,又聽到這部動畫片的主題曲,頓時眼前一亮——《草原英雄小姐妹》正是他們要找的題材!

接下來要攻克的就是中西合璧、洋為中用的編曲問題!

試奏的時候,絃樂隊的人有點不習慣,說這木頭聲的音律跟西洋樂器合在一起不協調。第一次試奏反響並不好,不少人覺得民樂與西洋管絃樂隊的合奏根本不可能實現,甚至大呼“受不了”。

當時的吳祖強先生,也知道這並非易事:

“要讓來自中國的具有獨特音色和演奏技法的民族樂器琵琶,與來自西方歐洲的管絃樂隊關係協調、風格統一,以獲致這一新形式結合的特有表現力,的確存在很多困難。另外,這樣一首表現社會主義內容的大型協奏曲,要做到既要音樂動人,又要聽眾容易理解,也是比較艱難。”

不過,劉德海、吳祖強他們並沒有就此放棄,而是從琵琶演奏技巧、曲調特色和蒙古族文化特性出發,創造性地將《草原英雄小姐妹》動畫片主題曲、蒙古族特色音樂等元素揉了進去,吳祖強先生把歐洲協奏曲的寫法和交響詩的寫法,跟中國樂器中一些傳統曲式的構思進行結合改造,讓全曲形成了中西合璧的形態。而在演奏風格上,年長一些的“老吳”更是充分尊重“小劉”劉德海先生的意見。

最終,經過兩年的反覆打磨,這樣一部兼具技術性、藝術性和風格性的作品——《草原小姐妹》誕生了!獨奏的中國民樂跟西洋管絃樂隊一起演奏,在此之前從未有過先例。這也使它成為中國音樂史上第一首琵琶協奏曲。


琵琶+交響樂=?這位老人給了我們答案!

03

1977年初春,琵琶協奏曲《草原小姐妹》首次公演。世界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訪華時聽到中央樂團排練此曲後,隨即提出再次來華指揮中央樂團演出這部作品的希望。於是,在1978年和1979年,小澤征爾先後兩次訪華,均指揮了此曲,還在美國與劉德海進行錄製,對此曲的推廣可謂不遺餘力。

對於首次與交響樂團合作的劉德海來說,這種體驗無疑是幸福的。特別是在演奏“小姐妹得救”的章節時,他內心湧動過的自豪感最為強烈。

“我感到很驕傲!我怎麼不驕傲呢,很多大師為我一個小輩指揮、伴奏、協奏,很尊重我。”

“一瞬間感覺到琵琶音樂得到一種昇華,不是我一個人孤獨地演奏,是彩雲託著我上去。”

創新是衝動的驅使,亦沒人可以預測到最終的結局。而後來的事實印證:他們成功了!1980年夏天,波士頓交響樂團邀請劉德海赴美演出;1981年,當柏林愛樂樂團與世界著名指揮家卡拉揚向中國元老級指揮家黃貽鈞發出邀請時,黃老先生指揮柏林愛樂樂團的三場音樂會中曲目同樣包括劉德海演奏的《草原小姐妹》,這部中西合璧的琵琶協奏曲這次響徹世界級音樂殿堂,被世界級樂團所演奏。

後來有人這樣評價《草原小姐妹》這首曲子:

“從這點出發,琵琶協奏曲《草原小姐妹》已經擁有了和維也納愛樂樂團、阿巴多及費城管弦樂團、奧曼迪演奏的鋼琴協奏曲《黃河》一樣的國際地位。”

而其實,琵琶協奏曲《草原小姐妹》更為重要的意義,則是實現了中國音樂創作手法的重大突破——它將中國的民族樂器與西洋管絃樂隊相結合,作為共同的音樂表現手段!

如今,劉德海先生已離我們遠去,可劉老的作品還會永遠流傳下去,不管是中西合璧的琵琶協奏曲《草原小姐妹》,還是古今對話的琵琶曲《十面埋伏》,在劉德海先生看來,音樂中始終不可或缺的,是那種能夠衝破語言與時空障礙的、旺盛的生命力。


琵琶+交響樂=?這位老人給了我們答案!

節目主創:任傑 張潔 趙智暉


精彩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