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索格》:愛,讓人有了軟肋,也有了盔甲

《赫索格》:愛,讓人有了軟肋,也有了盔甲

當代美國文壇上,索爾·貝婁被認為是繼福克納和海明威之後最重要的小說家。他的作品包含了豐富的社會內容,是一位具有現實主義傾向的現代派作家。他曾三次獲美國全國圖書獎,一次普利策獎;1976年,他還以“對當代文化富於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赫索格》是索爾·貝婁的代表作之一。它涉及社會問題最多,內容豐富,寓意深刻,分析精妙,手法多樣。小說的故事情節並不複雜,對話也不多,主要是運用內心獨白和心理分析細緻地刻畫了人物的精神狀態,塑造人物形象,描繪當下的社會狀況。

主人公赫索格,猶太裔美國人,四十多歲,從小隨父母來到美國,過著艱辛的生活,憑藉自己的勤奮和智慧,成為了一個小有成就的歷史學教授。有過兩段婚史,兩個小孩,婚姻期間還與幾位女性保持著親密關係。

赫索格的第一段婚姻寡淡無味,他婚內出軌自己的學生,以為找到了人生幸福,與之結婚,結果遭遇年輕妻子出軌他人。與此同時,赫索格的學術研究出現瓶頸,未完成的著作在床底蒙塵。這是一箇中年男人遭遇了一場中年危機的故事,只是它來得有些兇猛。

他開始了一場對世人的憤怒之辯,這些辯詞在他的腦海裡流動,付諸筆端。他一邊在腦海裡、在紙張上言辭激烈地抨擊這個世界,一邊內耗自己,自嘲自己是一個“可憐的小丑”。他是思想上的巨人,也是行動上的矮子。現實與理想的割裂,內心的糾結撕扯,讓他陷入頹廢。

這樣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誰不是一邊流淚,一邊堅強呢。我們都曾在深夜裡一個人偷偷哭泣,割捨不了那些求而不得的人、觸不可及的夢。人生的路上,幸福與苦難並存,沒有誰能倖免,更沒有誰能逃避。

所幸,生活的裂縫,總有光照進來。是愛,讓人有了軟肋,也有了盔甲。

----01----

愛,讓人歡喜,讓人憂

在拿破崙街的那些日子,赫索格家一貧如洗,即便如此,他父母也不忘去幫助孤苦伶仃的拉維奇,任勞任怨、咬緊牙關也要讓孩子們上學。從小的耳濡目染,赫索格在父母親身上感受到了人間的真情,並繼承了他們的傳統美德:人道主義、博愛、不懈進取、實幹等等。

因為有過愛的滋養,才有了付出愛的能力。在這個荒誕和異化的現代社會里,是親情和人性的光輝支撐著赫索格的靈魂,他真誠地相信,這個世界“應該愛那些愛他的人們”,人性應有一種本源的美好的道德情懷:善與良心。

當兒時的夥伴納克曼衣衫襤褸、哭哭啼啼地前來找他,善良的赫索格毫不猶豫地給了他一筆錢。而博愛的赫索格則以筆為戈,通過寫信把自己對社會、對人生的種種思考變成文字,抨擊社會制度,指責社會不公,關注人的生存和發展。

正如,他給夏·皮羅的信中所揭示的那樣,現代人是墮落的:“道德淪亡,良心墮落,對自由、法律、公德心等等的尊重,都淪為懦夫、頹廢、流血。”然而,所有的這些批判與思考,讓他與另一種生命境界相遇,在那裡,他看到人有與萬物休慼與共的憐憫與痛苦感。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人道主義是赫索格這類知識分子賴以安身立命的思想基礎,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無不體現在他寫的那些信裡。為人民憂,為人民愁,為人民大聲疾呼。

可是,赫索格空有一腔熱血,理論與實踐脫節,他找不到出路。“一個可愛的傻瓜--一個難以捉摸的、慣壞了的、可愛的人。誰能用他呢?他渴望能夠有用處。哪兒需要他呢?給他指明道路吧,讓他能為真理、為秩序、為和平,作出犧牲。”

他的那些憤怒的言詞,不無一針見血地抨擊著這個社會的虛偽、自私、功利,然而,他沒有去找有關部門進行交涉、沒有把真實的想法反饋出去。一邊激憤昂揚,一邊偃旗息鼓。徒然在心理颳起一陣風暴。而那些信,一封也沒有寄出去。

----02----

愛給人絕望,也給人希望

愛生嗔,愛生恨,愛生痴,愛生念。不可否認,赫索格和馬德琳曾經在一起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然而性格不同,追求不同,以致後來越走越遠。赫索格那祥林嫂式的訴說,對馬德琳的種種抱怨,無不映照著曾經愛的影子。馬德琳的出軌,讓他承受著巨大的恥辱。愛之深,恨之切,在憤怒的驅使下,他找到了父親的手槍。

赫索格開車來到以前和馬德琳住的地方,通過過道的窗戶,他看到了正在浴盆裡洗澡的女兒瓊妮。他女兒背對著他,披著一頭長長的黑頭髮,小小的身體在浴盆裡閃閃發亮。他的心立刻熔化了。他用手掩著嘴,為的是可以掩蓋住自己說不定由於情緒激動而發出的任何聲音。

隨後,赫索格看到格斯貝奇跪在地上給瓊妮洗澡,他用浴巾給她洗耳朵,洗臉,擦鼻孔,擦嘴巴,瓊妮快樂地尖叫著。格斯貝奇跟她說著話,帶著權威性的口吻卻充滿深情,臉上掛著抱怨似的微笑。他溫柔地給她洗著。瓊妮扭來扭去,鬧著,笑著。

赫索格帶著極大的痛苦看著這一切,他才是孩子真正的父親啊。他的左手摸著包在盧布中的手槍,子彈在彈膛裡。最終,理智戰勝了情感。赫索格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他輕輕地從墊腳的水泥磚上下來,重又悄悄地走過院子。

用槍打死他,確實是一個荒唐的念頭。赫索格親眼看到這個讓他妻離子散的、讓他承蒙奇恥大辱的、腿有殘疾的人在跪著給瓊妮洗澡,親眼看到這樣一個可惡的人對他的女兒如此地溫柔,他原來要使用暴力解決情敵的計劃,變成了一個可笑的念頭。

最終,赫索格如願以償地見到了女兒,他帶著女兒來到湖邊讓她脫掉鞋子在水裡走,然後用襯衣下襬替她揩乾腳,小心地擦去腳趾間的沙子。他還給她買了一盒餅乾,讓她躺在草坪上慢慢吃。一幅溫馨的親情畫面躍然紙上,如一縷春風,滋潤著他乾涸而扭曲的心靈。

----03----

愛讓人受傷,也讓人成長

人,行走在這個世界,最初就像一個個半圓,歷經磕磕碰碰,都走不遠。當遇到愛的人時,你會把內心最柔軟的地方與對方重合,然後你們組成了一個新圓。可能因為尺寸不符,可能因為要走的方向不同,經歷了很長的時間才走過一段很短的路程。

你們在發生無數次爭執後,決定分道揚鑣。分離時的劇痛,讓你不敢再輕易相信愛情。在後來的日子裡,你不斷充實自己,終於獨自成長為一個完整的圓。再後來,你遇見另一個完整的圓,你們快樂而順利地走了很遠很遠。

赫索格的幾段感情路,都不順利。賢妻良母式的戴西,讓他能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工作和研究,可是他總覺得這樣的生活平淡無趣,為了追求激情,他放棄了戴西和兒子馬科;馬德琳年輕漂亮,很有主見,但他們各執己見,在一起總是吵架,最終以馬德琳出軌而導致婚姻破裂;雷蒙娜優雅穩重,既有學識又能照顧人,可是,赫索格既迷戀她又想逃離她。

當遭遇感情危機時,赫索格並沒有去直面問題的根源,而是選擇了指責別人和逃避。他覺得戴西是個無趣、不懂生活的人,他指責馬德琳太有主見、太愛出風頭,他覺得閱人無數的雷蒙娜想要以婚姻之名來實施控制。

而他呢?處在感情風暴的中心,他並沒有考慮怎麼去解決問題,反而指責別人的缺點,用一次次地出軌來逃避自己身上的問題。逃避,只會讓事情變得越來越複雜,越來越糟糕。

指責別人和逃避問題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它不利於個人成長,因而感情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問題。無論單身還是身處婚姻之中,最根本的問題是我們能否發現自己、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愛自己,我們是否是一個完整、獨立、有力量的人。如果我們不認識自己,再“完美”的伴侶也很難令我們真正滿意。

不完美的關係,最終反照出的都是你自己。張德芬在《遇見未知的自己》中說到:“外面沒有別人,只有我們自己”。受到傷害,遇到問題時,我們習慣性地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把手指向別人。而只有,向內審視自己,接納自己,成長才會不斷髮生,人才會變得更完整。

小說的最後,赫索格享受著哥哥威利的溫情照顧。當雷蒙娜路過赫索格鄉下的住所,前來問候赫索格和他的哥哥時,威利謹慎地向赫索格示意,要他不要再重蹈覆轍了。在經歷了一連串打擊和感情混亂之後,赫索格終於能靜下心來,重新審視自己。

他坦誠地告訴威利,在他沒有理清頭緒之前,他不會再把自己交付到雷蒙娜的手裡,或者是任何一個女人的手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