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同煤集團:加速前行 著力培育創新生態

◎王沁澔|文

出臺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舉措,打通科技成果轉化高效通道,提高專業技術人員、科技研發人員待遇……

近日,同煤集團認真貫徹全省科學技術大會精神,研究制定《同煤集團貫徹落實山西省科學技術大會精神實施方案》,在“打造一流創新生態”佈局中,率先發力,加速前行。

給優秀人才以厚待,給科技創新以重獎。這是同煤集團重視科技創新工作,重用科技創新人才的真實寫照。

開闢通道,人才強企

同煤集團始終把培養、管理和使用合格人才視為企業發展的第一資源,在提高待遇、選拔培養上精準發力。

4月9日,同煤集團黨委常委會會議研究通過了《同煤集團貫徹落實山西省科學技術大會精神實施方案》,就深化人才激勵機制改革,提高專業技術人員待遇,再放“大招”。

根據《實施方案》,同煤集團將給予首席正高級工程師享受正處級年薪待遇,首席高級工程師享受副處級年薪待遇,首席工程師享受副三總師年薪待遇;獲得勘查設計大師資格,經單位聘任後,享受正處級年薪待遇;獲得一級註冊類職業資格,經單位聘任後,享受副處級年薪待遇;獲得二級註冊類職業資格,經單位聘任後,享受副三總師年薪待遇。均比照集團公司機關職能部門年薪待遇標準執行。

近年來,同煤集團大力實施創新型管理人才培育計劃,確立“1311”選人用人標準,建立優秀年輕後備人才庫、強化優秀青年人才專項培養、注重生產一線歷練,分層次、分系統、分梯隊,補上人才短板,湧現出了一大批能夠委以重任的優秀人才。截至目前,共有113名80後優秀年輕幹部走上集團中層領導崗位,29名幹部走上了礦長或董事長崗位。第一學歷大學本科以上的中層幹部佔比由23.5%提高到39.3%,中層幹部平均年齡由50.5歲下降到47.1歲,下降了3.4歲。

同時,通過創建優秀人才、技能大師工作室,依託技師學院和職業技術學院,“幹部上講臺、培訓到現場”、“師帶徒、傳幫帶”,“崗位練兵技術比武”等陣地和載體,大力培養、挖掘人才。修訂《優秀人才管理辦法》,對評選出的優秀人才,分別給予年薪待遇、津貼補助、一次性獎勵;出臺科技創新管理制度,暢通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通道,促進了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全面發展。

完善機制,科技興企

同煤集團以科技創新制度改革,保障創新、鼓勵創新,為加快建設“創新、和諧、富強、振興”的新時代同煤注入強勁動力。

近日,同煤集團黨委常委會會議研究通過了《大同煤礦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研發項目管理辦法》《大同煤礦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科學技術獎勵辦法》《大同煤礦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國家及省部立項項目(課題)間接費用管理辦法》。特別是新修訂的《科學技術獎勵辦法》,最為“吸睛”的就是將榮獲各級科學技術獎的獎勵標準大幅提高。

該《科學技術獎勵辦法》將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由原來的3萬元、1.5萬元、0.8萬元提高到6萬元、3萬元、1.5萬元;新設立科學技術傑出貢獻獎、科技創新團隊獎,每項獎金均為20萬元。對於當年獲得國家、省部級獎和專利申請的再進行配套獎勵,獲得國家獎一、二等獎,集團公司配套獎勵150萬元、100萬元;獲得省部級獎一、二、三等獎,集團公司配套獎勵20萬元、10萬元、5萬元。對於當年申請受理成功的專利,一次性獎勵發明專利5000元,實用新型專利2000元,對專利授權、轉讓交易後取得顯著經濟效益的再進行重獎鼓勵。

新舉措必將點燃新火種,進一步激發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創新熱情和創新活力,在同煤集團掀起新一輪科技創新的熱潮。

整合資源,搭建平臺

依託雄厚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同煤集團先後創建了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技術中心、同大科技研究院、雙創中心等多個科研平臺,其中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行業拔尖人才、山西省優秀專家達200多人。

在全面打造科研平臺硬件的同時,同煤集團積極實施“引進來+走出去”戰略,有效對接各類創新資源,大力推進產學研合作,與中國礦業大學、河南理工大學、中煤科工集團等科研院所以及袁亮、武強等10多名院士團隊進行產學研合作,先後吸引遼寧工程技術大學鄧存寶、大連大學夏洪春等10多名博士進站,開展重大科研項目攻關,在解決安全生產技術難題的同時,提高自身的科技研發管理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培養鍛鍊集團內部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

為加快科研成果集成轉化,今年,同煤集團將全面推進國家重點研發項《特厚煤層智能化放頂煤綜採技術研究及示範工程》,在以塔山煤礦8222工作面主戰場攻克國產慣導智能控制技術裝備的基礎上,分別在同忻礦研究智能化放煤技術進一步減人提效項目,在馬道頭攻關煤矸智能識別技術裝備項目。同時,在麻家梁煤業公司建設14211智能化綜採工作面,輔助運輸及人員定位系統、自動化系統,探索研究5G技術在採掘工作面、煤礦主運輸、智能機器人等領域的應用。

如今在百里煤海處處湧動著創新熱潮,隨著一系列新舉措的落地,必將開啟同煤集團科技創新的新時代,推進企業高質量轉型發展,為我省打造一流創新生態,貢獻“同煤智慧”和“同煤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