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量子‖爱因斯坦——一个“伟人”与人类的冲突


闲话量子‖爱因斯坦——一个“伟人”与人类的冲突


阅读提示:从一个新颖而深刻的角度认识爱因斯坦,并由之观照人类的处境

谈量子力学,肯定无法绕开一个人——爱因斯坦。这个名字首先与深奥的相对论紧密相连。然而,在读过关于爱因斯坦的很多文字后,我却深为其作为“人”的一面而感慨。

在谈论科学话题时,许多人只关心科学,不关心人。以至于科学成果和科学家都有被神话的嫌疑。这正是我想拨开的迷雾,也是我关心爱因斯坦首先作为一个“人”的目的所在——他是我们人中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把他作为一面镜子,照出自己。

通过刻画我们人类这个群体中诞生的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且是最杰出的一个人的有血有肉的形象,或许能够引起所有人,既包括我们普通人,也包括有志于成为科学家或已经成为科学家的人反思。

使用“一个‘伟人’与人类的冲突”这个题目,我觉得很恰当。在此之前较少有人如此明确地提出爱因斯坦的一生是与“人类”相冲突的一生。多数人只看到了人类对爱因斯坦的敬仰,爱因斯坦对人类的贡献——一个皆大欢喜的场景。真实的情况并不那么简单。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为数众多、形形色色“名演员”,那么有史以来谁是最大牌的“名星”呢?

孔子?很多外国人肯定不知道或了解甚少。耶稣?这是一个半人半神话的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可惜他们的思想还不够正确……

所以,如果让我来选,我一定会选爱因斯坦。无论是知名度、正确性,还是从作为真正的人这一特质出发,他都算是人这个物种中诞生的有史以来最大的“大明星”了。大到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他已经接近于非人的“大神”这个级别了。其声望主要建立在他那高山仰止、多数人难以理解的物理学理论基础上。


闲话量子‖爱因斯坦——一个“伟人”与人类的冲突


有一次,爱因斯坦与卓别林一道出席活动,受到万众欢呼。爱因斯坦困惑地问卓别林,这是怎么回事?卓别林说:“他们欢迎我是因为他们都理解我,他们欢迎你是因为他们都不理解你。”

我觉得这有点像上帝降临——没有人懂上帝,但人们敬畏他。

这就引申出一个问题:爱因斯坦何以成为“大神”?

广为人知的一个故事是,爱因斯坦开口说话很晚,父母甚至为此带他去看过医生,想知道这个儿子是否不会说话。据记载,在他快三岁时,1881年11月的一天,他的妹妹玛雅出生,爱因斯坦说了有生第一句完整的话。这句话绝不像某些神话中记载的神性英雄出生后开口便震惊世人,而是一句平凡无奇的话,他问他的新玩具的轮子去哪儿了。

但是,爱因斯坦开口说第一句完整的话的方式不同凡响:他嚅动着嘴唇,先打好腹稿,然后把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这让我想到以沉默寡言著称的量子物理学大师保罗·狄拉克,他一生说话都惜字如金,但言必中义,没有废话。

最近又从网上看到一篇趣文,讲比尔·盖茨都佩服的“第一人称射击游戏之父”约翰·卡马克。他一岁半时,连一个简单的单词都说不出来,一直被父母担心弱智。快到2岁的时候,他第一次开口说话,就直接说出了一个完整的句子。

我因此怀疑,此前爱因斯坦不说话,是不是一直在像保罗·狄拉克、约翰·卡马克一样“思考人生”?!

但是我们凡人很难理解。爱因斯坦一直到7岁都保持着这一说话习惯,以至于家里的佣人私下称他“呆瓜”。

有人评论说,爱因斯坦上学时“是一个出色的学生,但绝称不上天才”。这与许多“神童”,包括我们身边的“学霸”形成了鲜明对比。

爱因斯坦出生在一个犹太人家庭,但父母并不信教。小爱因斯坦却受当时盛行的宗教教育影响,成了一个虔诚的小教徒。如果不是在他12岁时发生了人生的第一次大转折,他后来会成为一个神学家而不是物理学家,这可是有天渊之别,或许人类的历史也会因此改写。


闲话量子‖爱因斯坦——一个“伟人”与人类的冲突


犹太人有一个习俗,富裕家庭经常邀请贫穷的犹太青年来家里用餐,这可能是一个约定成俗的社会救济行为,它有助于“无根”的犹太人团结克难,共度时艰。

顺便说一下,犹太人还有一个很好的习俗,所有年青人都必须学会一门手艺,以助在艰难中谋生。大哲学家斯宾诺莎年青时学会了磨制玻璃的手艺。那时不管是眼镜,还是刚刚发明的显微镜、望远镜这些科学的新奇玩意,都要靠很好的玻璃加工技术来制造。在被自己的族人施以“破门律”——即赶出部族,独立谋生后,斯宾诺莎就是靠这一手艺得以存活。据说斯宾诺莎磨制玻璃的手艺很高,但他精确地计算每个月的开销,然后只接收入能够满足这一开销的活儿,多一分都不接,从而腾出时间研究哲学。

话说爱因斯坦12岁那年,家里接待了一个贫穷的犹太青年马克斯·塔尔梅。塔尔梅来他家做客时,顺便给小爱因斯坦带了一些书:介绍欧几里得的几何知识的数学书、毕希纳的《力与物质》、伯恩斯坦的《自然科学通俗读本》等。正是这些书,把爱因斯坦拉离了宗教道路,使他走上了自然科学的道路。而且,从那之后他就把《圣经》视为谎言。

这是爱因斯坦戏剧性人生的第一次大转折——第一次转弯就登上了一个风景无限的小高峰。

但从那以后,他的人生又陷入低谷,陷入他与“人类”的冲突中去。

在学校里,一方面歧视犹太人的氛围使他有了“局外人”的感觉,另一方面由于他蔑视权威,而不被德国学校里那些刻板的老师待见。

15岁时发生了一件严重的事。因为他顶撞了一位新来的任课老师,这位老师说:“你这辈子不会有任何出息。”

爱因斯坦辩解:“我没有任何过错。”

老师:“你的出现破坏了班级对我的尊重。”

从这番对话中,我们能看到很多身边现实的影子,甚至你也可以思考得更深,譬如师德、教育方法什么的。毕竟爱因斯坦的成功是对他的老师的最好的反驳。

然而,我们在承认上述问题值得反思的同时,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世间有多少内慧的孩子是我们难以理解的呢?人不像一粒种子,种下什么就结出什么。没这么简单。

不管怎么样,能够引起我们思考,就是收获。

因为厌恶德国的学校,1894年,爱因斯坦逃到了意大利的米兰去见他的父母(他的父母因为在德国的生意无法维持,举家搬到了米兰,只留下爱因斯坦独自在德国上学)。1895年,作为一个和平主义者想逃避兵役,他放弃了德国国籍,成了一个没有国籍的人。这一点对爱因斯坦的一生具有重大的引喻意义。我一直认为,就如他蜚声世界的名声一样,爱因斯坦一直是一个世界公民。在狭隘意识无处不在的人类群体中,爱因斯坦是一个超脱者。这一点在他后来的人生发展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这一年,爱因斯坦第一次报考苏黎士的瑞士联邦理工学院,落榜。他来到阿劳州立中学,成了补习生。

这是爱因斯坦人生的一段美好时期。阿劳州立中学与德国的学校不一样,教育理念自由,学生思想开放。爱因斯坦还爱上了房东家的女儿,谈了一段少年人的恋爱。

后来,爱因斯坦谈起一生所受的教育,唯对阿劳州立中学赞美有加,称正是这所学校最早孕育了他的相对论思想。

爱因斯坦后来对他就读的瑞士联邦理工学院也没有好感,原因之一是,老师居然不教麦克斯韦方程。学校的课程引不起他的兴趣,教授讨厌他。该校教数学的赫尔曼·闵可夫斯基(其人是数学美的崇奉者,后来用数学发展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骂他是“懒狗”。他呢,认为该校的数学教育严重落伍,所以他宁愿自学。白天学生上课时,他躲在自己的住处看书。人家放学时,他才到学校问问同学当天老师教了什么。临到考试时,借同学的笔记来突击一下。

就这样,他以全班倒数第二名的成绩毕业(倒数第一是后来成了他妻子的米列娃·玛里奇,全班5名学生中唯一的女生),然后毕业即失业——他想做教授的助理,但没有人愿意聘用他。


闲话量子‖爱因斯坦——一个“伟人”与人类的冲突


人说世间最可贵的友谊是战友和同学友谊。在爱因斯坦最落魄的时候——未婚妻怀孕,工作无着——他的大学同学格罗斯曼(正是靠着他记得极其详细的笔记,爱因斯坦才混到毕业。并且他后来帮助爱因斯坦解决了广义相对论的数学形式问题),通过父亲帮他找到了瑞士联邦知识产权局(专利局)的差使。

这是猛虎蛰伏的时期。从1902年到1905年,经过在专利局长达3年多的酝酿,爱因斯坦于1905年这一年一举发表了5篇开创物理学新历史的论文。3月提出“光量子”假说,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4月,提出了分子大小的测定方法。5月,阐述了狭义相对论。

由此,爱因斯坦一飞冲天,一鸣惊人。1915年,他又提出广义相对论。


闲话量子‖爱因斯坦——一个“伟人”与人类的冲突


爱因斯坦成了物理学界的领袖人物,许多著名物理学家都以自己的理论得到爱因斯坦首肯为傲。

爱因斯坦如日中天的地位持续得很久,但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科学和人生也并非没有波折。

在科学上,1916年,他发现了电子跃迁中的激发效应,为量子力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但是,从那以后,爱因斯坦走向保守,开始反对量子力学主张的“概率论”。在与以玻尔为代表的量子力学派进行了长久的争论未能取胜后,他疏远了物理学的主流,走向了统一场论的研究,试图将电磁学和相对论统一起来,但终未成功。

在人生中,纳粹在德国的上台,迫使他流亡美国。

但在美国,他也不是一个完全受欢迎的人。联邦调查局怀疑他的政治立场,对他进行了长期的秘密调查。他一开始写信给罗斯福总统建议赶在纳粹之前研制出原子弹,但在发现纳粹不可能研制出原子弹后,他后悔了。后来,他公开发言,坚决反对美国研制氢弹,为此跟“爱国者”发生了严重的冲突。

在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期间,爱因斯坦因为政治立场遭到质疑而被排除在“曼哈顿计划”之外。

爱因斯坦曾经建议建立一个“世界政府”来控制核武器,这一主张被政治家们斥为“幼稚”。

是的,爱因斯坦是很幼稚。但反过来,人类,或者把范围说窄一点,政治家,是否就是聪明的?如果他们果真聪明,就应该能够找到控制核扩散、消灭战争的方法。但他们没有。

最幼稚的,也许是最正确的——就如那个指出皇帝没有穿新装的小孩。但人类常常不会干正确的事。

综上所述,爱因斯坦的一生跟人类对自由、智慧、善良的追求保持着高度一致。为此,他反对权威、反对压迫、反对战争,与人类无处不在的愚昧、阴暗、偏执不妥协地斗争。

如果没有爱因斯坦和他所代表的这种精神,世道会黑暗许多。

爱因斯坦是人类的一面镜子,对照这面镜子,我们能够看到人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我们能够看到希望,看到光明,看到实现智善时代的可能。

闲话量子‖爱因斯坦——一个“伟人”与人类的冲突

��\u001d�t5�b�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