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臺隨筆:感受醫者仁心的溫度

最近,一部紀錄片《中國醫生》引發了眾多人的關注與共鳴。攝製組深入全國6家大型三甲醫院,進行了長達一年的紀實拍攝,呈現了20多位醫護人員的工作日常,令觀者為之動容。尤其是在同心協力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當下,觀看這樣一部紀錄片,更讓人心生感慨。

醫生職業有多辛苦?透過紀錄片的鏡頭,我們可能會有更深體會。一天24小時隨時待命,與病魔搶奪生命的河南省人民醫院國家高級卒中中心主任醫師朱良付忙到夜裡12點是常態,作為本院心腦血管疾病綠色通道的發起者,剛開始每次綠色通道急診,不管在凌晨幾點,他都要親自到場;南京鼓樓醫院心胸外科主任醫師王東進,每天幾臺手術連軸轉,一臺手術一站就是五六個小時,他因此患上嚴重的頸椎病和腿部靜脈曲張……即便如此,朱良付依然堅信自己的女兒長大後一定會當醫生,王東進依然把每一個週末都用於下鄉義診或科普講座。他們沒有鎧甲,但毅然以白衣作戰袍,負重前進、治病救人,只為成為一名無愧於心的好醫生。

如果說超負荷的工作帶來的是身體上的傷痛與折磨,那直面一幕幕生死無常的瞬間,直麵人性的脆弱與矛盾,可能是對醫者更大的考驗與磨礪。生或死、是與非、進和退,這些普通人不常面對的抉擇,每時每刻都在醫生面前交織。親歷自己的同學在自己負責的病床上離世時的無力,想要為患者提供最有效的救助但家屬卻選擇放棄時的沮喪,面對被親生父母遺棄的唇顎裂幼兒時的心痛……這些平時被白衣、口罩掩蓋的心緒與表情,這些“醫術上的瓶頸”與“人心的瓶頸”,是醫生在成長執業道路上,需要用更多的摯誠、信念、堅守才能邁過去的坎,也是連接鏡頭內外、激發觀眾共鳴的更深沉的情感與力量。

人們說,有陰影的地方,就會有光。28歲的女孩深受病痛折磨,但好在有盡責的醫生千方百計地為她治療奔波;被拋棄的唇顎裂幼兒,有幸被好心人收養,還遇上了善良的醫生幫他免費做手術;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孩子,也在為他拼盡一切的父母的臂膀下堅強成長……有失望,更有希望,這就是醫院,這就是人生。可能很多看過紀錄片的觀眾,都會在通過鏡頭直面生死、感悟人性後產生深深的震動,從而更能感受醫生的艱辛與崇高,也會在看到人生的殘酷與溫情後,去思考如何更好地擁抱生活、致敬生命。

有人說,醫生和患者“時刻在依賴,時常在忽視,時而在抱怨,卻常常不瞭解”。其實,《中國醫生》也試圖通過“瞭解”來增進“理解”。片子通過平視的目光,走進醫生、患者、患者家屬,讓我們試著從醫生的經歷與付出中去理解他們的努力與奉獻,從患者、家屬經歷的痛苦與煎熬中去理解他們的不易與期待。給對抗疾病的醫生更多敬重與保護,對多重壓力下的病人和家屬多一些體諒與關懷,讓他們真正結成醫患共同體,才能共同去對抗生命的無常與脆弱,並推動我們去思考,如何通過更多制度化的設計去化解人的難題。

《中國醫生》鏡頭裡的一些醫護人員奔赴戰疫一線,在那裡守護著人們的健康。醫者仁心的溫度,不只在鏡頭裡,更在現實的戰場。向這群白衣戰士致敬!

《 人民日報 》( 2020年04月13日 05 版)

張 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