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感情的背叛,為什麼很多人遲遲無法做出選擇


面對感情的背叛,為什麼很多人遲遲無法做出選擇

遭遇了感情的背叛以後,是需要作出選擇的,很多人之所以困於其中,就是因為無法選擇,要麼搞不清自己該選擇什麼,要麼不敢去作出選擇。

之所以會造成這樣的情況,根本的原因在於,背叛是一種意料之外——我們擅長的往往是主動而為的選擇,卻對於被動的、強加、意料之外的情況,我們作選擇的時候就容易失去自我。

講一個故事:

一個人到野外攀巖,結果不小心把手臂卡在了石縫中,沒有辦法掙脫出來。時間在一分一秒過去,他的身體也逐漸虛弱下來,這時候,他只有兩個選擇,要麼等著有人路過救援自己;要麼割斷自己的手臂以求生。

很多人如果陷於這樣一種困境的時候,往往都會選擇前者,或者,乾脆就沒有選擇,坐等著,而那些有有勇氣斷臂求生的人並不多。

這個例子,其實是一個真實的故事,2003年5月美國登山愛好者阿倫·拉斯頓在猶他州一座峽谷攀巖時,因右臂被石頭壓住被困5天5夜,為了逃生,他強忍劇痛,花了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先後將橈骨和尺骨折斷,用自己的運動短褲當作臨時止血帶,然後用小刀從肘部將右前臂硬生生切斷。從岩石下脫身後,為了與失血搶時間,他以超人的毅力爬過狹窄和風力強勁的峽谷,緣繩下到60英尺深的谷底,再步行5英里後與營救人員相遇,終於成功生還。

這個故事後來被拍成了一部電影《127小時》。

很多人在看到這個故事的時候,都會想,如果他不做這樣的選擇,萬一真的後來有救援來了呢?這樣的思路,說明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當我們做選擇的時候,往往都會幻想那種最好的結果,這就導致我們陷入選擇偏差。

就像那些遭遇了三番五次背叛的婚姻,很多人寧願選擇小概率的對方回頭、婚姻重拾幸福。

另一種常見的選擇錯誤,就是不能捨棄,也就不能選擇。

所謂魚和熊掌的關係,我們把這個故事再豐富一點:

你現在面前擺著魚和熊掌,你可以選擇其一。很多人的態度是,一直在思考,永遠不選擇,要麼是因為確實分不清究竟哪個更好,要麼就是怕自己選擇了這個,就喪失了選擇另一個的機會。

所以,表面上,當你沒有做出選擇的時候,你對於魚和熊掌都是有選擇機會的,而一旦你做出選擇,這個機會也就同時宣告失去——這就是很多人之所以不選擇的真實心理結構。

但是,換一個角度看,如果你沒有去真正選擇,那麼你有的其實只是選擇權,而並非實物,也就是說,魚和熊掌,其實你永遠不可能真正擁有。

這個道理同樣像遭遇了背叛的婚姻,很多人在繼續和離婚之間一直觀望,卻遲遲沒有去選擇,表面看他們一直把握著選擇的機會,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不管是繼續婚姻實際的利益,還是離婚以後的好處,其實他們也永遠都得不到。

這裡有一個問題需要說明:所謂選擇繼續,並不是說婚姻能夠重修舊好,而是指保留婚姻的形式,確定自己的選擇是不離婚,然後在婚姻中過好自己,這個才是所謂繼續婚姻的選擇。如果你的理解是:必須婚姻要重修舊好,修復關係,那就不是選擇了,因為這個選擇不是你一個人能夠實現和完成的,還需要看對方。

遭遇了感情背叛以後,選擇肯定是必然要面臨的一道題目,關於這門功課,可以討論的很多,但是,在涉及到選擇這個方面,有幾點建議或思路供大家參考:

1、

做出選擇本身,比選擇的結果更重要,也就是說,你能夠做出選擇,本身比這個選擇是對是錯更有價值和意義。

2、選擇權一定是要由自己把控,而不能交於對方,任何指望對方來幫助自己做出選擇的思考和方式,都是錯誤的。所以,當你面對一份感情的背叛的時候,最好的順序應該是:自己決定了這份婚姻到底是要保留,還是要放棄,然後才去採取對應的行動,而不是根據對方的態度,來決定自己到底選擇什麼。

3、選擇,說到底是一種能力。你有多大的能力,就有多大的選擇權。所以,暫時無法做出選擇的時候,就把問題放一放,先去提升自己的能力,能力積累夠了,選擇權也就大了。

4、選擇的背後,隱藏著責任。很多人之所以不敢做出選擇,其實是因為不敢負擔責任,怕承擔不起對別人的責任,比如孩子;怕承擔不起對外界的責任,比如外界把婚姻的失敗歸之於你;甚至怕承擔對自己的責任,擔心自己的選擇讓自己將來過得不好,因為逃避,自然也就放棄了選擇。

如果一個人不去勇敢作出選擇,這個道理就像一件事情需要表決的時候,你總是投棄權票一樣。如果在你人生如此重大的事務上,你都選擇棄權,那麼,你又怎麼還指望自己能夠主宰自己的命運,能夠擁有幸福的生活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