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建議-第31期】人才機制凝聚創新核心要素

【分析建議-第31期】人才機制凝聚創新核心要素

“百年之計,莫如樹人”,人才是國家和社會發展最核心的要素。在科技領域更是如此,在創新發展的時代,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一個國家人才的質量和數量直接決定科技水平的高低。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才的重要性,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誰擁有了一流創新人才、擁有了一流科學家,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佔據優勢。我國要不斷改善人才發展環境,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要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近日發佈的《中國科技人才發展報告(2018)》集中反映我國科技人才發展現狀和未來形勢,從多個維度展示了科技人才隊伍的全貌。數據顯示,我國科技人才隊伍不僅在數量上實現飛躍,在年齡層次、所屬領域等方面也越來越科學合理。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吳帥認為,我國科技人才隊伍在規模和結構上的變化有目共睹。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人才數量穩步增長,人才環境逐步優化,科技人才體系持續完善。這背後是時代的變遷、政策的變化,更是人才制度的不斷變革。這些變革順應了時代的發展、群眾的需求,才有了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可喜成績,也讓科技發展有了人才支撐。

1

翻天覆地 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科技人員數量不足5萬,1966年—1978年期間更是進一步萎縮。到了2017年,這一數字達到8705萬人,比上年增長4.9%。數量的變化可以用翻天覆地來形容。根據《中國科技人才發展報告(2018)》統計數據,經過70年的發展,我國科技人力資源、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人員全時當量,均居世界首位。

1978年,52名年輕學者前往美國,這是1966年之後中斷留學事業10年後派出的第一批留學生,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後來都成為各自領域的著名科學家。科技部原部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冠華是其中的一員,他曾多次強調這段留學生涯對自己的深刻影響。由此開始,出現了延續多年的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留學潮。

人才引進戰略只能解決一時之需或者應急之需,但是,要根本解決國家和民族發展對科技創新人才的需求問題,自主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的戰略才是關鍵。因此,把人才送到發達國家學習的同時,我國先後建立博士後制度、啟動“211工程”“985工程”,增強高校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能力。

從我國高等教育的在校生指標看,從2006年到2015年,我國的高等教育在校生數從1738.8萬人增長到了2625.3萬人,其中普通本科在校生數從943.3萬人增長到了1576.7萬人。

2

優化環境 人才“吸力”越來越強

“把吸引人才和培養人才的機制,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大背景相結合,是我國特色的‘引培機制’。”吳帥說。我國科技人才總量的持續增長不僅表現為人才數量的增加,更表現為創新能力和國際影響力逐步擴大,對人才吸引力逐漸加強。

對此,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深有感觸,他曾撰文總結我國發展歷程中的人才制度,表示,早在1994年中國科學院就啟動實施了“百人計劃”,在我國開啟了引進和選拔海內外高層次人才的先河,並由此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的創新團隊。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吸引海外人才回國亦優勢強勁,“十二五”期間回國人才超過110萬,是前30年回國總人數的3倍。與此同時,各類海外人才引進計劃的實施,加強了我國高層次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國家累計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7000餘位;中國科學院24年來累計引進優秀人才近3000位,其中已走出43名兩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現任100多名研究所所長中近三分之一是“百人計劃”入選者。

最近一些年,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留學人才“歸國潮”正在出現。根據《2017—2018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在各國對人才吸引力排行中,中國居第23位,比2014年—2015年的第27位前進了4位。我國留學生迴流加速,對外國留學生吸引力增大。在中國境內工作的外國人已達數十萬。

3

激發活力 人才機制與時俱進

科技人才引領創新發展的作用顯著增強,有力推動了我國創新驅動發展和創新型國家建設。如果說人才是科技創新的種子,那麼,鼓勵和支持創新的環境就是種子成長的土壤。70年曆程中,解放、激勵人才一直都是人才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

改革之初解決人才流動不暢,此後又有國家科技獎勵、人才獎勵、股權激勵發明創造的政策連續出臺,最近幾年更是推動科研人員兼職兼薪,打破體制機制束縛。這些政策、制度儘管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提法不同,但總的原則並沒有發生變化——那就是解放人才、激勵人才。一方面,遵循科研規律,激發人才創新動力。根據不同類型科研活動的特點和規律,對從事不同類型活動的人才予以分類支持,創造良好的創新平臺和發展空間。另一方面,鼓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多種舉措,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產學研結合等方面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靈長類體細胞克隆猴”科研團隊最近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取得了國際領先的原創性成果。這一成果背後正是這支團隊十年來激發人才活力的結果。從2009年成立開始,中國科學院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奉行的就是“英雄不問出處”的用人之道。不管是“海龜”,還是“土鱉”,不管來自哪裡,不管年齡幾何,一起瞄準重大科學問題,潛心研究、攻堅克難。

尊重人才、尊重創新的社會氛圍,鼓勵創新、包容創新的科研環境,才能真正激發廣大科研人員著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在創新發展路上不斷前行。

4

引領創新 科技人才擔當大任

隨著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人才引領創新發展作用不斷增強。在基礎研究領域,量子調控、鐵基超導等開始步入世界領先行列;在戰略高技術領域,歷練了一批突破關鍵性技術的戰略科學家和創新團隊,天宮、神舟、天舟、嫦娥等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在高鐵等重大工程領域,科學技術在推動經濟縱深發展上屢立奇功。這背後,都是一批批既懂科學研究,又敢於創新實踐的高層次、多領域的專家。

因為有了他們的耕耘,我國才能在幾十年的時間裡科技、經濟大踏步向前,走過發達國家幾百年的發展歷程。目前,我國主要創新指標進入世界前列,國際科技論文總量穩居世界第2位,發明專利申請量已連續7年居世界第1位,有效發明專利保有量居世界第3位,成為世界知識產權產出大國。當下,我國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 57.5%,國家創新能力排名升至第17位。湧現出一批重大創新成果,培育出一些引領世界潮流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科技創新成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科技創新,人才引領。人才是科技創新最關鍵的因素。下一步,我國要在科技創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須在用人、培養人、凝聚人的路上繼續前行。【分析建议-第31期】人才机制凝聚创新核心要素

【分析建議-第30期】高科技創新企業不僅需要研發人才

【分析建议-第31期】人才机制凝聚创新核心要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