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孔门十杰之子路


在孔子众弟子中,我最喜欢子路。或许是性格的原因,我在子路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仲由字子路,一称季路,鲁国卞之野人,少孔子九岁。生于公元前542年,卒于公元前480年。“孔门十哲”之一,位列“二十四孝”,享儒家祭祀。

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从这段记载里,我不仅了解了子路的性格为人处事,还发现子路是个好玩的人。鄙,粗野。伉直,刚直。冠雄鸡,戴一种高帽。佩貑豚(jia tun),配饰公猪(牙)。也就是说,子路性格粗野,好勇力,为人刚直。平时戴着一顶高帽,来张扬自己,配饰着公猪之牙,来彰显自己勇武,之前还欺凌过孔子。子路在没有师从孔子之前,绝对是好勇斗狠的侠客一个,还是那种很拽的侠客。但在我觉得没有一点维和之感,恰恰是这些才显得子路之可爱。谁人年少不轻狂,恰恰是这些,让我隐约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被子路欺凌的孔子,后来成了子路的老师,子路还成了孔子最信任的弟子。这充满了戏剧性,但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不少,能批评你的,和你牴牾的,常常是关心你的。和你辩论最激烈的,也常常是志趣相投的。从这,一是让我发现了子路的知错能改一面,也让我看到他品性向善的一面。这或许也是子路之所以能成为孝子的原因吧!

孔子对于子路这个自己最信任的弟子兼保镖,有很高的评价。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两句“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衣敝蕴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子路绝对不是个有勇无谋之辈,而是个处政断案的能手,说明其机智聪明的一面。试问能够根据片面之词就能把曲直是非明断的又有几人能做到。同时,子路性情真挚,不亢不卑,穿着破衣服和那些穿皮裘的站在一起,不觉得可耻,依然能泰然自若的人,我相信也不多。

从《论语》中,我发现,孔子几次遇难,都有赖子路而化险为夷。比如受困于匡人时,颜回失散,孔子都以为死了呢,可见当时情况的危急,而孔子也是所赖子路得脱身。连孔子自己都说:“吾自得子路,恶言不闻于耳。”子路护师,以及他不怒自威的形象跃然纸上。

孔子是很信任子路的,但在我看来,更多的是尊重,在“子见南子”一章中,孔子对子路的尊重表现无遗。南子为人貌美而淫,按现在的说法也就是名声不好,孔子去见南子,导致了子路的不高兴,孔子就发誓说,他的所为是合乎礼仪的,如果不合礼仪,就让老天惩罚他。确实,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在过去那是应该,但老师对学生尊重就显得难能可贵了。

孔子对自己这个最信任的弟子兼保镖的性格为人是清楚的。所以,平时也是多做劝勉。《论语•公冶长》里孔子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孔子也是身高一米九上下,也是孔武有力,而子路则更甚,不过孔子也委婉说子路有时会逞匹夫之勇。还有一次,据《长短经》里说:“昔仲由为邵宰,季氏以五月起长沟,当此之时,子路以其私秩粟为浆饭,以饷饷沟者,孔子闻之,使子贡往覆其饭,击毁其器。子路曰:夫子嫉由之为仁义乎?孔子曰:夫礼!天下爱天下,诸侯爱境内,大夫爱官职,士爱其家,过其所爱,是曰侵官。”这一段是说,一次鲁国征集民役开凿运河,百姓饥饿,子路体谅百姓疾苦,自己花钱买米做饭给百姓吃,孔子听到了,叫子贡去把饭倒了,把煮饭的锅推了,子路不了解,找孔子理论,孔子说:你那样做是越权了,这会害了你啊!所以,孔子说:“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孔子甚至对子路做了预言:“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后来,卫国内乱,值时子路在卫国为政,孔子听到这件事,就伤心说:“嗟乎,由死矣!”果不其然,子路死于此次卫国内乱。

关于子路之死,我看后不觉戚戚然。当时卫国内乱,子路本不在卫国,却不避其祸,赶了回来,回来之后,还要求蒯聩杀了他以为的乱臣孔悝,蒯聩不听,子路还要亲自去杀孔悝,蒯聩害怕,就派石乞击杀子路。子路的帽子绳被击落,子路说:“君子死而冠不免。”就停下来结帽子,而被砍杀成肉酱。虽说,子路哪怕没有停下结冠也是会死,但他因停下来结冠而死,就显得死的境界都高了一层。是啊,大丈夫当有所为,亦有所不为。心中有所执念,死又何惧。

孔子对于子路的死很伤心,据说,之后孔子不吃肉酱。

子路后来被后人追赠为“先贤仲子”。至今亦为人怀念,也算是一种安慰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