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新闻”泛滥成灾,如何防止被骗?

在这个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有必要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尤其是那些需要将决策建立在高质量信息之上的投资者。简单来说,信息素养可以被理解为一个人识别、获取、评估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敬请阅读。



新冠肺炎病毒是一种起源于病毒实验室的神秘生物武器,桥水基金因为巨额亏损而“爆仓”,特朗普曾经说过道琼斯单日下跌超过1000点,时任美国总统就应该被塞进大炮发射到太阳上去……

——在汹涌的信息流中,几乎所有人都碰到过无法分辨那些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流传信息真伪的场合。很多时候,你在朋友圈和微博上刚刚刷到一条让你感到无比震惊的新闻,接下来可能就是一则关于这条新闻的辟谣声明,再往后剧情还可能还会不断反转,试图证实或证伪这条新闻的人们不断被“打脸”,直到下一个热点事件接管你的注意力。

这种现象不仅仅发生在中国,也不仅仅发生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而是一个全球性的普遍现象。无论是特朗普口中的“假新闻”(Fake News),还是被牛津大辞典选为年度词汇的“后真相”(Post-Truth),美国海战学院国家安全事务教授托马斯·尼科尔斯描绘的“专家之死”现象,或者《哈佛商业评论》前主编尼古拉斯·卡尔提出的“谷歌在把我们变傻吗?”的经典问题,都是对于这一现象的不同注解。

所以在这个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有必要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尤其是那些需要将决策建立在高质量信息之上的投资者。简单来说,信息素养可以被理解为一个人识别、获取、评估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它具体包括:


“假新闻”泛滥成灾,如何防止被骗?


  1. 明确信息需求,确定所需信息的性质和范围
  2. 有效获取信息
  3. 批判性地评估信息及其来源,并将其纳入自身知识和价值体系
  4. 有效利用信息
  5. 了解影响信息使用的经济、法律和社会因素,并能道德、合法地使用信息

这意味着我们在获取信息时,要学会核实和甄别信源,在判断重大信息时尽可能找到信息源头,看看信息源头是来自权威媒体还是小道消息,形成交叉比对的习惯;当然,这种甄别并不意味权威媒体就一定可信,小道消息就一定错误,但是我们可以不断为不同信息源的可信赖程度进行“打分”和“评级”,很多权威媒体都有过错误报道,如果它犯下这样的错误并且不加以改正,那么我们就可以在内心给它降权、降级,甚至列入“黑名单”,反之则加权、升级,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建立自己能够信赖的信源。

但即便建立了可信赖的信源,你也不能将自己的判断力从此“外包”给他人。可以说,信息素养所包含的这一系列能力已经构成了每个人终身学习的重要基础之一,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如果你想要触手可及的海量信息,就不能指望这些信息全都是真实可信的,你不得不自己来学会筛选和甄别。下面是一个关于信息素养的书单,我们可以从这个书单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信息素养,更加理智面对信息,更加独立进行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