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恐龍不滅亡,哪有人類什麼事

1、單個物種的脆弱性,成就了大自然的生生不息的反脆弱性。

個體創業者的脆弱性,成就了社會演進生生不息的反脆弱性。

因物種死,生命能量以各種形式回到大自然,被其他物種吸收汲取。

而創業公司倒閉,人員、資金打散迴歸社會,被其他公司和項目融合,探索過的技術、沒有成功的模式,成為其他創業者的已知經驗和數據。

沒有一步路是白走的,沒有一段經歷是無用的,沒有一個生命是無意義的。


2、越是重大的經濟危機,越是能有效淘汰那些生存力不足的企業和組織,以優勝劣汰的無情方式,將市場和機會更多賦予給更值得生存下來的公司。

在這個意義上,(無論人為還是不可抗力產生的)危機,都是社會自我迭代的過程。只不過,對身處微觀視角的很多個體而言,這個過程太過劇烈和殘酷罷了。


3、系統以個體興亡更替方式達成自身的不斷迭代演進。

這個個體有時是單個的人、企業、組織,有時是一種職業、一個產業、一個國家,有時是一個時代、一個種族。

所以2000多年前洞徹的老子就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無論我們痛恨、悲哀、無奈,都於事無補。


4、然而,人類卻也是這個無情天律的獲益者。

試想,如果恐龍不滅亡,哪有我們人類什麼事。


5、另外,我們也在扮演著系統甚至造物主的角色,

我們馴化和圈養各種家畜,並吃掉它們,以它們的營養和能量,供給自己去生產和創造更高附加值的事物。

我們沒有辦法也沒有必要去在意養雞場裡一隻雞(哪怕所有雞)的想法。


6、視角再往身體內。

組成我們生命體的幾十萬億個細胞(接近地球總生物量),每時每刻都有數量巨大的死亡和新生,其目的就是維繫我們的生命和健康。顯然,對細胞個體而言,我們即是“天地不仁”。

再往下,一個細胞也是一個可獨立看待的系統,無數基本粒子構成了它,也依託於它的世界而有序存在。


如果恐龍不滅亡,哪有人類什麼事


————————

無法隨心所欲

畢竟世界不是我創造的

除了在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