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倫旗:科技“星火”點亮產業富民之路

一場科技颶風正改變這座塞外小城庫倫。科技、創新、發展。猶如聲聲號角,正伴隨著庫倫脫貧攻堅戰役的脈搏同頻共振!

庫倫旗:科技“星火”點亮產業富民之路

近年來,庫倫旗依託中科院對口幫扶優勢,聚焦貧困地區科技需求和短板,以幫助貧困人口增收增智為目標,堅持“科技助力、智力幫扶、素質提升、產業先導”的扶貧理念,積極探索科技助力精準脫貧的“扶貧模式”。通過整合科技扶貧力量、搭建技術服務平臺、開展技術科學培訓、提高貧困人口科學素質等措施,開出了科技助力精準扶貧的“良方”。

科技發力為蕎麥產業“補鏈”“強鏈”

由傳統產業向產業集群跨越,由賣“原字號”向精深加工跨越……中科院助力庫倫在聚焦解決蕎麥的深加工、種質資源優化問題“下功夫”,充實蕎麥文化之鄉的內涵,推進“蕎麥”全產業鏈綠色發展,著力構建現代綠色經濟體系,助推庫倫“蕎麥”產業轉方式高質量發展。

庫倫旗:科技“星火”點亮產業富民之路

近年來,中科院立足庫倫蕎麥文化之鄉的品牌優勢,發揮中科院紐帶作用,實現蕎麥深加工系列技術的成果轉移轉化,促成蕎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入駐庫倫旗,研發生產蕎麥麥麩功能性保健產品——蕎麥速溶顆粒沖劑,並建設年加工蕎麥 3 萬噸、生產 2 億包蕎麥顆粒沖劑的生產線 1 條,為庫倫旗蕎麥種植戶增收拓寬了渠道,實現了蕎麥全產業鏈的共同發展,穩定了庫倫蕎麥種植面積。

庫倫旗:科技“星火”點亮產業富民之路

“我們通過引進蕎麥寬行窄壟播種機,以及2018年成功研製的蕎麥收穫樣機1臺,可以有效加快庫倫旗蕎麥種植技術的機械化步伐,為庫倫旗大面積推廣和使用蕎麥優良種子以及蕎麥機械化種植都起到了良好的示範作用。”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科研管理處副處長掛職庫倫旗副旗長張銅會介紹說。

近年來,在中科院幫扶下,庫倫累計引進蕎麥新品種91個。其中,已大面積試驗示範推廣了小三稜、大三稜、定西紅蕎、通蕎3號、赤峰1號5個品種。在庫倫鎮文都板、白音花鎮海力斯臺村、六家子鎮達林稿等地,累計示範種植4500餘畝,畝平均增產30-40公斤,涉及農戶220戶。其中,47個建檔立卡戶127人,每戶年平均增收400-600元。同時,該旗積極探索通過“燕麥+蕎麥連作模式”和“蕎麥覆膜種植模式”的產業模式,可助力貧困群眾增加收益80-120%,進一步擴展了飼草發展途徑。

“高科技”光伏發電,老鄉的福利!

“光伏發電真是個不錯的項目,每年政府給我們補助就有500來塊錢呢,減輕了我們的生活上的負擔。”庫倫旗扣河子鎮五星村建檔立卡戶牟桂琴滿是笑容的說到。在牟桂琴家的房頂上,整齊擺放著6塊光伏電板,這個“小太陽”也為她家帶來了“陽光收益”。2017年,中科院在村裡落實光伏扶貧項目,牟桂琴家享受到了光伏發電項目帶來的“紅利”。“從2017年開始我們村共計32戶每戶落實光伏發電項目,每年每戶受益大約在五六百元左右,也解決個別農戶的實際困難,這個“高科技”光伏發電項目,真是老鄉們的福利啊!”庫倫旗扣河子鎮五星村黨支部書記徐大偉向記者介紹說。

庫倫旗:科技“星火”點亮產業富民之路

六家子鎮塔斯海村光伏發電扶貧項目也是中科院科技扶貧項目之一,該發電站實際總裝機容量為225千瓦,共安裝多晶硅光伏電池組件834塊,於2018年1月份,正式併網發電。該項目由六家子鎮統一管理,電站利用太陽能發電,減少了煤電和水力發電,既節約了能源,又有效減少了二氧化碳和廢氣排放,並與貧困戶形成利益聯結機制,塔斯海村全村共有26戶建檔立卡戶真正享受到了科技扶貧帶來的實惠。六家子鎮政府副鎮長宮秉靚介紹說,“這個發電站年發電量約30萬度,一年的收益差不多就21萬元,這21萬元鏈接了鎮上70戶建檔立卡戶,每戶能增收3000元,讓老百姓、建檔立卡戶們得到了實惠,讓老百姓腰包鼓起來,增收渠道又多了一種。”

庫倫旗:科技“星火”點亮產業富民之路

據瞭解,中科院在庫倫旗建設六家子鎮塔斯海村分佈式光伏電站、扣河子鎮五星村分佈式光伏戶用電站、庫倫鎮毛敦艾裡嘎查和後勿力布格嘎查車棚式光伏電站等光伏扶貧項目已產生效益18萬元,惠及我旗 18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510人,光伏扶貧不僅為貧困群眾開闢了致富新渠道,也為各嘎查村集體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資金源泉,增加了底氣。

引進耐鹽耐旱的甜高粱,壯了牛羊!

庫倫旗是通遼市重要的養牛基地,在以畜牧養殖為重要支柱的這片土地上,降低養殖成本、提高養殖效率是讓百姓脫貧致富的一條新通路,而這其中自然少不了科學技術的支撐。

庫倫旗:科技“星火”點亮產業富民之路

高約4米的甜高粱,被轟鳴的收割機穩穩地收割並切成不足十釐米的碎高粱稈兒,再噴灑上青貯菌劑,利用小型農用裹包機兩三分鐘便將其打包成一捆捆200多斤的高粱稈兒“包裹”。至此,甜高粱的種植、收割、打包全流程結束。打包好的甜高粱在“包裹”內經過一段時間的厭氧發酵,成為庫倫旗許多牛羊牲畜的佳餚。

“甜高粱是世界上生物量最高的作物,不僅產量高、用水量少,與玉米相比,在作為飼料餵養牛羊的效果上,甜高粱仍然佔有明顯優勢。”庫倫旗副旗長張銅會介紹說。中科院的科研團隊通過對青貯甜高粱與青貯玉米喂飼奶牛的效果進行比較發現,經過70天左右的喂飼後,平均每頭牛的日均產奶量從最初的23.91公斤增加到了25.50公斤。而青貯玉米飼料喂飼的奶牛經過70天左右的喂飼,每頭奶牛的產奶量一直在每天24公斤左右徘徊。同樣,通過對青貯甜高粱與青貯玉米喂飼肉牛的效果進行比較發現,肉牛喂飼甜高粱比喂飼玉米每頭肉牛每天增重0.4公斤。

庫倫旗:科技“星火”點亮產業富民之路

對於耕地緊張、降雨不足的庫倫旗而言,能夠讓牛產奶高、增肉快的甜高粱,顯然是作為飼料的好選擇。因為喂飼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培育的甜高粱,意味著飼養成本的降低,更意味著百姓養殖牛羊收益的增加,這無疑是貧困百姓的福音。2015年,在中科院幫扶下庫倫引進飼用甜高粱新品種,分別庫倫鎮、額勒順鎮進行小區對比栽培試驗,試驗結果表明田間小面積對比生物量鮮重高達7-8噸,比較適合庫倫地區種植。在庫倫南部類黃土淺山丘陵區旱作甜高粱大田實測產量達到3.7-4.5噸,比同期青貯玉米生物量高出30-50%。2019年示範推廣甜高梁新品種“中科甜”系列品系4個,種植面積3500畝,覆蓋了全旗8個蘇木鄉鎮。

科技專家走進鄉村“傳經送寶”

“在具體幫扶手段上,庫倫旗堅持‘授人以漁’,做好技術服務。”針對本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的技術需求,依託中科院幫扶,針對貧困地區的主導、特色產業,組織科技專家開展專題講座、現場培訓、入戶指導等形式多樣的技術服務活動,幫助提升貧困地區基層農業技術人員和廣大農民的科技素質,提高農牧業生產技術水平。

庫倫旗:科技“星火”點亮產業富民之路

近日,在中科院庫倫旗科技扶貧肉牛養殖技術培訓會上,內蒙古自治區畜牧工作站推廣研究員包呼格吉樂圖就基礎母牛生物特性、品種選擇、繁育、飼餵、疫病防治、人工授精等內容,通過理論講解和現場指導相結合的方式向廣大養殖戶、人工授精員、產業指導員們進行了講述,提高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參與度和受益度,增強了“造血”能力,激發了內生動力,為全旗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發揮著積極作用。

庫倫旗:科技“星火”點亮產業富民之路

“聽了這堂課,讓我學到不少知識,牛圈不能鋪磚,地用牛糞用樹葉子草渣滓過冬,大牛不能喝冷水,要喝30度以上的水等等,這下回去養牛心裡更有底了”。六家子鎮吉利窪村張玉學高興地說到。如今,這樣的科技培訓深受當地農牧民的喜歡。老百姓們通過培訓,掌握了科學的青貯加工飼餵技術,提高了牛的品質,增加了收入,也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效益。“我們希望通過大規模地到農業農村一線開展科技服務,為貧困地區的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幫助貧困群眾掌握實用技術,促進貧困地區早日脫貧。”內蒙古自治區畜牧工作站推廣研究員包呼格吉樂圖介紹說。

庫倫旗:科技“星火”點亮產業富民之路

自2013年以來,中科院以推廣應用先進生產技術、新品種以及新理念為目的,先後在庫倫舉辦各類講座和培訓班61期次,培訓科技幹部人員累計2860人次,培訓農牧民、致富能手以及貧困戶的講座和培訓班16期次,培訓人員累計1760人次。

庫倫旗:科技“星火”點亮產業富民之路

庫倫旗:科技“星火”點亮產業富民之路

科技星火,可以燎原,已經燎原。庫倫正是在中科院的科技扶貧團的“呼喚”下,沉睡的鄉村“活”了,無數的脫貧致富的例子向世人證明了脫貧路上少不了科技的引航。正是科技的力量幫助鄉村人民打開了小康之門,孕育出了貧困鄉村的新希望。

庫倫旗:科技“星火”點亮產業富民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