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餘年》重複收費模式背後的邏輯


《慶餘年》重複收費模式背後的邏輯

自從互聯網開啟“內容付費模式”後各大互聯網巨頭紛紛開啟付費模式、與其說內容有價不如扒下其偽善的外衣說說其本質。

初始的互聯網經濟模式是“平臺”+“免費內容”+“用戶群體”=“市場份額”=“估值”=“資本市場價格”

這套玩法是以“流量”換“資本市場價值”的模式。平臺的盈利模式有兩條:

第一、用估值換資本市場價值

第二、用流量換廣告營收

但自從互聯網泡沫破滅這一模式的第一條路“用市場份額換估值=“資本市場價值”的這條路越走越窄、2018年的降槓桿政策之後這條路更是被堵死。資本市場的投資者亟待資金迴流、這就產生了一系列的互聯網經濟營收模式的改變、而正是這種迫切的需求才讓“內容收費”呼喚聲甚囂塵上、堂而皇之的走上前臺。

之所以免費時代過去是因為之前的玩法已經不能在資本市場產生“錢生錢的效應”所以“營收線”需要向下拓展向下鎖定。過去那種“羊毛出在狗身上”的模式已經玩不轉了。必須回到羊毛回到羊身上的模式了。

“內容付費”說白了就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的模式”只不過是換了一種你容易接受的說法、從價值觀上先讓你認同而已。

資本市場投資者原先所扮演的“產羊毛的狗開始絕地反擊”所以免費的午餐才越來越稀有。憑心而論這這種模式更符合經濟規律、免費培養你的生活習慣、待你形成不可逆的習慣之後、再以收費的方式收回前期投入的成本及日後的利潤。這種養肥了再殺的模式百試不爽正切人性。

但薅羊毛需要循序漸進、《慶餘年》的疊加收費模式無異於“殺雞取卵”“飲鴆止渴”一旦市場中的羊出現逆反心理那競爭對手必將“乘勢而起”不要說不可能也不要盲目相信自己的壟斷地位、市場是一個奇怪的地方“萬事皆有可能”

《慶餘年》這名字真好、但這種疊加收費的方式是想廣大網友無餘年可慶?還是平臺資本在慶餘下之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