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阳:人生三大哲理,聪明的人四十岁之前都了如指掌

这世界上的贼人太多了,多如牛毛,而我们心中的贼更多,多如恒河沙数。

对于精通儒道佛教的全能大儒王阳明来说,除了治心是世界上第一难事之外,其他的一切,不过是天上的浮云而已。

王明阳:人生三大哲理,聪明的人四十岁之前都了如指掌

王阳明出身于状元之家,其父王华是明成化十七年(1481)状元,可以说这为王阳明的成长提供了非常良好的文化基础。可惜的是,王阳明虽然少有才华怀抱,但一生坎坷,直到晚年方才建功立业,且功高震主又被弃用一旁,等到再次启用却因病而逝。

王明阳:人生三大哲理,聪明的人四十岁之前都了如指掌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曾国藩曾这样评价他:"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他继承了宋代大儒陆九渊的思想,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在他看来,人活于世,烦恼苦闷皆由心生,而他提出的处世五法则是引导众人以心之力抵御外界纷扰,重拾中庸、淡然之境。

王明阳:人生三大哲理,聪明的人四十岁之前都了如指掌

"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心胸狭隘会给人带来无穷祸患,而心胸宽广则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纷争,慰藉心灵。无论是为了个人的身心健康,还是为了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争取到发展的机会,都应以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世。只有时刻保持宽广的胸怀,心存一份豁达,才能放下怨恨,重拾笑颜;才能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共同进步。也许在你不经意的时候,心中的豁达就能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王明阳:人生三大哲理,聪明的人四十岁之前都了如指掌

"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做事业,贵在坚持。对于事业,王阳明倡导的是"知行合一"的精神。他认为,只有在做事的过程中磨炼自己的知识,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对此,王阳明强调:"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在我们的传统印象里,修心和做事是两个观念。其实做事才是修心的最佳方式。我们排除杂念,一点一点的把事情做好的过程,其实就是修心的过程。人只有通过不断的做事,才能不断地发现自己的不足,发掘自己的潜能,最终坦然立足于天地之间。事业是人生的根本,不断地做事情,也能是我们永葆青春活力的秘诀。

王明阳:人生三大哲理,聪明的人四十岁之前都了如指掌

"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欲静心,先戒躁。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睿智的老子指出,"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胜人者有力,胜己者强。"

王明阳:人生三大哲理,聪明的人四十岁之前都了如指掌

王明阳一生坎坷,能够取得最后成就完全要归功于他的心学。36岁那年被贬到贵州龙场,当时人们都认为龙场这种人间地狱,王明阳就算不被杀也就活活憋疯了,但是圣人之所以能称为圣人,他一定有有自己独特的能力,就在那样的环境下,王明阳生存了下来,并且建立了心学,从那以后王明阳人生从黑暗瞬间走向光明,修心让他身体和精神处于最兴奋的状态,只要内心够强大,做什么事情都轻而易举。

王明阳:人生三大哲理,聪明的人四十岁之前都了如指掌

王明阳心学经典诞生以来,影响了中国莘莘学子也同时影响了世界各国的文学家!中国的大家们包括: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都对其受益匪浅,他们也在个字方面发展宣传了王明阳的心学。

美国哈弗大学的一位教授曾经说过: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但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提到王明阳又有几个人会认识?满世界充斥着网红的气味。

网红不可怕,可怕的是忘记了"心",害怕忘了本心吗?那我们应该尝试读一读《传习录》了,《传习录》被誉为心学经典第一书,王明阳的《传习录》的地位相当于基督教《圣经》一般。

王明阳:人生三大哲理,聪明的人四十岁之前都了如指掌

后世对王明阳心学的提取大部分都是来自《传习录》,有的学者说过你读一百遍《传习录》你会有一百次的收获,每一次的收获是递增的,随便拿出一段话读下去,你就会为之颤动,感受到其中的伟大之处。

另一本《知行合一》是王明阳的人物传记,讲述着他一生的坎坷和辉煌,而且里面有很多王明阳的有趣故事,仿佛就像一本人物传记,在快乐中汲取智慧,这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吗?

王明阳:人生三大哲理,聪明的人四十岁之前都了如指掌

现在全片白话文版本的,只需要79元,而且是两本人生智慧,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的乐趣,让自己快乐的同时,学习大智慧,何乐而不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