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下,巴洛克音樂的誕生和特點

提到文藝復興想必不再陌生。它是14世紀到16世紀歐洲大陸上,由資產階級掀起的一場思想文化運動。二百多年內,歐洲文藝呈現出噴井式爆發,催生出一大批歐洲古典文藝大師及其作品,涵蓋文藝界的方方面面。文藝復興的出現,歐洲開始由粗獷的黑暗時代一步步跨進文明開化的大門。不僅深刻地改變了當時歐洲的文藝創作方向和社會思潮,乃至21世紀的今天,歐洲人民尚思"文藝復興"的遺風。

文藝復興下,巴洛克音樂的誕生和特點

油畫·文藝復興下,歐洲社會生活寫實

作為歐洲文藝復興的偏門領域——音樂來說,當時的音樂家根據歐洲的實際情況和社會的需要,以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傳統音樂為基礎,對音樂的體裁、音律、樂器進行全方位改造,從而催生出一種新的音樂風格——巴洛克音樂。

什麼巴洛克?巴洛克是葡萄牙語,原意是一隻大而形狀不規則的珍珠。單從它的字面意思來看,便能體味它的不同之處。巴洛克強調不規則的藝術創作美,與文藝復興講求"思想柔和和表現規則"的理念完全相悖。即注重音樂作品的個體價值,追求隨和自然的音樂美感。

上述文字是從創作理念上,籠統地描述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音樂的特點,有關它的誕生以及與傳統歐洲音樂有哪些創作風格的不同,還得從以下方面具體分析。

文藝復興下,巴洛克音樂的誕生和特點

即興表演·是巴洛克音樂誕生的源頭

一是樂器種類更加多元化

早在文藝復興以前,歐洲的音樂樂器基本已經成熟完善。主流的樂器有三大類:1.鍵盤類包括管風琴、古鋼琴、擊弦古鋼琴;2.絃樂類包括琉特琴、維奧爾琴;3.管樂類包括木管豎笛、長笛、肖姆管、木管號、銅小號和薩克布號。雖然樂器種類繁多,但是音樂的表現極其單一。

因為此時的歐洲正處於中世紀教會統治的巔峰時期,主流音樂仍然以宗教體裁為主,對於樂器伴奏有著嚴格的規定,最初教皇不允許教堂伴奏,直到15世紀,教會對音樂伴奏的控制才有所寬限,只允許用鍵盤類——管風琴單一伴奏。處於權力金字塔尖的教會不提倡,使得巴洛克音樂出現前,歐洲音樂一直處在停滯不前的階段。

文藝復興下,巴洛克音樂的誕生和特點

圖為主流西洋樂器

在文藝復興的帶動下,巴洛克音樂派出現後,大膽地採用管風琴、撥絃古鋼琴、擊弦古鋼琴為表現形式。另外,還將普遍流行於家庭的曲頸撥絃樂器——魯特琴運用到樂曲創作中。魯特琴原本是歐洲各國的家庭獨奏樂器,因為易學易懂、便於上手的特點,無須專業的演奏常識,可以邊唱邊跳、邊彈邊唱受到巴洛克音樂家的青睞。同時期的豎琴、小鋼琴、維奧爾琴、小號、長號、短號、木笛、低音管也被廣泛地運用到巴洛克音樂。

比如,巴洛克音樂的經典代表作品——巴赫的《受難曲》,整曲共371首眾讚歌,分《約翰受難曲》和《馬太受難曲》兩大部分,若是完成演出必須由兩個合唱團,另需兩架管風琴和長笛、雙簧管伴奏隊才能完美地呈現演奏音效。

二是複合式聲樂節奏特點,突破宗教"規矩式"限制

中世紀的歐洲音樂為宗教服務的屬性十分明顯,宗教音樂沒有宛轉悠揚、複雜多變的旋律感,從開頭到結尾基本上採用同一個基調。文藝復興後,宗教對歐洲大陸的束縛逐漸式微,新興的資產階級要求突破舊有的宗教旋律,創作符合資產階級雍容華貴的音樂風格,巴洛克音樂因此得以產生。

既然巴洛克音樂是新興資產階級的要求,為了區別宗教音樂刻板單調的特點。巴洛克音樂在樂風上更加突顯"複合"的特性,以級進為主,加入歌唱的元素,伴奏的級進與朗朗上口的歌詞複合出更有律動感的音樂節奏。

巴洛克音樂發展到頂峰時,音樂家的創作風格更加大膽。伴奏與歌詞"參差不齊",和聲部分更加拉長。和聲與伴奏空前地華麗複雜,大量的裝飾音被運用到作品中。【裝飾音:用來裝飾旋律的臨時音符,多用來豐富曲調,給樂曲增加特色與效果】

文藝復興下,巴洛克音樂的誕生和特點

拉莫與他鐘愛的“裝飾音”

作為巴洛克音樂晚期的代表人物拉莫(Jean-Philippe Rameau),也是裝飾音的極力推崇者,在1722年出版(1750年再版)的作品《和聲基本原理》中,對自己原有作品的裝飾音做過很大“添加”,理由是"為了適應鋼琴的需要"。

由於諸多裝飾音的加入,使得巴洛克音樂的曲調多帶有形象化、虛擬化的特性,節奏上既保留工整規則的特點,又有類似solo方式的自由伴奏。宣敘調與詠歎調、託卡塔與賦格、奏曲與舞曲等元素穿插進行,音樂節奏如同涓涓細流貫穿作品,較以往的教會式"規矩音樂"應該算是一次質的突破。

三是創作技法新穎,音樂作品帶有"小資"情懷

宗教音樂作為歐洲音樂的起源,已是毋庸置疑。宗教音樂創作起初都是採用單聲部調式,拒絕任何伴音和變音,僅僅是建立在單音節基礎上,使用純人聲伴奏的創作技法。

經過數百年才逐漸發展出12個復調式的創作技法,但對於和聲部分一直沒有形成完備的創作體系,僅在結尾處採用和絃來烘托氣氛,缺乏完整的和聲創作技法,來構造音樂的鬆緊變化。

文藝復興下,巴洛克音樂的誕生和特點

宗教音樂節奏單一,缺乏情感表達

直到16世紀,教會音樂的全面終結,巴洛克音樂慢慢成為主流。出現5個或以上聲部的複合調式,兼顧整體與局部的主調和諧性。曲式的創作也更加率性而為,特別是對作品結尾的處理上,用復調模仿性曲式取代宗教音樂以詩歌為主的分段性曲式。

最具代表性的是帕萊斯特里那的《馬塞勒斯教宗彌撒》,整部曲子高、中童音各1個,高、低男音各2個,是一部典型的六聲部音樂作品。毫無疑問,這部作品成為帕萊斯特里那本人創作風格的里程碑,也是巴洛克音樂派創作技法上的集大成者。

巴洛克音樂的產生,是歐洲音樂由教會調式向世俗調式上的轉變。這種轉變從和聲的角度來看,形成主屬關係的和聲體系,使用非協和、非對稱的和音來烘托情感表達。比如拉莫的歌劇《卡斯特爾和波魯裡波普》中詠歎調錶達"大自然和愛"的部分,就是採用半音和聲的技法,來表達主人公內心的悲痛。

文藝復興下,巴洛克音樂的誕生和特點

《卡斯特爾和波魯裡波普》中,詠歎調"大自然和愛"

巴洛克音樂派很多新穎的技法經過層層改進,衍生出大量的音樂創作元素。這些技法中"對比與即興"成為巴洛克音樂創作技法的另一特點。由這些新生元素與新穎技法創作出的新樂曲,使得巴洛克音樂較以往的傳統音樂,更加"接地氣",用今天的話說是更有"小資"情懷。比如器樂類曲目中的奏鳴曲、協奏曲就是那個時代產生的。

單從歷史與音樂的角度來說,16世紀以前是教堂音樂的"全盛時期",教堂音樂只注重社會信仰,忽視個體的情感需要。巴洛克音樂藉助文藝復興的時機,一步步從教堂音樂中脫離出來並發展壯大。雖然最初沒有脫離為教會歌功頌德的服務屬性,但它能夠從音樂藝術的角度,立足人的實際生活,小心翼翼地探視人的精神世界,從人們精神需求的層面上,將音樂創作的方向逐漸地向人文關懷靠攏,這無疑是音樂界和歷史界的一大跨越。

文藝復興下,巴洛克音樂的誕生和特點

巴洛克音樂代表人物

在教會專制的黑暗時代,在無法分辨道德、法律、教規的歐洲大陸,巴洛克音樂用充滿朝氣、富有活力的方式,突破音樂作品的呆板、冰冷,將歐洲音樂帶向浪漫與人文主義的發展道路,巴洛克也由音樂派系上升到歷史符號的高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