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领航者访谈录」曹彬:科研是指引疾病诊治防控的路灯

“面对新发传染病的防控,没有科研的引导,就好像走夜路没有路灯。在这个方面,国家相关部门还是很有远见的。”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后,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曹彬作为国家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两进武汉,在承担患者救治任务的同时,还承担了更多临床科研的任务。“我们要拿出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临床研究成果,第一时间转变成临床实践,以指导更多的医生进行科学的临床诊疗,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总结患者临床特征、救治经验

最短时间拿出诊疗方案初稿

曹彬抵达武汉开展工作的第一阶段,工作地点主要是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工作内容主要是同当地医务人员一道,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开展临床救治,包括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在最初病原不明的时候,曹彬所在的国家专家组还承担着国家卫生健康委下达的一个紧迫任务,总结患者临床特征、救治经验,编写第一版疾病诊疗方案。

“一见到患者我们就发现,这些患者体现出了一些共同的特点,急需将临床观察及实验室检测发现的疾病规律和特点进行归纳总结。”曹彬及专家组成员抵达武汉后,就开始参与指导相关医疗救治工作。

「抗疫•领航者访谈录」曹彬:科研是指引疾病诊治防控的路灯

2020年的第一天,由曹彬执笔的第一版诊疗方案初稿紧急完成。第一版诊疗方案的编写,汇集了所有最初参与患者救治专家的贡献,大家一直坚守在患者的床边,仔细地观察、归纳、整理、修改”。

1月4日,受武汉市卫生健康委的委托,曹彬在武汉金银潭医院的礼堂,针对第一版诊疗方案,对武汉市所有医疗机构的感控医生、临床骨干开展了培训。

结束第一阶段的工作离开武汉回到北京后,曹彬在第二天就接到通知赶至国家卫生健康委,同病原微生物、流行病学等领域的专家一道,与WHO驻华代表处的官员进行首次面对面沟通。“他们非常急迫想了解疫情情况的具体情况,听了一些专家从病原微生物的发现到患者接触史等问题。我主要介绍了患者的临床特征、疾病的定义、诊断方法和救治经验”。

此后,中国专家向全球分享了对这种新发传染病的初步研究成果,展示了其基本的疾病特点。疫情暴发初期,很多人都相信华南海鲜市场是唯一的传染源,“但针对早期病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有华南海鲜市场接触史的病例仅占所有病例的不足70%,后来也有疾控领域的专家据此做出了大胆的科学假设,除了华南海鲜市场,此次疫情还有其他的传染来源;而且我们发现的第一例病例甚至可能并非真正的第一例病例”。曹彬说,已经有线索让科学家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可能会使未来更深入的流行病学研究少走弯路。

成立应急科研项目攻关小组

此后,曹彬又多次参加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教司组织的科研立项准备工作,参与者还包括来自流行病学、病毒学、基础研究等领域的专家。当时,全国的新发确诊病例开始逐渐增加,各方对于抓紧开展科学研究也有迫切的想法。

随后,来自卫生健康系统的科研设想上报至科技部。“科技部又召集了更大范围的科研力量,集合了各个方向的科学家,大家一起形成了一份科研立项建议,科技部也在最短时间内成立了应急科研项目攻关小组。”曹彬介绍,他被分配的任务是承担重症救治应急科研攻关,配合国家临床救治专家组,发现和验证有效的治疗方法并证明其安全性,实现临床科学救治,提高治疗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受科技部委派,曹彬带领一个科研小组,原计划于1月23日再次奔赴武汉,但这次赴鄂的旅程充满波折。

「抗疫•领航者访谈录」曹彬:科研是指引疾病诊治防控的路灯

1月23日,武汉封城,所有小组成员的原定航班全部被取消。“这么重大的科研任务,不能因为航班取消就延误了。”曹彬说,科研小组只能通过高铁尽可能地向武汉抵进,到达距离武汉150公里的孝感市大悟县,高铁也不能再前进了,“下了火车已经晚上8点半,只能在当地找一家小宾馆先住下,第二天再商量进入武汉的办法”。

1月24日,武汉市内的汽车已经很难出城,经过多方协调,最终由大悟县人民医院派车,将曹彬和科研小组的专家送至武汉金银潭医院。“在医院门口下了车,那种感觉终生难忘,十几天前还人来人往的繁华街道已经人影稀疏。”曹彬说,当天武汉下着淅淅沥沥的下雨,让人油生一种悲壮的情愫。

抵达武汉的当天下午,科研小组就主持召开了临床科研项目的启动会,参与的医疗机构包括武汉同济医院、武汉协和医院、武汉肺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等。会议现场,大家全部戴上了口罩,也心照不宣地不再握手。

再次回到武汉,曹彬在带领项目组开展应急科研工作的同时,一直没有脱离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救治,无论是在武汉金银潭医院,还是在中日友好医院国家医疗队所在的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

面对新发、突发传染病

科学的认知也是循序渐进的

随着时间的推进,医生们逐渐观测到了新冠肺炎病人的发病全程。3月10日,曹彬团队在《柳叶刀》上发表论文,描述了在新冠肺炎发病早期就能预测患者不良预后的3个临床特征,这篇论文在很短时间内成为有史以来《柳叶刀》点击下载量最多的文章之一。

上述3个不良预后临床特征包括:年龄较大,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高(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和脓毒症的标准),D-二聚体水平升高(提示血液高凝状态或血栓形成的可能)。这些特征,有助于帮助临床医生早期快速识别预后不良的患者。同时动态检测淋巴细胞、铁蛋白、白介素6、肌钙蛋白及乳酸脱氢酶等可帮助临床医生在患者住院期间尽早发现有预后不良风险的患者。

疫情在欧美暴发初期,很多人将新冠病毒感染和流感进行比较,认为这不过是“一场大规模流感”。曹彬反对这种说法,他和团队研究发现,流感的肺部炎症主要是由淋巴细胞引起的,但在新冠病毒侵袭的肺部,却很少有淋巴细胞,“难以想象存在那么多病毒,抗病毒治疗是改善新冠病毒肺炎病人预后最重要的手段”。

「抗疫•领航者访谈录」曹彬:科研是指引疾病诊治防控的路灯

结合临床观察和研究,曹彬团队还发现新冠病毒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病毒,它在重症COVID-19患者体内的中位存活时间长达20天,比流感病毒长得多。

曹彬认为,新冠肺炎病毒侵入肺部是该疾病发展的第一步。对于轻度感染,一般人体内的免疫细胞能够克服病毒的侵袭;但如果患者是免疫力低下或高龄人群,当病毒入侵量很大时,免疫细胞就无法控制病毒,而且会产生大量细胞因子造成损伤。随后病毒开始入血并在全身肆虐,进一步造成严重的细胞因子风暴,造成多器官损伤。

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是一种蛋白酶抑制剂,曾广泛应用于治疗艾滋病。在SARS疫情期间,该药物曾被证实具有体外抗SARS冠状病毒活性;在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流行时,作为抗MERS冠状病毒治疗选择也进行了一般性观察研究。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曹彬及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带领团队,在王辰院士的指导下,开展了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治疗新冠肺炎的抗病毒临床试验。此后,世界卫生组织也将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瑞德西韦、单克隆-多克隆抗体推荐为新冠肺炎三种亟待评价的治疗药物,纳入研发蓝图。

3月19日,上述临床试验结果在线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试验结果显示,虽然发现应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后部分临床指标改善,但尚不显著,其原因可能与用药时间过晩或过短有关。若要进一步明确其效果,今后可选择扩大样本量、纳入轻中症病例、更早期用药、延长用药时间等方案开展临床试验,明确治疗获益人群。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主编埃里克·鲁宾、副主编林赛·巴登在专为这项研究配发的社论中写道:该临床试验为英雄之举。身处湖北的医务人员尽管面对如此严峻的疫情,尽管自身是染病高危人群,却仍为患者提供医疗照护。我们在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暴发时看到,面对疫病流行时,获取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数据以用于指导对患者的临床照护是极端困难的,能够开展随机临床试验的可行性存疑。然而,意志坚定的曹彬等研究者团队不仅成功地完成了预定数目的患者入组,而且纳入了比预计样本量更多的病例。

审核:陈会扬 曹政 闫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