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捷:平安回家,一個都不能少

東南網4月8日訊(福建衛生報記者 鄧劍雲)

平日裡,他是眾多年輕醫生崇拜的婦科專家。他的學生說,看他手術就像在觀看大師雕琢一件精美的藝術品。

他是福建省人民醫院院長陳捷,中國第一位在歐洲進行外科手術演示的婦科醫生;他完成了中國首例經宮頸纖維輸卵管鏡術、福建省首例完全腹腔鏡下子宮切除術……

2月15日,陳捷帶領福建106名醫護人員奔赴武漢。“相比日常的忙碌,這是一段特別難得的經歷。”4月7日是世界衛生日,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回憶起那段特殊的經歷,陳捷感慨萬千。他說,他最自豪的是把“孩子們”平安帶回了家,一個都不少。

臨危受命

2月15日凌晨2點,陳捷被一陣電話鈴聲驚醒。醫院人事科長來電說,國家衛健委通知,要組建100多人的隊伍支援湖北,省衛健委安排由省人民醫院領導擔任領隊,上午11點集結。

“那就我去吧!”掛斷電話後,他給醫院黨委書記趙紅佳打電話說:“我去一線‘打仗’,你在‘家裡’留守。”

2月15日11點,陳捷剪短頭髮、身穿隊服,精神昂揚地揮舞著福建第九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隊旗,帶領來自6個醫院(福建省人民醫院、福建省婦幼保健院、漳州市中醫院、三明市第一醫院、龍巖市第一醫院、寧德市中醫院)的106名醫務人員,在福州火速集結。在一聲聲“加油”、一聲聲“保護好自己”的鼓勵和叮囑下,他們滿懷熱血奔赴武漢。

900多公里外,武漢當天下起了雪。下午6點,武漢氣溫零下5℃。在雨雪中,陳捷帶領的醫療隊抵達武漢。

“飛機抵達武漢上空時,我從飛機上看下去,街上幾乎沒有人,也沒有車,讓人有種‘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感覺。”陳捷說,“我當時想得最多的是,在完成救治任務的同時,要把我的隊員一個不落地平安帶回家!這也是我此行壓力最大的事情!”

剛抵達武漢,福建醫療隊即接受指令:2月17日進駐光谷方艙醫院做好開艙收治病人的各項準備;陳捷任光谷方艙醫院副院長,分管任務最重的院感工作。

當時的方艙醫院還未改造完全,正在緊張裝修當中。“在傳染病疫情面前,院感工作不得有一絲紕漏,否則就相當於讓隊員們‘裸著’上戰場‘肉搏’!”陳捷心想著,認真察看每一個風口、每一個入口等,並主持制定出方艙醫院院感操作流程與規章制度。

他要求每一位工作人員,不僅是醫務人員,還包括技術人員、行政人員、保潔人員、安保人員等都要參加院感培訓,培訓合格了才能進艙。同時把院感流程貼在牆上,要求工作人員必須按流程嚴格做好防護,且都需要由院感醫生護士逐一檢查,確保安全才能進艙。

在陳捷“六親不認”的院感制度下,隊員們不僅進方艙工作前做好防護,回駐地休息時注意防護,休整期間也不放鬆,隊員們認真學習院感知識。

“我們隊做到了醫務人員零感染。”陳捷對此很滿意,因為零感染意味著他沒有食言——把隊員們平安帶回了家,一個都不少。

全力以赴

院感做到位,是為了完成救治病人的任務。“我們來了,就是來清艙的!”陳捷的這一句話提振團隊士氣,隊員們以此為目標努力著。

2月17日,光谷方艙醫院正式開艙,一共845張床位,收治新冠肺炎確診輕型病例。福建醫療隊106名隊員全部進駐光谷方艙醫院,與中日友好醫院等其他5支醫療隊共同負責。

“全力以赴,不允許有一位患者死亡!這是方艙醫院的唯一原則!”陳捷介紹,為了安全且高效地完成救治病人的任務,他們充分運用了光谷科技會展中心數字技術手段,藉助5G網絡,調整了排班——醫生3小時在艙內問病史,3小時到艙外開醫囑,以此輪班,不僅減少醫生感染風險,而且能集中精力救治病人,提高治癒率。

此外,他們還首創了與方艙內患者的三方遠程會診,請福建中醫藥專家團通過遠程技術對方艙內的患者進行四診合參、精準施治。同時,將福建中醫藥大學編排的健肺養心操等中醫康復特色療法帶到方艙內。

3月6日下午,經過19天的緊張運行,光谷科技會展中心方艙醫院宣佈休艙,這是武漢第二家休艙的方艙醫院。福建第九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送最後22名患者出院,完成清艙任務!

實際上,3月4日,福建第九批支援湖北醫療隊負責的5個艙位的病人就基本已治癒出院或轉院。但陳捷提出讓兄弟省份醫療隊先進行休整,剩下的病人都歸攏到福建隊進行救治,主動承擔清艙任務。

陳捷對記者說:“首先,從進駐光谷方艙醫院起,我就告訴隊員們,不管你來自哪家醫院,從此刻起我們就是光谷方艙醫院的醫生、護士,要相互合作、互相幫助。只有方艙醫院的病人都出院,才算任務完成。其次,我相信隊員們一定能完成任務,所以主動提出承擔清艙任務。”

截至3月6日休艙,福建第九批支援湖北醫療隊共收治了新冠肺炎輕症患者247人,共有210人治癒出院,37人轉院,實現了患者零死亡。福建醫療隊不辱使命,圓滿完成任務。

鐵漢柔情

3月18日,陳捷帶領醫療隊載譽而歸。他滿含熱淚地說:“回來了,我最想見到我九十幾歲的父母,因為他們一直很擔心我。我最想說的一句話是,爸爸媽媽,我回來了,帶著我的隊員們平安回來了。”

“我最虧欠的還是父母,平時我忙,總是他們來看我。以前我門診,他們就坐邊上看我。出征那天,得知我要走了,他們抱著我大哭。”陳捷哽咽了一下,轉而笑著說,“我在武漢的時候,必須每天跟他們報平安,不然他們會向親戚‘投訴’我。知道我回來了,他們就不理我了,不再開視頻見我了。”

“閩江漢水,與子同袍。山海迥異,日月同天。大醫精誠,止於至善。白衣逆行,攜手共戰。”這是陳捷寫的一首詩。出征那天起,隊員的行李箱上、朋友圈裡、臨別前給駐地(中國地質大學未來城校區)師生的感謝信裡,常常可見這首詩。隊員們說這些詩句無形當中給了他們鼓舞,告訴他們醫生不僅要技術好,還要有醫德,當國家有難時,勇於挺身而出,攜手共戰!

在出徵前,陳捷組織成立醫療隊臨時黨支部,在武漢期間,他組織黨員為隊員籌辦生日會,緩解隊員們想家的愁緒和在一線的緊張感;在第一批隊員進艙前,他特別有心地到隊員們身邊,給他們加油鼓勁……他說,只有思想工作到位了,大家精神狀態才能飽滿。

在父母眼裡,他是兒子;在106名隊員組成的團隊裡,他是家長。他把隊員稱為“孩子們”,用他柔軟、感性的一面,把106名隊員團結在一起,齊心戰“疫”。

“此行收穫了很多感動,尤其是這次出征的主力是‘80後’‘90後’甚至‘00後’,但在關鍵時候,他們衝鋒在前,沒有退縮。我相信,經此一役,對大家今後工作來說,是寶貴的實戰經驗,相信隊員們一定能擔負醫療重任。”陳捷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