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死后凭什么封“神”?

有人说:历史常常出现这样的图景,有些人生前显赫,死后很快被人忘却;另一些人一生寂寞,身后却被发现具有特别的价值。王小波应该属于后一类人。

23年前,这位还没有伟大起来的文人就陨落了。他的墓在北京昌平区的佛山陵园。每年4月11日这一天,会有很多他的粉丝前去悼念。

王小波,死后凭什么封“神”?

王小波死后被称为:“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

享有如此之高评价的作家,王小波最大的特点是除了丑和有趣之外,还有诚实。他诚实于爱情,诚实于过往,诚实于文字,诚实于追求!

1、诚实于爱情:想起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

王小波的作品,戏谑归戏谑,对爱,他是认真的。他很看重爱情。字里行间,转眼可见。

王小波与李银河,可谓人间佳偶。在1977年到1997年的二十年间,王小波给李银河写的信,每一封的开头都是:“你好哇,李银河。”

王小波,死后凭什么封“神”?


试问,你怎么能想像出一个“又高、又瘦、又丑”的大男人,给妻子如此甜蜜宠爱的呼唤。

“又高、又瘦、又丑”是李银河对王小波第一次见面时的印象。后来他们结缘于《绿毛水怪》的小说,李银河慢慢被他的幽默诙谐和文学造诣深深吸引。于是开启了一段浪漫的爱情故。

在王小波去世后,两人书信集出版,命名为《爱你就像爱生命》。可以说,我是红着脸读完这本书的,那里有撩拨心绪的字字句句,有充满青春悸动的爱的味道!

“想起你,我这张丑脸就会泛起微笑。”

王小波,死后凭什么封“神”?


“我好像在挨牙痛,有一种抑郁的心情我总不能驱散它。我很想用一长串排比句来说明我多么想要你。”

读起来让人脸红心跳的文字,也只有王小波能写得出来。这力透纸背的爱,字字诛了多少女人的心。

“做梦也没想到我会把信写在五线谱上吧。五线谱是偶然来的,你也是偶然来的,不过我给你的信值得写在五线谱里呢。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

难怪有人说:作家谈起恋爱,全世界都得让路。

王小波,死后凭什么封“神”?


王小波对李银河的告白不止这些,“你的名字美极了。真的,单单你的名字就够我爱一世的了。”

用现在的话讲,王小波应该是超会“撩”的,句句入心,字字见爱。情话动人,全是思念。

王小波与李银河的爱,年轻时,是血气方刚;中年时,是沁入骨髓。虽未有年老时的相看两不厌,却足以让人回味无穷,缠缠绵绵的爱足够滋养到下半辈子。

王小波去世后,李银河整理了他的手稿,并开始为其作品出版奔走忙碌。李银河说:朽与不朽是最严酷的评价标准,从内心深处,我隐秘地希望王小波是不朽的。

王小波眼里,李银河是整个银河;在李银河眼里,王小波浪漫骑士,是行吟诗人,是自由思想者。

或许,这就是爱情最美的样子——互相欣赏,灵魂契合。

王小波诚实于爱情,他将内心最软最暖的地方留给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人。

2、诚实于过往:我就是王二

“王二生在北京城,我就是王二”。

王小波几乎每篇小说中都有一个叫“王二”的主人公。王二不是王小波,却充满了王小波的影子。

“王二”这样的称呼,清晰的存在于北方人的认知里。

王小波家中五个孩子,他排行老四,男孩中排行老二,所以“王二”这一称呼对他来说并不出奇。

在《万寿寺》中,王小波写到王二是因为不愿做领导交代的事而进行小说创作,王二的玩世不恭让读者想到王小波的叙事姿态。

在《黄金时代》里王小波描绘了王二和陈清扬的“伟大友谊”,他俩的轻松游戏消解了一切神圣、虚伪、道貌岸然……

在《黑铁时代》中,王二本身就参与了“黑铁公寓”的管理,不得不让人联想到王小波自己与世俗的某种合谋。

王小波当过知青,做过工人,出过国,当过大学老师,做过程序员……这些经历都在其后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创作源于生活,他用岁月积淀下来的细节汇成了小说的起起落落。

王小波,死后凭什么封“神”?


王小波四十岁正式动笔写作。而当意大利记者安德鲁问到:为什么这个时候开始写作?王小波厚厚的嘴唇咧开笑了笑,诚实地回答道:“这个时候,在中国当作家饿不死了。”

王小波就是这样一个,敢于直面过去,诚实于过往的人。在他的文字中,讲起来都是故事,聊起来都是历史,侃起来都是世俗,唠起来都是段子。

3、诚实于文字:不是“假正经”,是真严肃

吾以吾口写吾心。王小波始终坚持,文章不是无情物,文字之中诉衷肠。

为何小波的文字总是这么有感染力,那是因为他将自己与文字融为一体,视作品为前世今生的恋人一般。

虽然纸上片言只语,心中早已风起云涌。

王小波,死后凭什么封“神”?

王小波认为自己的文学是严肃的,但读者读起来又充满着黑色幽默。

这与早年间,他偷读马克·吐温的书有很大关系,马克·吐温对美国社会、宗教、价值观的批判精神,深深的触动了王小波的内心世界。原来文字不仅可以阐释道理,抒发情感,还可如此诙谐幽默。

王小波的读者之所以这么多,就是因为他那“假正经”的腔调。可是这背后,是他自认为的超级严肃。

说着说着就笑了,没开口呢就笑了……看完王小波生前唯一一段视频采访,这是我最初的感受。

他说很多中国人是很胆小的,估计这里面已经包含了他自己,但是他超出常人的,是王小波可以找到化解的方式——黑色幽默。

遨游文字间,王小波用自己的方式执着着、忠诚着……

4、诚实于追求:守护《我的精神家园》

王小波也曾年少狂热过。他的梦想一直受到现实打击,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直到离世后,世人给你了所有补偿。

王小波的写作之路非常坎坷。

90年代初,文坛影坛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可就是没有王小波一席之地。

那几年,高晓松还留着长头发,一把吉他,把校园民谣唱火了。后来高晓松还为王小波站台吆喝,说他是神一样的存在。可惜王小波没有听到这样的话。

那几年,王朔可谓风生水起。王朔在一次采访中说:那几年我有四部小说改编为电影同时上映,要是算上胎死腹中和半途流产的就更多,我原预谋搞八部的。那是我第一次在社会上有了知名度,有些不成器的人羡慕我。

当然,不成器的人中可能会有王小波一个。

王小波,死后凭什么封“神”?


此时的王小波,考下了货车驾照,准备去当货车司机。

为数不多的出版的几本小说,只能推车自行车去地摊上卖,甚至有的还免费送人,读好了再付钱。

终于有人联系王小波写剧本,而他却坚持署笔名,结果这事就此胎死腹中。

那段时间,王小波也想过自暴自弃:“我老婆当教授,我狗屁不是。哀乐中年,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每每这时,李银河就会像慈母一般鼓励他:小波,好好写小说吧,你是无价之宝。

就是这样,在妻子的鼓励下王小波最终没有放弃自己坚守的“精神家园”。

终于,他赢得身前身后名。

王小波的书、写王小波的书,一直在出版、再版。

王小波去世十周年,《南方周末》、《三联生活周刊》等国内有影响力的媒体做了王小波专栏。

曾经被人民文学出版社拒稿,到如今王小波的名字被写进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教程》,作为教科书被无数文学学子津津品读。

文坛一度掀起了“王小波热”。

2015年起,王小波的小说《绿毛水怪》、《红拂夜奔》陆续宣布将改编成电影。

幸好你没有放弃,中国文学、中国读者给了你生前没有得到的一切。

故人已去二十载,留有文章自欢谑!读者对王小波的爱也是坚定的,历久弥新的!谨以此文缅怀逝者……

不知道你最喜欢的王小波的作品是哪一部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