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維新紀錄片《明治 2005》標清紀錄片

明治維新紀錄片《明治 2005》 標清紀錄片


2005年是日俄戰爭一百週年,NHK的紀念節目獨闢蹊徑,推出了五集的《明治 2005》系列,與他臺不同的是,把焦點從日俄戰爭放大到整個明治維新,並聯系現代日本社會,向觀眾提出了,為什麼明治能迅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留給我們今天的課題又是什麼,這兩個耐人尋味的問題。

明治維新紀錄片《明治 2005》標清紀錄片

明治維新

一百年前的明治38年,日本在與俄國的戰爭中獲勝,震驚了全世界,證明日本向西洋學習,在短時間內已變身成為近代國家。

一個世紀過去了,現代的日本面對諸如少子高齡化、財政破綻、學力低下等種種社會問題,與時代脫節的舊思考方式和社會構造,必須加以改變。

明治時代,日本實現了怎樣的變革呢?發生變化的不僅是街景。江戶時代的私塾,被近代教育制度所取代,到明治末期,顯示教育普及程度的就學率達到百分之九十八;鐵道等近代技術的迅速引進、大規模工廠的建設,使社會發生了急劇變化;近代的稅政制度、土地制度相繼建立,此後並完備了憲法和議會。

教育改革

“誰都可以接受教育”,是明治教育改革的理念。明治以前,教育不是公共產品。能夠接受教育的都是大名武士階層和富裕的工商業家庭。到了明治時代,澤柳政太郎推動了教育改革。在政府倡導下,教育既是權利也是義務,誰都可以接受教育。在教育內容上,明治時代的日本邁出了更大的一步。江戶以前,日本人有很強的大陸情節,習漢書、用漢字。德川秀忠統治下的幕府將與明朝的貿易作為日本強國之要。江戶末期,佩裡以軍事力量打開了日本國門,日本也由此看到了更廣闊的天地,將目光轉向先進的西歐。在精英教育方面,向歐美大量派遣留學生。明治時代的政治強人伊藤博文、井上馨等,都在西歐學習生活過;在民眾開化方面,日本各地都成立開智學校,引進西方課程,英語教育也非常普及。

技術引進

日本人的山寨能力和山寨水平遠在當今中國人之上。當然,有一個更好聽的說法叫技術引進。日本人接受了西方的教育、西化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引進了西方的技術。在政府的推動下,西周等一批留洋的優秀學子屈身到工廠當學徒,開創了日本的紡織工業。秋山真之等人學習英國的航海技術,打造日本海軍,成為戰勝俄國的主力。跟清政府一樣,日本也從英國購買了軍艦,但日本購買的是製造軍艦的技術,這是根本的區別。在引進西方文化和技術的同時,日本人堅持維護日本文化的獨立性,創造各種譯詞,將外語置換為日語,通過翻譯來消化吸收西方的制度和技術。這一時期出現了很多新詞,如哲學、理想、本能等,就是由福澤諭吉、西周等人創造的。

財稅改革

明治改革同樣遇到了財力緊張,轉型陣痛。明治時期,日本人的思想解放了,但經濟負擔一點也沒減輕。明治為實現近代化而進行的財稅改革一直伴隨著民眾的不滿甚至反抗。松方正義等官員敢於頂住各方壓力,對財稅體制進行一系列手術,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充實了國庫,壯大了軍隊。當然,明治政府在軍事、教育、建設等各方面如何均衡發展、平衡關係,更多地取決於改革家的個人意志和膽魄。財稅改革從一定程度上,也犧牲了老百姓的利益,只不過剛剛從幕府時期走出來的人民感受還沒有那麼深切。

集中民智

明治維新雖然沒有打破“藩”各自為政的局面,但作為“藩”統治基礎的武士階層發生了很大變化。武士不再像以前那樣對大名有人生依附關係,不再有世襲身份,迫使他們轉型為實業家、官僚、學者等。武士出生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木戶孝允成為改革先鋒,巖崎彌太郎、安田善治郎等武士成為實業家。幕府臣子澀澤榮一領導了稅收、土地改革,堅持’在日本應該創造適合日本的東西’,開展產業振興,推動近代資本主義發展。明治時代的“建白書”也是一次重大改革,廣開言路、集中民智,充分發揮了東方式的近代民主優勢,也推動了日本民主政治進程。通過“建白書”,福澤諭吉等人提出對國家面貌的思考,推動了日本憲法的頒佈和君主立憲政體形成。

為什麼明治日本能如此迅速地發生轉變,留給我們今天的課題又是什麼?NHK特別節目《明治 2005》將分五次追溯明治變革的過程尋求給與現代的啟示。

P1 嚮明治學習什麼

P2 教育

P3 模仿與獨創

P4 農民與稅收

P5 民意

※ 值得注意的是NHK的拍攝目的是從明治維新裡汲取現代日本可以用的經驗教訓,所以這部紀錄片更多的是專題分析(教育,科技,經濟,政治)而不是線性敘事,NHK已經默認觀眾瞭解了明治維新的主要史實,這對外國觀眾並不友好。但這紀錄片的文獻工作做的還是相當的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