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義莊”的真實歷史,你敢看嗎?

說起"義莊",多數人不禁頭皮發麻,聯想到的都是一些恐怖的畫面,比如林正英的殭屍片裡面的義莊,還有一些查案破案的電視劇裡面也常常會提到義莊,義莊基本上來說就是古代停屍房的代名詞。那是否真的是這樣呢?

這才是“義莊”的真實歷史,你敢看嗎?

義莊,是中國古代宗族所有之田產,始於北宋年間。是中國古代特有的由某一姓氏家族創辦的慈善機構。這是為本族做好事的經濟實體,一般建在鄉村、集鎮,故稱“義莊”。義莊有八九百年的漫長曆史,在中國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義莊的產生根源於宋代經濟、社會的重大變化,在時代背景下慈善組織成為一種社會需求。

範氏義莊

我國曆史上最早的義莊,始於宋代范仲淹在蘇州建立的範氏義莊。范仲淹親定規矩十三條,規定各房選一名子弟共同掌管,義莊所得租米按人口分給本族男女,族人嫁娶、喪葬、赴科舉考試等都可得到一定資助。

以後範氏子孫又不斷增補修改規章,使義莊得以延續擴大,到南宋理宗時,範氏義莊達三千多畝。兩宋官員紛紛仿效,在各地建立了一些義莊,有的擴大為賑濟本地窮苦百姓。與義田相類似的族產,還有義屋、義學、義冢等。新的家族制度陸續形成,其影響遠及明清。

這才是“義莊”的真實歷史,你敢看嗎?

華氏義莊

史載,盪口華氏第二十二世孫華進思,國學生,累積致富,擁有土地2200多畝,獨置義田一千三百四十畝贍族,創建義莊。進思無子,侄兒公弼為嗣,乃蘅芳、世芳之五世祖。公弼繼承父志,移建義莊於所居之右,即通常所說的華氏義莊(老義莊)。而新義莊,為清代光緒初年,盪口鎮巨族華芬遠捐義田兩千餘畝建立華芬義莊,即以後通稱的華氏新義莊。此外,盪口還有徐義莊、錢義莊、襄義莊,因此盪口號稱“江南第一義莊”。義莊,一般是為本族貧寒子弟提供助學的地方,如華氏義莊的“果育鴻模小學”;又為本族貧寒之家提供可資接待之處,也可以領取錢糧。

義莊一詞從宋朝發展至清朝,才變成了停屍或者存放骨灰的場所。比較著名的有:

廣州韶關的廣府義莊

廣府義莊和舊時候其他義莊一樣,分為“太平間”和“長生屋”。“太平間”自不用說,停放遺體的地方,“長生屋”就是堆放棺材的。以前,從南番順過來韶關做生意、開鋪頭的人很多,從當年東堤的廣富新街和老東街可見其繁華。在那時候,很多人都有“落葉歸根”的思想,當自己死在異鄉,都希望死後能夠運回家鄉安葬。正因為如此,才有了廣府義莊的存在。

然而,在抗戰時期,“廣府義莊”被國民黨佔用並改造為第七戰區的監獄。進入這暗無天日的牢房,周圍用鐵皮封閉,常年不見一點陽光。牢房裡環境極惡劣,糞便橫流,臭氣熏天,加上伙食又如狗食,被關在這裡很多強壯的人都不殺而病亡。當時人死後,屍體就排放在院中空坪裡,有時幾天沒人來將屍體拉走,臭不可聞,有時乾脆將屍體扔下河裡,簡直毫無人性。

這才是“義莊”的真實歷史,你敢看嗎?

東華義莊

東華義莊是由香港東華三院於1875年成立的義莊。在香港開埠早期,當時廣東各縣市及海外有不少人來港打工,如不幸身故,因為沒有雪房,屍體容易腐爛發臭,於是先行入殮再暫厝義莊,待後人來港才移回鄉。義莊現時設於香港島薄扶林沙灣大口環道。由於樓群建於不同時期,建築具摻雜中西特色。1960年代是該義莊的全盛期,當時義莊內共有靈柩600具,骨殖逾8000副,當火葬在香港普及後,寄厝的棺木及骨殖陸續減少,2006年初,義莊共有靈柩71件,骨殖115件及骨灰21件,義莊每月租金50至400元不等。

曾寄厝的人包括前北大校長蔡元培、廣東軍閥陳炯明、香港富豪李兆基之父李介甫及富商林百欣、銀行家廖創興、周生生珠寶金行創辦人周君任。而東華醫院創院總理之一鄧鑑之夫婦於1906年及1915年離世後,骨灰現 在仍然寄放在該處,入莊期已達100年之久。

這才是“義莊”的真實歷史,你敢看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