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師說 愛“比較”是內心弱小的表現

心理諮詢師說 愛“比較”是內心弱小的表現

有人跟我說,她從來不比較,而且她最討厭什麼都喜歡比較的人。

一段時間之後,她覺察到,原來自己也很喜歡比較,特別是在她兒子不如別人的地方。

比如,她發現兒子比同齡人矮,於是會非常焦慮,回家一定讓兒子吃更多飯菜。心裡老想著那個比他還高的孩子。而她老公正相反,會注意到兒子比別人好的地方。比如會發現他兒子比另外的小朋友高,而作為媽媽,她會習慣性地忽略那些比兒子矮的小孩。

所以,“比較”通常是在跟比自己強的人比。

從心理上,可以這樣理解:

媽媽把自己內在弱小的感覺,投射到孩子身上,於是她很容易發現孩子弱小、不如別人的一面。於是,這種“比較”導致了她的焦慮,於是開始強迫孩子多吃來消除焦慮。

我覺得如果不改變,這位媽媽將來在孩子上學之後,會有更多的焦慮。

比成績,比課外培訓,比藝術技巧,比足球,籃球,羽毛球等等。

孩子會被比得很慘。

說到底,比較,是一種我們輸了的感覺。

我們想贏,但是我們卻輸了,於是我們不甘心,於是總想跟人比。

但是這種情緒,並不是一種理性的情緒。

試想,如果我們輸了,似乎我們更應該跟弱者比較,這樣我們就很容易嚐到贏的滋味。實際上,愛比較的人,往往對強者比較感興趣。因為他們內心中對自己的評價通常很低,他們對別人強比較敏感,因此很容易發現別人比較強的方面。

這樣看來,愛比較的人,其實很“享受”這種弱者的感覺。

或者說,他可能在內心中已經習慣於自己身為弱者的感覺。而且,他們可能糾結在其中,難以自拔。這就是為什麼愛比較是一種很難改變的行為模式。

就算那些喜歡跟弱者比較的人,表面上他在諷刺挖苦不如他的弱者,但是,很可能他內心依然覺得自己很弱小,否則對方不會激發他那麼大的興趣去比較。

心理諮詢師說 愛“比較”是內心弱小的表現

“比較”實際上是一種攻擊的行為。

我們在比較的時候,實際上在試圖攻擊對方,通常是強者。

或者說是我們想象中的強者。

對弱者的態度,我們通常是“同情”

攻擊弱者,是內心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的表現,

很想攻擊強者,但是不敢這麼做,因為害怕被懲罰。

所以才將攻擊的矛頭指向弱者。

在這種情形下,被攻擊的弱者只不過是他想象中攻擊強者的替代對象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