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老好人”思維|人際關係好不好,拒絕一次就知道

人際關係,一個人類社會無法避免的心理屬性,從家庭到社會、從個體到群體,人際關係對人們心理上的影響向來都不可小覷。毫不誇張的說,小到個體的心理發展大到社會體系的建立,人際關係都是必要的推動力。

對於個體而言,人際關係為人們帶來了獲取優勢資源的途徑,也為人們帶來了情感需求上的愉悅感受;同時,它也猶如雙刃劍一般給人們帶來了情緒上的負面影響。據一項心理學調研數據統計,人們在平時生活中的負面情緒,65%以上都來源於人際關係當中的雙向衝突或者單向矛盾,但是,大多數人並不會畏懼這些問題,人際關係依然是多數人在追求的主題和大量學習的目標。從圖書網絡銷售量以及電子書的下載量來看,關於人際關係的主題一直都是居於前列,例如《人性的弱點》、《高效溝通》等等。

人際關係當中也會出現不同的極端,一種是極度的自私,另一種人則是將利他行為進行到底的人,這種完全的利他主義者,也是我們口中俗稱的“老好人”。

關於“老好人”,事不關己的話,我們可以有很多正面的評價“善良、熱心、從不拒絕、忍耐他人”等等,但是,如果這個“老好人”是我們自己,內在感受則可能會是“壓抑、隱忍、憋屈、難過、自責”等等。

打破“老好人”思維|人際關係好不好,拒絕一次就知道

從好人到惡人,遭人唾棄很意外,只因為我說出了拒絕二字

曾經共同學習的心理成長小組裡有這樣一位大哥,聲線溫柔、為人和善、樂於助人,這些心理特徵無一不讓人覺得心裡舒服,可就是這樣的一個看起來“心理成熟”的男人,卻在學習班裡哭出了最大的分貝,這其中遭受的委屈令人震驚不已。

“我曾經以為,只要我在單位裡能夠幫助到其他人,我就能夠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

是否有那麼一刻,你也是如此認為?是啊,我們曾經都天真的以為,我們幫助過的人自然也會回報我們,我們只要肯幫助別人解決問題,就是積累了一條有效的人脈。當然,這種天真並沒有錯誤,只是,我們低估了人性最陰暗的一面。

“我幾乎很少拒絕同事的請求,我儘可能地辦到我能的以及學習那些我不能的,我是辦公室的全能助手”

心理學有一個關於人際關係的效應“登門檻效應”,最簡單的理解就是當我們不斷地付出和給予他人幫助時,我們為了維持在他人評價中的良好度,可能會不斷打破我們所能夠承受的限度,同時,被幫助的人可能會進一步提高請求的限度,直至關係雙方無法承受,關係破裂

。對於“老好人”而言,這個限度被不斷放大,同時,自身所承受的負面情緒也會不斷被壓抑,這個大哥便是如此。

“自以為人際關係良好的我,卻無意間聽到同事在討論對我的瞧不起,那一瞬間,我的所有幻想都被打破”

“老好人”最大的心理特性便是強迫性地利他行為,因為拒絕二字不僅僅只是愛面子而難以說出口,更重要的是,這種被需要的感覺,無人需要的焦慮和恐慌有時比有人需要帶來的麻煩和壓抑更令他們上癮。所以,想要說出拒絕二字卻抵擋不住這種心理需求的誘惑,這讓他們的內心當中充滿了衝突。

打破“老好人”思維|人際關係好不好,拒絕一次就知道

需要補償的心理,可能正是無法拒絕的理由

對於“老好人”而言,這種人格特質可能源於很早之前的成長經歷,被家庭或父母忽視,父母錯誤的功利性的教養方式等等,都會造成這種缺乏自知和自制力的不良心理習慣。

對於這位大哥而言,從小需要通過“努力”來去滿足父母的認可,以及錯位式的成人思維來去促進家庭和諧的思維都給他在人格成長過程中帶來了不利的影響。這些早已在成年之後忘記的潛意識心理不斷地塑造成現在的自己,稍加回憶,才能瞥見過去給自己帶來的影響。

打破“老好人”思維|人際關係好不好,拒絕一次就知道

拒絕二字帶來的衝擊很大,但是不學會便無法成長

拒絕二字即使對於普通人來說也很難說出口,大事幫不了,小事如果也不幫,那還要人際關係做什麼。

關於這樣的矛盾,我相信所有人都難以抉擇,為了他人壓迫自己,為了自己選擇壓抑。無論怎樣做,似乎都難以做到完美。但是,不思考這個問題,心理上就難以成長,無法拒絕,就意味著無法拒絕壓抑,其實,思考拒絕,只是根據我們個人的條件設個界限。可以舉例一下我個人的一些心理邊界:

1、關於借錢;由於我自己內心當中有一個可信任名單,在這些名單中的人,我既可以信任又能夠接受他們無法償還而帶來的風險,除此之外的人,我都會找各種理由不借。

2、關於不同的請求;不屬於我責任的,我會根據時間、能力、難度等因素選擇拒絕或接受,即使接受,我只會提供能力範圍內的協助,但是我不會給予任何的承諾。

3、關於回報;我並不強制性的要求他人給予我回報,但是,對於無法用良好態度對待我幫助的人,下一次的幫助將會是困難重重,我也會選擇用堅決拒絕以表我的態度。

這些關於拒絕而設置的心理邊界在剛開始很難說出口,也有很多的擔心,例如:害怕別人會說自己的壞話,會影響自己的人際關係。的確,剛開始可能確實會這樣。

打破“老好人”思維|人際關係好不好,拒絕一次就知道

之前提到的學習班裡共同學習的大哥回去之後開始了拒絕之路,再次分享時,他依然情緒低落,他說:“我拒絕了以前幾個經常讓我幫助的同事,那些事我心裡確實不想做,也對我自己有風險,拒絕他們之後,我一下子就成為了公司裡的惡人”。

又過了一個月他再次在群裡分享時,明顯可以感覺到情緒上的一種放鬆以及自信心的增強,他發了一條語音說到:“雖然這些同事對我態度沒那麼熱情了,但是我可以感覺到,他們開始尊重我了,更重要的是,我開始尊重自己了,我覺得,拒絕二字真是太值得了”。

沒錯!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感受都無法關注,完全以犧牲自我而成就他人的方式來幫助別人,幾乎沒有能夠保持長久,只有當我們開始關注自己,學會拒絕,我們才有精力真正幫助到自己和其他需要真正幫助的人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