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的入口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釋義】:

老子第一句話便亮明自己的觀點——"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是《道德經》的根本觀點和邏輯起點。老子認為這個"道"也是個"名"。"名"是做什麼的呢?"名"是說明一件事情,表述一種情狀的。"名"是基於不同的認知、角度、對象等去說的,這些都不能代表整體完備的"道"。其實這和莊子說的一個意思,莊子說"道通,其分也,其成也,毀也。"莊子說的什麼意思?他的意思是"道"是通同為一的,從"道"中分離出來,就成了萬物中的個體,同時也就失去了"道"的統一性。說到底就是"名"是有侷限性的,有條件才能成立的,條件沒了或變化了,"名"也就失去了意義,所以不能一味的固執己見,所以老子說"道常無名"。為了表述的需要,老子勉強把心中思考的這個最高存在稱為"道",就如給人起個名字一樣。老子說"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老子真是欲言又止,實屬無奈。

這個"道"有什麼能耐呢?說它沒有,它卻是天地萬物的開端(也就是"始"的含義)。說它存在,萬事萬物都由它生髮和養育(也就是"母"的含義)。所以說,要了解"道"的玄妙之處,還得從"虛無"的角度著手,要了解"道"的作用範圍,就需要查看萬事萬物的邊際在哪裡。"無"和"有"二者講的都是一回事,都是出於講"道"的需要,都基於"道"所產生,只不過說法和角度不同罷了。它們都是非常玄妙的,這種極致的玄妙之境,就是一切微妙的源頭。

【延伸】

"無"和"有"是體悟"道"的兩個入口("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其"指的就是"道"),二者缺一不可,也可以說一對對待的概念。談到"有"和"無",很多人會想到"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句話被大多數人用來表述"無"的作用。但是"無"要發揮作用,同樣離不開有,比如房子中間的空虛之處是"無",但是沒有牆壁和房頂這些"有","無"也就不成其為"無"了。所以,看了《道德經》,不能忘了"有",不能小瞧了"有"。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給了我我們一個啟示,那就是所有我們認知到的所謂知識、技能、規範、制度等,以及所有我們認為想當然的一切都具有侷限性,都不具有全"道"的統一性。從認識的角度來講,應該正視這種認知的不足。這種"非常道,非常名"所留下的未知領域對於認知來說,也可能蘊含著更大的可能性。人可以認知很多領域,但必須瞭解在你的認知的領域之外尚有大量未知的東西存在,而且要知道人永遠也不可能窮盡這些未知的東西,然後你的認知才是最全面的、真實的,才能取得自由,這也是一種"有"與"無"的對待關係。莊子對此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足之於地也踐,雖踐,恃其所不碾而後善博也;人之於知也少,雖少,恃其所不知而後知天之所謂也。"

“悟”道的入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