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鋒的掌控能力,是書法臨習與創作的要領

筆鋒的掌控能力,是書法臨習與創作的要領

寫字時筆毫始終是處在變化狀態的,這就要求書者在書寫中發力控鋒、調鋒,在控鋒、調鋒中書寫。這種書寫過程中的鋒毫之變,我們稱之為“鋒變”。

無論何種字體書體中的點畫,其實就是書寫時“鋒變”的結果。研究用筆與筆鋒,實際上,就是要集中在怎樣控制筆鋒之“鋒變”的這一關鍵點上。

筆鋒的掌控能力,是書法臨習與創作的要領

我們知道,任何一個筆畫,都是由入、行、收三個技巧環節來完成的,如下:

入—主要是完成筆畫前端的造型;

行—是完成筆畫中部的造型;

收—是完成筆畫尾部的造型。發力和鋒變的各種技巧,也就集中體現在這三個細小環節之中。

在這三個環節中,每一個環節都會直接影響一個筆畫的造型。因此,它是用筆最基本的技巧環節,對筆法的研究也就必須著眼於這三個具體的技巧環節。

筆鋒的掌控能力,是書法臨習與創作的要領

如何控制筆鋒?用手、腕、臂的發力來控制和調領鋒毫,利用鋒變來完成這三個環節,並進行點畫的刻畫,就是用筆的關鍵。古人研究筆法最經典的成果莫如"永字八法",雖然它還是殘缺的理論(如:心鉤、鵝鉤、之捺等,這些極為重要的筆畫,只一個"永"字無法包含其中,說明它還是一個不完整的理論。),但其實踐指導意義確是重大的。

我們仔細分析"策、勒、弩、趯、側、掠、啄、磔"八字,其實,八法實際上講的就是一個控筆發力的問題。

筆鋒的掌控能力,是書法臨習與創作的要領

由於發力方法的不同而導致鋒變的不同,又由於鋒變的不同而導致點畫的形狀不同。故而才形成了"楷書筆法"、"篆書筆法"、"隸書筆法"、行書筆法"、"草書筆法"的五種筆法分類。

五種字體各有各的主要行筆特徵,篆書的"鐵線玉箸"、隸書的"蠶頭雁尾"、楷書的"永字八法"、行草書的"絞轉連綿"等既是。在同一種字體之中,無論其風格是怎樣變化,在點畫的刻畫,或者說在發力方法和鋒變上,都有著非常明顯的共性特徵和個性特徵。

《張遷碑》與《曹全碑》比較,共性是"波磔"和"蠶頭雁尾",區別是一方一圓、一剛一柔。柳楷和顏楷比較,共性是"藏頭護尾"與"八法",區別是一骨一筋、一峻一樸。

筆鋒的掌控能力,是書法臨習與創作的要領

這些差異的形成,無疑是鋒變的結果。由此,我們又可以推斷出,個性風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原於個性化的運筆發力方法和個性化的鋒變上。人們稱米芾的"刷"、東坡的"畫"、山谷的"描",就是對他們個性鋒變技巧最典型最貼切的形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