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56年,差點統一中國,秦昭襄王真的是“傀儡”秦王嗎

一、引言:

秦朝在我國曆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僅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500多年的分裂局面,還奠定了中國2000餘年大一統王朝的政治基礎。

這個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有賴於秦始皇嬴政的雄才大略,也有賴於歷代秦王的勵精圖志。“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漢代賈誼的《過秦論》明白肯定了秦始皇之前六代君王的功績。其中享年75歲、在位時間長達56年的秦昭襄王,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但後世對他的評價卻是頗有微詞。

在位56年,差點統一中國,秦昭襄王真的是“傀儡”秦王嗎

秦昭襄王


二、一生開疆拓土,成就虎狼之師

自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實施“商鞅變法”,一直到公元前221年嬴政“統一天下”,秦國準備了138年,歷經7代秦王。其中,昭襄王一人在位時間比孝公與惠文王兩人加起來(49年)的時間還長。在秦國發展歷程中,起到了繼往開來的重要作用。

昭襄王時期,秦國實力遠超其它國家,在位56年間更是頻頻發動對外戰爭,秦軍被稱為“虎狼之師”,單論軍功之盛,估計只有秦始皇時期可比。

在位56年,差點統一中國,秦昭襄王真的是“傀儡”秦王嗎

秦軍征戰

十四年,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拔五城。

二十五年,拔趙二城。

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為南郡,楚王走。

三十五年,佐韓、魏、楚伐燕。

三十六年,客卿灶攻齊,取剛、壽,予穰侯。

四十七年,秦攻韓上黨,秦使武安君白起擊,大破趙於長平,四十餘萬盡殺之。

僅粗略統計《史記-秦本紀》中明確記載的戰爭,秦昭襄王五十六年間共計發動戰爭多達三十餘次,平均不到二年就發動一次戰爭,其中包括“伊闕之戰”、“鄢郢之戰”、“華陽之戰”、“長平之戰”等影響戰國格局的重大戰役。通過這些戰爭,極大的拓展了秦國的國土面積,削弱了對手的實力,更重要的是通過“長平之戰”,徹底中斷了趙國的崛起之路,掃除了秦國東出六國的最大障礙。

在位56年,差點統一中國,秦昭襄王真的是“傀儡”秦王嗎

長平之戰

連年的征戰,需要充足的兵源及糧草供應,沒有強大的國家實力,很難支撐起一場接一場的戰爭。

昭襄王時期,徹底消除了西北義渠國的威脅,並將義渠納入秦國法治管理,為秦軍騎兵部隊供應了兵源及戰略資源馬匹

自秦並巴蜀設立巴郡蜀郡以來,昭襄王大力經營巴蜀之地。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了著名的

都江堰水利工程。工程完工後,成都平原真正變成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為秦軍保障了源源不斷的糧草供應。

在位56年,差點統一中國,秦昭襄王真的是“傀儡”秦王嗎

紀念李冰父子的二王廟

秦昭襄王時,無論國土面積、人口還是軍事實力,秦國都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水平,秦昭襄王成為最接近統一六國的秦王。

三、被人詬病的“傀儡秦王”是真的嗎

秦昭襄王在位期間成績斐然,但後世許多人並不認可,認為秦王只是一個“傀儡秦王”,真正的操盤手是他的母親羋(mǐ)八子,也就是鼎鼎大名的宣太后。其主要依據便是《戰國策》中范雎遊說秦王時一個說辭,“聞秦之有太后、穰侯、涇陽、華陽,不聞其有王”。但同樣是《戰國策》,蘇代對秦昭襄王的描述則恰恰相反,“困則使太后、穰侯為和,嬴則兼欺舅與母”、“用兵如蜚繡,母不能制,舅不能約”。

在位56年,差點統一中國,秦昭襄王真的是“傀儡”秦王嗎

羋八子

同一個秦昭襄王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面貌,結合其它史料,後一種說法更加接近真實的昭襄王。

宣太后是秦王的親生母親,穰侯、涇陽、華陽則是自己的舅舅,如果秦王年幼,極有可能由母親代行王權,但是秦昭襄王回國時已年滿18歲成年,要知道秦孝公20歲繼位,惠文王19歲繼位。如果說秦昭襄王作為質子剛回秦國立足未穩時,可能借助母親的人脈,但是當他22歲親政時更多的則是諮詢母親的建議,而不是任由母親及舅舅架空自己。

宣太后及穰侯畢竟是自己最親近之人,他們利用與秦王的關係吹耳邊風“干政”倒是完全有可能,但干政與架空是兩碼事,如果是干政的話,秦昭襄王隨時可以把權力收回來,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所以說,所謂的“傀儡秦王”的說法是靠不住的。

四、“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秦昭襄王

相反,人們對秦昭襄王的另一個評價是“陰險狡詐,不講信用”,主要依據則是“完璧歸趙”和“囚禁楚懷王”這兩件事。

在位56年,差點統一中國,秦昭襄王真的是“傀儡”秦王嗎

藺相如-完璧歸趙

這兩則故事中,秦昭襄王都是以城池為誘餌,引誘趙王和楚王,但是目的達到後並沒有遵守自己的諾言。在一般人看來,這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但是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思考的話,他並沒有因為自己個人的喜好而隨意割捨國家的城池,反而為了增加國家領土,完全不在意其它人對自己的評價。

國家社稷的角度來說,秦昭襄王是合格的,如果套用現代名詞,那麼秦王就是一個“徹底的實用主義者”

五、錯殺白起,錯失統一天下的機會

人們對秦昭襄王的不滿還在於錯殺了秦國功臣白起。白起戎馬一生,大小戰役無數,為秦國開疆拓土,立下了汗馬功勞,最後卻被昭襄王賜死,許多人為其扼腕嘆息。假如白起不死,假如秦昭襄王聽從白起的建議,秦國有沒有可能提前30年統一天下呢?

歷史沒有假設,但秦昭襄王確實錯失了試一下的機會。

白起死的冤不冤,當然冤,但是白起也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秦王的權威是不容挑戰的,尤其是昭襄王這樣的徹底的實用主義者,在昭襄王看來,既然白起不能為自己所用,那麼白起也絕對不能為他人所用,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讓白起徹底消失,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在位56年,差點統一中國,秦昭襄王真的是“傀儡”秦王嗎

昭襄王與白起

六、寫在最後

作為掌舵秦國長達56年之久的秦王,幼年時流落燕國,當時正值燕國“子之之亂”的動盪時期,作為人質的處境更加艱難,早年的經歷使他形成了“適者生存,勝者為王”的思想,為了生存,為了勝利,想盡一切辦法。昭襄王治理下的秦國空前強大,削弱了東方各國的實力,併為秦始皇掃除了東進路上最大障礙--趙國,在秦國曆史上,可以用“

一代雄主”來形容,而絕非傀儡

最後,套用一句話來總結秦昭襄王,“他不一定是個好人,但他確是一個稱職的君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