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绿化市容局公布了近阶段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总体进展:全市干垃圾处置量为11693吨/日;湿垃圾分出量为7394吨/日,虽然受到疫情影响,本市生活垃圾分类成效仍然保持了良好的水平。
从跟踪调查20余个居住区情况来看,尽管在疫情防控期间,在志愿者队伍撤离的情况下,有三分之二的居住区仍能保持优秀的自觉分类投放水平,余下三分之一的居住区能保持在良好的分类投放水平。
受疫情影响,湿垃圾和可回收物分类成效方面绝对量有所下降,但与预期分类率相比,仍超越了预期要求或基本与预期保持平衡。3月份,全市干垃圾处置量为11693吨/日;湿垃圾(含居住区、菜场、单位餐厨垃圾)分出量为
7394吨/日;可回收物分出量为3342吨/日。2020年,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将围绕以下几方面进一步推进:
1
巩固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实效
完善促进居民分类习惯养成的长效机制,巩固提升居住区垃圾分类成效,着力提高单位垃圾分类实效,实现95%以上居住区和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实效达标,85%以上街镇达到“示范街镇”标准;可回收物日均回收量达到6000吨以上,有害垃圾日均分出量达到1吨以上,湿垃圾日均分出量达到9000吨以上,干垃圾日均处置量控制在16800吨以下,垃圾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
持续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提升住宅小区租户、部分年轻白领、个体工商户等重点群体的垃圾分类意识。广泛开展社会动员,依托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联席会议平台,加强在来沪交通工具、陆海空港等交通枢纽的垃圾分类宣传。完善测评考核办法,扎实推进分类“达标、示范街镇”创建,制定更能体现“引领低碳生活新时尚”的测评指标体系。
完善定时定点投放机制,按照“定点要坚持,定时要灵活,撤桶要鼓励,破袋要引导”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推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属地的指导,坚持精细化管理,切实做好“一小区一方案”的定时时段、定点位置设置。
2
着力完善全程分类体系
优化可回收物“点站场”体系功能布局,完成6000个居住区服务点功能提升;加快推进末端设施建设,新增干垃圾焚烧和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总能力3450吨/日(干垃圾2000吨/日,湿垃圾1450吨/日),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改善清运车辆形象,积极提升分类收集、运输能力,实施装载量控制加强,推广应用新型装备,对生活垃圾清运过程中跑冒滴漏、垃圾拖挂现象的监管和处罚;加强车容车貌管理,全面推行生活垃圾运输车辆冲洗上路。加大分类收集、运输活动执法检查力度,保持对混装混运行为的“零容忍”高压态势,对违规运输企业依法严惩。
3
攻坚突破重点难点问题
采取“科技+管理”模式,破解误时投放点管理、破袋投放引导等难题,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操作规程。
推进垃圾投放点加装智能监控设备、建立可追溯信息化系统等方式对源头分类行为进行监管,尤其是对误时投放点分类投放行为加强监管并及时反馈,做好误时投放点垃圾分类实效日常管理。
改善投放环境,在具备条件的居住区推广“白菜拉拉袋”等小发明小创新,方便居民分类投放。针对湿垃圾破袋投放和湿垃圾存储期间的异味控制问题,制定投放点管理规范。
坚持条管块督相结合,有效提升高校、医院、交通枢纽、公共场所分类实效。突破产业、政策、地域限制,拓宽资源化利用渠道,提高低价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率。
积极推进快递、餐饮、旅馆等行业源头减量,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二
2020年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达标(示范)街镇(乡、工业区)综合考评办法修订情况
修订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变化:
1
考评标准方面
区域内所有街镇达到垃圾分类达标街镇标准
85%以上(2019年为50%以上)
且居住区和单位分类平均达标率应达到95%(含)以上
90分(含)以上
(2019年为80分)
居住区和单位对照验收标准
示范居住区和单位的比例
达到95%(含)以上
(2019年的比例为80%)
2
综合考评主要构成及要求方面
第三方测评部分
测评频次:月度测评、季度反馈、半年度公布。
测评内容:新增针对全市沿街商铺的生活垃圾分类测评。
达标居住区“五有”达标标准:新增了“垃圾投放点采取异味控制措施,收集点配有破袋、洗手装置”,要求居住区所有投放点应当配备破袋工具、配套设置洗手池等便民设施,落实冲洗水和洗手池排水的就近纳入污水管网排放。
社会评价部分
新增市级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评价社会监督员评价两项评价内容。
PS:已获得示范街镇称号的,如按照新的考评标准和考评办法未能达到示范街镇标准,则视为复核未通过。
閱讀更多 二三裡資訊上海 的文章
關鍵字: 分类 #2019我的创作世界# 低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