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祭侄文稿》、《寒食帖》:浅谈中国书法的演变

众所周知,中国书法源自于中国文字的发明与使用,凡是社会生活中需要文字之处,便成为书法的展示空间。

殷商时代的甲骨钟鼎至秦汉的碑刻竹简,中国人的书写不断演化,表现形式日益丰富。

晋唐以来,尺牍的大量出现渐渐成为记载书写者生活与私密心理活动的载体。

永和九年,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组织了一场风雅集会。清幽的山水、秀丽的风景吸引了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等社会名流的捧场,当然,王家的几个孩子献之、凝之、涣之、玄之也跟随父亲出来了。

江南三月,通常是细雨绵绵的雨季,而这天天气格外晴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惠风和畅,溪中清流激湍,潺潺流水声听得人神清气爽,山间的景色更是恬静宜人!为应上巳日的习俗大家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在春意绵绵的大好时节里,祈求着消除病灾与不祥。

为了活跃气氛,有人想出了流觞曲水的玩法儿。大家散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澄澈的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途中,觞在未来的大书法家王献之面前停了下来,不满十岁的他憋了半天愣是没做一句来,也被罚了酒。后世的清代诗人还曾作打油诗取笑王献之。“却笑乌衣王大令,兰亭会上竟无诗。”

这次兰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成诗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诗各罚酒三杯。四十二人的风流集会与美好时光,不知不觉地就在曲水流觞和饮酒作诗中悄然流逝。

为了把这些酒后佳作保存下来,大家打算把诗汇总,编撰成集,以此纪念此次盛事,也给后人留个念想。可光有诗,谁来做序呢?于是有人起哄推举聚会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的雅集。半醉半醒的王羲之也不推脱,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二十八行,字字遒媚劲健、有如神助的三百二十四字。这就是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了。

《兰亭序》、《祭侄文稿》、《寒食帖》:浅谈中国书法的演变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局部

说起《兰亭序》里的妙处,那不能不提其中的重字了。其文及款字中共出现21个“之”字,字字不同,各逞美态。

《兰亭序》、《祭侄文稿》、《寒食帖》:浅谈中国书法的演变

短短三笔,变化无穷。之字的变化,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种:1,行书、楷书、行楷书用笔的变化;2,行书用笔变化,比如折笔、顿笔、回锋等变化;3,主笔变化、比如第二笔、第三笔主笔转换的变化。


“以”字:

《兰亭序》、《祭侄文稿》、《寒食帖》:浅谈中国书法的演变


“其”字:

《兰亭序》、《祭侄文稿》、《寒食帖》:浅谈中国书法的演变


“为”字:

《兰亭序》、《祭侄文稿》、《寒食帖》:浅谈中国书法的演变


“事”字:

《兰亭序》、《祭侄文稿》、《寒食帖》:浅谈中国书法的演变


“修”字:

《兰亭序》、《祭侄文稿》、《寒食帖》:浅谈中国书法的演变


“也”字:

《兰亭序》、《祭侄文稿》、《寒食帖》:浅谈中国书法的演变


“文”字:

《兰亭序》、《祭侄文稿》、《寒食帖》:浅谈中国书法的演变


“会”字:

《兰亭序》、《祭侄文稿》、《寒食帖》:浅谈中国书法的演变


“山”字:

《兰亭序》、《祭侄文稿》、《寒食帖》:浅谈中国书法的演变


“有”字:

《兰亭序》、《祭侄文稿》、《寒食帖》:浅谈中国书法的演变


“竹”字:

《兰亭序》、《祭侄文稿》、《寒食帖》:浅谈中国书法的演变


“和”字:

《兰亭序》、《祭侄文稿》、《寒食帖》:浅谈中国书法的演变

下面再来说说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在结体上,打破了晋唐以来结体茂密、字形稍长的娟秀飘逸之风,形成了一种开张的体势。一是宽郎舒展,外紧内松。字中戈挑多不挑出,而作断竹一顿,如“岁”、“戊、戌、贼、我”、“残”、“哉”等字。这正是颜字内放外收的典型之处。

《兰亭序》、《祭侄文稿》、《寒食帖》:浅谈中国书法的演变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

二是多横向展势,左右偏旁或相向、或相背、或同向。尤其是相对的边竖,使传统的内弧相背为外弧相向形。如“蒲州、丹杨、开国、图、开、关”等处,使字形开张多变。显得疏密得体,相得益彰。此为颜体行书的创新之所在,亦是颜体阔达大度的结构特点之表现。

三是气势凛然,但却寄寓着奇险。从《祭侄文稿》中我们会察觉到,有些字的俯仰变化之大,而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正应和了颜真卿内心的悲壮心理,在书写时情绪放任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必然原因。这在前人行书书作中是很少见到的。米芾《海岳名言》写到“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字形尽量向两边拓开,却相互照应,形散神聚。如“尔、倾、巢、准”等字,而“摧、作、悔”等字则正中寓奇,大胆造险。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书家以险绝为奇,此窍唯鲁公,杨少师得之,赵吴兴弗能解也。”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满怀悲愤,用血和泪写出的行书作品。渴笔枯墨,燥而无润,干练流畅,挥洒自如。全文不到300字,只用了七次蘸墨,到了一笔墨写下了53字,留下了干枯压痕出现难以控制的伤痛轨迹。从“维乾” 到“ 诸军事” 蘸第一笔墨,墨色由浓变淡,笔画由粗变细;从“ 蒲州” 到“ 季明” 蘸第二笔墨,墨色也是由重而轻,点画由粗而细,且连笔牵丝渐多,反映了作者激动的情感变化;从“ 惟尔” 开始,因要思考内容、蘸墨,涂改、枯笔增多;从“ 归” 字开始,墨色变得浓润,“ 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八个字墨色浓厚,充分反映出书家失去亲人的切肤之痛;“ 天下悔” 三字以后,随着心情的不可遏制,越往后越挥洒自如,无所惮虑。两个“ 呜呼哀哉” 的狂草写法,足见书家悲愤之情不可言状。最后的三行如飞瀑流泉,急转直下,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其情感交织而产生的笔墨效果使作品达到艺术的巅峰状态。这一墨法的艺术效果与颜真卿当时撕心裂肺的悲恸情感恰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除此之外。从《祭侄文稿》中多处用渴笔修改的迹象表明:颜真卿在写这篇草稿时情绪激动,思如泉涌,手不能追,非快速行笔不足以表达其激愤之情,且无暇注意墨色的变化,虽笔中无墨仍然继续书写。然而这些干枯的笔墨,却给人以苍劲老辣的感觉,与浓重的笔墨形成对比,使作品具有枯、润、浓、淡、虚、实的变化,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召力。一次蘸墨,疾书数行,有些笔画明显是以笔肚抹出,却无薄、扁、瘦、枯之弊,点画粗细变化悬殊,产生了干湿润燥的强烈对比效果。在中国书法史上唯有此一件作品最为遒劲,且和润。所谓“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也唯此作品能当之。

而到了宋元以后,书法在一定意义上逐渐成为精英文人享有的“专利”。

《兰亭序》、《祭侄文稿》、《寒食帖》:浅谈中国书法的演变

天下第三行书:苏轼《寒食帖》局部

《寒食帖》是苏轼三年前因所谓“乌台诗案”而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时所作的一首遣兴诗。内容哀怨、苍凉;借景抒怀,感时惜春,抒发了东坡因仕途的失意及对政局缈茫的心情。充溢着抑郁伤感的苦闷、孤独情调。此诗诗文与书法交相辉映,起伏跌宕,给人一种浑厚空灵、雄视天下的精神力量。黄庭坚为该帖跋云:“此书兼颜鲁公、扬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遂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寒食帖》在笔法上,丰厚粗壮的点画源自颜体新法。笔法善用侧锋较多,从东坡墨迹看,他下笔确实不是下去就立直,同时下笔时手腕离纸较近,笔锋略向左侧斜出,因而有些不解苏书真谛者的书家指责东坡用笔不合古法,甚至称其为“墨猪”。实际上,这只不过是中锋与偏锋的关系问题。而东破正是充分运用了中锋与偏锋,才使得《寒食帖》力透纸背,姿态横生。

《寒食帖》的结字相近于汉、北碑,结体取横势,体势宽博质朴,横平竖直,包围结构较为方整伸展。黄庭坚论东坡结字曾戏日“公之字固不敢轻议,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虾蟆。”形象地勾画出了苏字结体扁平、奇崛的特征。这一特征也正是与苏轼的“大字难于紧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的主张相符的。另外,苏字最显著的特征是结构的参差变化,或左重右轻或右重左轻;有的上密下疏,有的上疏下密。在大智若愚、诙谐的风格中流露出天真。

在章法上,特别注重横势,行距开阔分明,由于横势与纵势的有机照应,不但没有给人丝毫的松散感觉,反而有一种浑厚、灵动的气势。通过研究《寒食帖》我们仅从书法上即已领略到一种沉怨幽郁之情,势如江河奔涌。苏轼在书写此诗时,包含感情,已是意笔交融、心手两忘。通观整幅作品,似欣赏一曲郁愤、幽怨的古琴曲。那线条的盘旋、往复、曲折、顿挫拟诗人拔动着如泣如诉的琴弦,表达了无限郁愤的复杂心情。而字形的欹侧,忽横忽斜,似在极力控制心中的怨气那几笔长竖直拖,似几声长长的叹息之声。

苏轼行书曾统领一世、风行百代。论宋代书法基本上是在苏轼笼罩之下形成的。苏东坡的行书无论结字、笔法、章法、气韵都是和宋代尚意书风相吻合的一个整体。因而,我们学习苏轼行书的同时,还应向同时代其它书家的作品学习,强调从大处着眼,要极力避免跳荡颤抖的小动作,才能使作品朴厚而大气。另外,学苏要溯其源,颜书非学不可,因为苏轼直接继承并宏扬了颜法,同时还应参学北碑及汉碑。否则,学书者很难理解苏轼书法的奥妙。苏轼之所以能作为“尚意书风”代表,不仅因为他一变东晋的冷峻、唐代的紧严和五代的哀靡,形成了以抒发文人情性的含蓄而烂熳的新书风,更重要的是他丰厚的诗书画印综合文学艺术素养造就了他非凡的资质和才华,这或许是同代其他书家所不能望其项背的一个极重要原因吧。

明清时期,随着商业兴起,社会阶级分化,书法重新走出书斋,进入大众的视野。至民国以来,一种新的书法形态出现了,个人的书写进入展厅,参与美术展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