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小的科學家 是個小女孩兒

就在大家看到一些留學生言論而痛心疾首的時候,我看到了一股清流。

談方琳,女,15歲,“中學生英才計劃”的一員,曾憑藉課題“斐波拉契數列與貝祖數的估計”,在“第33屆上歲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中,獲得了一等獎和主席獎。是世界上目前最年輕的科學家。並且已經連續兩屆出席世界頂尖科學家大會,蟬聯“最年輕科學家”。

可能很多人說,這麼厲害為啥我不知道啊?

不是你孤陋寡聞,而是談方琳實在很低調。

2019年10月,談方琳再次應邀參加在上海市臨港新片區舉行的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這裡匯聚了全球65位諾貝爾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等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這裡,被稱為“最強大腦的盛宴”。而她,是最年輕的一位。

事後,央視記者要採訪她,並且說能讓她成為明星。可是談方琳拒絕了。她說:“我從來不喜歡追星,更不喜歡自己成為明星,即使想成名,也要靠自己成為科學巨星。”

世界上最小的科學家  是個小女孩兒

父母的高度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年僅15歲的她在功名面前能如此淡定,有自己的追求,不得不說這得益於她的家庭。談方琳父母都是華東師範大學的教授,父親是該校的數學老師,受父親影響,談方琳對數學也很感興趣。

和很多家長一樣,談方琳的父母也想培養孩子成才,和大家一樣,在小學階段就讓孩子參加各種數學競賽的補習班。但是不一樣的是談方琳只參加學習不參加比賽。

為什麼呢?在很多家長看來,成績優秀參加比賽能得到名次獲得獎勵,這是多麼光彩的事情啊,可以發個朋友圈開心很久啊。

談方琳不參加自有她的道理,她說:“我參加輔導班主要是去學知識,不參加數學競賽是因為參加競賽要刷題,會浪費很多時間。”

她參加輔導班不是為了得冠軍的光彩,也不是為了考試有個好分數,而僅僅是——學習。這恐怕是和絕大大多數家長孩子的想法完全不同的吧。

升入初中之後,談方琳發現自己對對數論方向更為感興趣,有不懂的地方就去問做數學老師的爸爸,雖然也是數學老師,可父親並不擅長數論,孩子的問題他無法解決。

一個初中生能把大學教授問住了,可見談方琳學的知識已經有一定深度。這些並非課堂所學,而是她自學的結果。這又出現她和別人的另一個不一樣——讀的書不一樣。

一般的家長必買的書就是《優秀作文》之類的,目的是寫好作文,考試拿高分。再買的話就是學校老師推薦的必讀書目、四大名著之類。

談方琳讀什麼書呢?

世界上最小的科學家  是個小女孩兒

作為大學教授的父母自認為對於教育孩子是個外行,但是他們知道的是,讀書絕對是個好選擇。所以每天都會和孩子一起堅持看書讀報,一次無意間在圖書館看到思維類書籍,由於感興趣就買了回去,沒想到,一向只對數學感興趣的談方琳,也對這幾本思維類書籍情有獨鍾,通過讀書,她的研究思維發生了改變,達到了讓眾人都仰望的高度。

為了女兒在研究中遇到的問題都能有人適時指點,父親請了一個在華東師範大學研究數論的數學老師,請他教授談方琳數論知識。從初一的暑假開始,談方琳就開始跟著這位教授做研究。在教授的引導下,談方琳的數學能力突飛猛進,在13歲時,就能夠獨自閱讀《美國數學月刊》上的文章。

這也可能就是一種緣分,在這裡,她看到了2013年加拿大數學家Rankin教授在《美國數學月刊》上有一個關於“斐波那契數列與貝祖數的估計的一個粗糙估計式。她頓時對此產生了興趣,也開始了自己的研究之路。

在談方琳的不懈努力之下,終於完成了自己的課題,並且憑此成果在“第33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中獲得了一等獎和主席獎。

談方琳的父母總是能夠發現孩子的興趣點並且給予適當的引導,甚至為她請導師,我想這可能是我們大多數父母無法企及的高度吧。他們不僅僅是孩子的父母,更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伯樂”。不是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嗎”,我們的孩子也許也是某些方面的千里馬,只是我們很難發現孩子的興趣點,我們只會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培養孩子。

看人家孩子上“星光大道”了,小明星的光環煞是耀眼,我們也趕緊一窩蜂把孩子送去學特長。不管孩子是否感興趣,鋼琴先買回來,逼著孩子練琴。為了孩子,我們可是很捨得投入的。

這也可能就是我們家的“千里馬”泯然眾人矣”的原因吧。父母的高度決定了孩子的未來,這句話一點都不假。


世界上最小的科學家  是個小女孩兒

如何培養孩子對於科學的興趣

談方琳的成長之路,也給我們一些啟示。如何培養孩子的科學興趣?

1.順其自然、因勢利導。

在孩子對科學表現出興趣的時候,家長要給孩子一定的空間。比如孩子都喜歡小動物,當帶孩子出去遊玩發現小動物,孩子很好奇的時候,也是孩子對科學的最初的興趣所在。有一個家長的做法就很好。

她在帶孩子出去玩的時候發現了一些小蝸牛,孩子覺得很好玩,媽媽就和女兒一起捉了一些放到礦泉水瓶裡帶了回來。在餵食蝸牛的過程中,孩子發現了蝸牛喜歡的食物是什麼,孩子也會有一些問題,比如蝸牛在水裡能不能淹死,它喜歡喝牛奶嗎?它能不能在海水裡生活……孩子有問題是好事,說明他思考了,於是媽媽就引導他從書籍中找尋答案。媽媽的做法就很好,科學來源於生活,每一個發現經過持久的探索,都可能會得到一個真理。

2.百問不厭、細心引導。

我們都有這樣的感受,小孩子問題奇多,總是有一些要麼幼稚要麼奇葩的問題,常常把大人問的不耐煩。“去去去,一邊兒待著去……”大人這邊心煩意亂的,孩子那邊莫名其妙的以為又做錯了什麼。殊不知,在大人的驅逐中,也抹殺了孩子對於發現這個世界的最初的動力。

3.創造條件、大力支持。

就像文中談方琳的父母,在孩子對數學有著濃厚興趣的時候,讓孩子參加輔導,給孩子請專業的老師,這些做法都是推動孩子進步的有力的手段,相信凡是有志於培養孩子的父母,也願意為此付出努力。

世界上最小的科學家  是個小女孩兒

俗話說,360行,行行出狀元。我們的孩子不見得要成為科學家我們也可以在其他方面有所建樹,成為一個有利於社會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