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安史之亂的大唐最終走向了毀滅,這一切究竟是如何發生的?

”安史之亂“是歷史上大唐的重要轉折點,是唐朝由盛轉衰的一個重要歷史事件,難怪史學家們大多喜歡研究這一歷史事件。

經歷了安史之亂的大唐最終走向了毀滅,這一切究竟是如何發生的?

在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一場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拉開帷幕,在階級矛盾,經濟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下,最終爆發了安史之亂。

公元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祿山和史思明組織發起了一場政治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又由於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亦稱“天寶之亂”。

那麼安史之亂全過程到底是怎樣的?

簡單來說,是一場規模浩大的戰爭。

經歷了安史之亂的大唐最終走向了毀滅,這一切究竟是如何發生的?

在天寶年間,唐玄宗已經逐漸安於當前現狀,慢慢的懈怠下來,但是從東宮到宰相到文臣再到武將無一例外都是被各種互相牽制和眼線滲透,所有人被皇帝把持的服服帖帖的,再加上李林甫能力了得,雖然權傾朝野,嫉賢妒能,但卻能很好的處理日益複雜的政務,又能有力的壓制東宮勢力,所以一切仍然都在皇帝的控制之中。

經歷了安史之亂的大唐最終走向了毀滅,這一切究竟是如何發生的?

這樣看來唐玄宗保住晚節本是沒有問題的。奈何李林甫打壓異己太厲害,

導致死後接班的領導班子實在不夠看,

然而安祿山又是一個自始至終都喂不飽的惡狼,和無才無德的楊國忠兩人各種操作最後硬

是打破了唐玄宗的如意算盤,毀了唐玄宗晚年的計劃。

那麼唐玄宗以前為何如此器重安祿山?

唐玄宗之所以倚重安祿山,既有政治考量,也有軍事需要。對內,是想利用安祿山去拉仇恨,讓他各種背鍋。對外,則利用安祿山穩定北方戰線,進一步的,想繼續開疆擴土。而為了防止安祿山心存異志,唐玄宗至少有四層保險:然而悲劇的導火索就在於唐玄宗對安祿山的理智存在判定誤差,老皇帝確信安祿山造反是沒勝算的,因此作為被寵幸的邊將,安祿山理當看得清局勢,不會做出愚蠢的舉動。

經歷了安史之亂的大唐最終走向了毀滅,這一切究竟是如何發生的?

唐玄宗認為安祿山會審時度勢,對他的顧慮也就越來越小,給予安祿山的信任則逐漸變得無可附加。可是事實是安祿山並沒有他想象中的那麼自知。在安祿山眼中,自己反唐是有一定勝算的,而且作為曾經一無所有的亡命之徒,他在找不到其它出路的情況下,也不在乎為自己賭一把。安祿山認為大唐帝國兵力佈置外重內輕,且自己掌握大唐兩大精銳之一,只要趁著中原兵力空虛之際以閃電戰攻陷首都,自己就能趕在其他節度使勤王以前瓦解大唐帝國。

經歷了安史之亂的大唐最終走向了毀滅,這一切究竟是如何發生的?

隨著安史之亂的全面爆發,責任也就理所當然的掛到了之前死活不肯相信安祿山會起兵的唐玄宗頭上,四十多年太平天子可謂是晚節不保。

在安史之亂平定前一年,唐肅宗強迫唐玄宗搬入冷清破舊的太極宮,並將他身邊的親信如高力士等人全部撤走,至此唐玄宗徹徹底底的消失在了世人的眼中。被囚禁於深宮,失去了全部的依靠,太上皇在萬念俱灰之下其身體素質也就跟著迅速惡化。人在大限將至前通常都會回首往事並總結自己的一生,於是唐玄宗便留下了一篇《傀儡吟》:

刻木牽絲作老翁,雞皮鶴髮與真同。

須臾弄罷寂無事,還似人生一夢中。

經歷了安史之亂的大唐最終走向了毀滅,這一切究竟是如何發生的?

而安史之亂之後,西域與中原音信隔絕,以至於後來唐代換年號兩年了,而西域都護還不知。後來西域重歸,而這時的唐王朝已經無力控制西域,西域逐漸成為一個半獨立的王國。從此,中央政府徹底喪失了對西域的控制力,一直到清朝設立新疆省,才將西域重新納入中央政府管轄。

此外,安史之亂也打碎了皇帝對臣子的威懾,而歷任皇帝都無力重新振塑皇室權威,宦官掌權,有皇帝想要振作,比如唐文宗,可是結果呢?甘露之變直接擊碎了皇帝最後的權威。實在是可悲。

這也導致以後唐朝的漸漸走向了衰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