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他就是夜空中的北極星


曾國藩,他就是夜空中的北極星

我們深感嘗過生活的酸甜苦辣、經歷隨波逐流,對現在的生活感到無味,對過去的時間感到慚愧;自覺理想被現實擊碎,滋生焦慮、焦急的情緒。子曰:”三十而立“。

立,為之奈何?帶著問題尋找答案有這樣一個有體溫有靈魂的人告訴我們這些生活在柴米油鹽中的人,立非物質而立,而是立正確的價值觀、獨立的意識,外圓內方,他的名字叫做曾國藩。一個出身卑微,資質平平,立志不為聖賢便為禽獸,不能流芳百世,亦當遺臭萬年的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他使用最樸實無華的工具”拙“,克服虛情意、睚眥必報和傲慢少禮這一系列的性格缺陷;從30歲開始刻苦修行,持之以恆追求心中的理想,但他用自己心中嚴格的標尺丈量苛責汙濁的宦海 、用內心的高尚的道德標杆要求周遭之人,好為人師終將成為眾矢之的。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投筆從戎以“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高尚精神幫辦團練組建湘軍。“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友”的道理世人都懂,曾國藩卻以一己之力固執的想要打破渾噩死氣沉沉的官場,自然會動了既得利益者的奶酪,當週遭的人都開始人人自危的時候,他的結局只能是四處碰壁。戰事上的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加上在臣工之間得道寡助的曾國藩只能倦鳥歸巢,夜不能寐性情大變,肆意宣洩心中情緒。

平靜之後的曾國藩反思到,過往的自己始終懷著道德優越感,自喻人濁我清,但骨感的現實讓有血有肉的人明白遲早得選邊站,如果還想當人就要“ 同流合汙“,要做到內外兼修,內清外濁,否則在當前體制下百無一能。至此他迎來了鳳凰涅槃大徹大悟!

脫胎換骨的曾國藩,處事風格大變,趨圓熟之風,無復剛方之氣,與世浮沉,開始接受虛文俗套學會潛規則,自降身段虛懷若谷, 遇事避重就輕打太極。明白了要想在當時的社會體制下實現自己的理想就應該內不忘初心,外隨波逐流,無法改變環境,就只有適應環境利用環境。

溯本求源曾國藩”自甘墮落“的原因是因為他分清了自己的慾望,和別人的慾望,分清自己為什麼而活,跨越了“責人嚴”到達了“責己嚴、責人寬”的境界,至此他憑藉著“結硬寨,打呆仗”的戰略打敗太平天國,歷時14年、勢力遍佈18省、攻克城池600餘座的太平天國運動宣告失敗,可以說對大清有再造之恩。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縱觀歷史長河功臣往往不會善始善終。曾國藩卻保全了性命與名節,面對荒淫無道的統治者他謹小慎微、減少職權 、自斷股肱裁撤湘軍;處理利慾薰心的大小官吏他拉攏利用,深知”人聚財散、財聚人散“。

中國古代被統治的老百姓喜歡用“清”和“貪”冠名官員,“清”是對豐功偉業的標榜,“貪”是對惡貫滿盈的痛斥,傳統的儒家文化教育入仕者“武官不怕死,文官不愛錢”。細看歷史上的清官,他們都一塵不染清澈見底,一覽無餘地站在道德輿論的制高點,站在鄙視鏈的頂點,同時也是“法裡儒表”的統治者宣傳的榜樣,但回顧他們的一生除了留下了美名還留下了什麼?

自命清高的人只能孤芳自賞。曾國藩想做一個清官,但又不能做一個清官,因為他明白想在當時這個尸位素餐的官僚體系中實現自己的治天下的目標,就需要遵守它所有的規則,必須要表現的和所有人沆瀣一氣。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在當今這個物慾橫流的浮躁社會里,迷茫的我需要靜下心了看看曾國藩這個”笨“人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