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说“石敢当”:灵石镇宅,驱邪化煞,龙虎吉日,生生不息

易经说“石敢当”:灵石镇宅,驱邪化煞,龙虎吉日,生生不息

在街道、路口,有时会看到石碑,长方形,底部埋入土中。

上面刻有“石敢当”,或者是“泰山石敢当”几个大字。

有的石碑,还同时刻有太极图或者八卦图。

有的石碑的顶端是雕刻的狮子头,有的简陋,整体就是一块粗糙的石头。

建筑物的墙基或者墙上也会有“石敢当”,用石头制作的,或者是用砖制作的。

也有的立在大门的左边,称之为“石将军”,所谓“石将军把门,百无禁忌”。

“石敢当”的信仰由来已久,并且深深影响了整个东亚,在越南和日本,“石敢当”也是随处可见。

关于“石敢当”,有很多的传说和故事,甚至拍成了电视剧。

其实,它源于古人的“灵石崇拜”,以及易经观念。

人类早期,有个“石器时代”,在使用石器的过程中,慢慢产生了石头崇拜。

在十万年前的许家窑人的遗址上,发现有一千五百多个打制的石球,有的重量达到三、四斤。

这就不是用来打猎的投掷物了,这么多,又经过精心打磨,说明是用来作为崇拜物的。

先民相信石头有灵性,可以护佑人的平安,所以神话里有“女娲炼石补天”。

最初古人在建造房屋的时候,喜欢在墙角埋下石头,称之为“镇宅石”,认为可以“驱除邪魔,以安家宅”。

西汉的刘安,组织人编写了《淮南万毕术》,书中说,“埋石四隅yú,家无鬼”。

意思是,在房屋的四角埋下石头,就可以避邪。

后来从“埋石”变成“立石”,就是在家宅的关键方位放置巨石,所谓“大石镇宅,主灾异不起”。

早期道教提出用“五色石镇宅”,就是根据易经中,五色对应五个方位的观念,在家宅的东方用青石,南方用赤(红)石,西方用白石,北方用黑石,中宫用黄石来镇宅。

到了唐宋时期,开始流行“石敢当镇宅”,一直延续到今天。

易经说“石敢当”:灵石镇宅,驱邪化煞,龙虎吉日,生生不息

在易经中,艮为山,艮为石。

艮卦的卦象是山,艮卦五行属土,“石为土之核”,石是土的精华,而山与石又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艮卦也代表石头。

易经里说,“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

艮卦后天方位在东北,东北方位对应地支丑、寅,丑(十二月)是一年的结束,寅(正月)是新年的开始,所以它既是“终”,也是“始”。

在奇门遁甲中,东北艮卦是“生门”;在大六壬中,东北艮宫却大致是“鬼门”。

可以说,艮卦是万物终结又开始,掌握万物生死祸福的一卦。

“石敢当”就是艮卦的化身和显现,或者说就是艮卦的实体化和神灵化!

所以,“石敢当”才有了那么大的神力,可以镇宅,可以驱邪除魔!

到了明清时期,“石敢当”又演化成了“泰山石敢当”。

易经里说,“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

泰山为“东岳”,又是“五岳独尊”,“石敢当”加上“泰山”,又增加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因此,“泰山石敢当”在避邪之外,又强调了它赐福、护佑生育的功能。

在古代,“泰山石敢当”的制作和使用,是有严格要求的。

据《鲁班经》记载,“泰山石敢当,高四尺八寸,阔一尺二寸,厚四寸,埋入土八寸”。

《鲁班经》还说,开凿“石敢当”,要用冬至后的十二个吉日:甲辰、丙辰、戊辰、庚辰、壬辰、甲寅、丙寅、戊寅、庚寅、壬寅。

这十二个日子,天干甲、丙、戊、庚、壬是五个阳干,地支是辰(龙)、寅(虎),所以叫“龙虎日”,是后来民间常用的吉日。

制造成功以后,要在除夕夜用三片生肉来祭祀,大年初一寅时(凌晨三点钟到五点钟)在门口立好,不要让外人看见。

易经说“石敢当”:灵石镇宅,驱邪化煞,龙虎吉日,生生不息

看风水学的历史,明清以来的形法派、理气派都奉杨筠yún松(杨救贫)为祖师。

什么“三元三合”,什么“玄空飞星”;什么“呼形喝象”,什么“七星打劫”;什么“三般大卦”,什么“过路阴阳”,什么“乾坤国宝”……

都是玄之又玄,一般人根本不可能掌握。

而唐宋时期流行的,以《地理新书》为代表的旧风水理论,一部分被淘汰,比如“五姓相宅”;一部分在民间流行,成为民俗风水的主要组成部分。

而“泰山石敢当”就是民俗风水的重要用品,一直延续到今天,甚至成为室内的风水摆件。

在风水学中,“石敢当”主要用于“化煞”。

《鲁班经》里说,“凡有巷道来冲者,用此石敢当”,若有一条路直冲建筑物而来,这是“箭煞”,就要用“石敢当”。

房屋面对桥头、屋角、凶宅、荒野等等,都可以用“石敢当”。

其次,“石敢当”还用于“缺角”。

宅地或者居室,地势平坦,方方正正,前后长、左右短,这样的最吉。

如果是梯形,也要前方短、后方长。

如果由于地形的原因,宅地或者居室,出现了不规则,对于缩进去的那个方向来说,就是“缺角”。

北方、西方“缺角”,凶。

特别是西北方“缺角”,西北方对应乾卦,乾为父,对尊长、老人不利。

对于这些“缺角”,就可以立“石敢当”来化解。

民间还有一个习俗和“石敢当”有联系,就是拜“石婆婆”,拜“石干娘”。

就是孩子幼小的时候,体质弱,经常生病,可以去拜石像(有的地方有专门的“石婆婆庙”),或者直接拜一块大石头(石干娘)。

有的地方把“石干娘”,就叫做“女石敢当”。

这些从根本上说,反映的还是一种“灵石崇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