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稻"提出新目標,中國"糧荒"將不再

隨著疫情在全球地迅速蔓延,為了遏制疫情,各國都限制了人口流動,這不僅對世界經濟造成了嚴重破壞,也影響了全球糧食供應鏈,全球糧食的生產、流通和消費環節都遭到嚴重破壞。

加之蝗災等自然災害的影響,糧食大量減產,一時間全球糧食價格大漲。因為蝗災和疫情不知何時才能解決,全球已經有13國開始限制糧食出口。

中國雖然是全球重要的糧食生產國,但同樣是全球主要的糧食消費國與進口國。根據我國海關及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年度進口糧食大約在1.3億噸左右,年均消費量為2億多噸。

也因此,國內市場也蔓延著一種"糧荒"的恐懼,雖然商務部發表聲明說2019年中國糧食總產量達到6.64億噸,且去年結餘2.8億噸,糧食充足,不進口也不會導致糧食短缺。但是如此大的進口量與消費量也說明我國的糧食供給還是存在一定的危機。

不過一則好消息從海南三亞傳來,將有望徹底解決中國的糧食問題。近日,在三亞壓軸灣科技城舉辦的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試驗現場觀摩及建設推進會上,袁隆平院士提出要在10年內,選育出耐鹽度在千分之三至千分之六、耐鹼在pH9以上的耐鹽鹼水稻品種,且年推廣面積達1億畝,平均畝產300公斤。這意味著每年能夠增加0.3億噸糧食。

耐鹽鹼水稻俗稱"海水稻",是一種介於野生稻和栽培稻之間的普遍生長在海邊灘塗地區的水稻。它能夠在鹽(鹼)濃度0.3%以上的鹽鹼地生長,具有抗澇、抗鹽鹼、抗倒伏、抗病蟲等能力。

中國擁有15億畝荒蕪的鹽鹼地,它是我國重要的後備耕地資源,但是一直沒有合適的糧食作物能夠在上面生存,此次"海水稻"的成功培育,意味著這15億的鹽鹼地將能夠充分發揮它的作用。

一億畝鹽鹼地能夠產出0.3億噸的糧食,15億畝則能產出4.5億噸糧食。中國2019年糧食總產量為6.64億噸,4.5億噸已經達到了糧食總產量的2/3,這也意味著中國糧食將不再短缺,"糧荒"問題將徹底解決。

當然糧食不光是大米,中國主要進口的還是大豆、玉米等,不過如果鹽鹼地能夠種植水稻,那麼其它適宜的地方將能擴大大豆與玉米等作物的種植,中國的糧食結構也將改善,從根本上解決"糧荒"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