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夜奶”,媽媽的“噩夢”?科學的戒夜奶乾貨在這裡

漫漫長夜中,被寶寶叫醒餵奶,一定是無數新手媽媽的“噩夢”吧?

“白天忙一天,晚上熬瘋癲”,看著小祖宗一副“你不給我吃我就不睡”的樣子,當媽的真是欲哭無淚啊!

自從當了媽,誰沒有見過凌晨一兩點的月光,凌晨三四點的星星?熊貓眼幾乎成了新手媽媽的標配。

寶寶的“夜奶”,媽媽的“噩夢”?科學的戒夜奶乾貨在這裡

別急,對付寶寶夜奶,這裡給你科學乾貨,教你如何與寶寶鬥智鬥勇,搞定寶寶規律睡眠。

寶寶為啥要喝夜奶?

  • 寶寶肚子容量小,代謝快

寶寶的胃容量較小,每次吃的都不多,但是由於生長需要,代謝又特別快,尤其是小月齡寶寶,總是容易餓,當然媽媽就得辛苦些了。

  • 寶寶心理需求,跟媽媽要安全感

新生寶寶對媽媽的心跳、氣味、體溫都是非常敏感的,需要媽媽時刻在身邊陪伴,以尋求來自媽媽的安全感。這也是基本的心理需求。

寶寶的“夜奶”,媽媽的“噩夢”?科學的戒夜奶乾貨在這裡

頻繁夜奶有啥危害?

  • 不利於寶寶生長髮育

人只有晚上進入深度睡眠,大腦才會分泌高質量的生長激素,尤其是9點至第二天早上5點,所以寶寶長個子的關鍵時段是在晚上。而寶寶吃夜奶的時間,恰好破壞了深度睡眠,不利於生長髮育。

  • 不利於寶寶規律睡眠

我們都知道,規律的睡眠習慣是保持精力的基礎,寶寶晚上睡不好,會影響白天的活動。從小養成好的睡眠習慣,對骨骼生長、大腦發育是至關重要的。

  • 不利於寶寶口腔健康

寶寶牙齒萌出,吃夜奶不能及時清理,容易引起齲齒,危害寶寶口腔健康。

  • 容易餵養過度

夜奶很容易餵養過度,增加寶寶的腸胃負擔,造成消化不良,引起肥胖。

  • 隱含窒息風險

媽媽過度疲憊,有時會在餵奶時不自覺地睡著,增加了寶寶窒息風險。

寶寶的“夜奶”,媽媽的“噩夢”?科學的戒夜奶乾貨在這裡

什麼時候該斷,什麼時候不該斷,媽媽要心中有數

寶寶睡整夜覺的能力是慢慢培養起來的,不可能一步到位。隨著寶寶逐漸長大,對夜奶的依賴也在慢慢減少,媽媽們需要耐心等待。

  • 4個月之前:只要寶寶想吃,就一定要喂,每晚2—3次夜奶,媽媽最難熬的時光。
  • 5—9個月:有的寶寶每晚需要1—2次夜奶,乖一點的寶寶已經可以睡整夜覺了。
  • 10個月以後:大部分寶寶都可以不麻煩媽媽了,個別寶寶還需要每晚1次夜奶。

所以,6個月以後,媽媽們要開始有意識地培養寶寶戒夜奶了。

寶寶的“夜奶”,媽媽的“噩夢”?科學的戒夜奶乾貨在這裡

究竟怎麼戒才科學呢?

  • 睡前餵飽,晚上不餓

睡覺前要給寶寶喂足餵飽,儘量減少寶寶飢餓感,還可以給寶寶做些按摩撫觸,幫助寶寶提高睡眠質量。

  • 白天增加輔食量,逐步減少夜奶次數

6個月後的寶寶可以開始適當添加輔食,輔食相比母乳,更能增強寶寶的飽腹感,白天吃得多一點,晚上就不容易餓。如果寶寶不喜歡輔食,更喜歡母乳,可以一點一點添加,逐步減少夜奶次數,從4次減到3次,從3次減到2次,這就要求媽媽在輔食上多下功夫了。

寶寶的“夜奶”,媽媽的“噩夢”?科學的戒夜奶乾貨在這裡

  • 分清有效夜奶和無效夜奶

其實寶寶每次夜奶是有區別的,有的是“有效夜奶”,就是寶寶確實是餓了,需要補充能量,就要餵飽之後再哄睡。有的則是“無效夜奶”,寶寶其實不餓,只是想讓媽媽給些安撫,這時寶寶不需要抱起來,只要拍一拍,哄一鬨,就能繼續睡著。這就需要媽媽細心觀察寶寶,哪種情況是真的餓,哪個時間是寶寶尋求安撫。

  • 及時安撫,增加寶寶安全感

寶寶尋求安全感時,媽媽要及時給與撫慰,不要等到寶寶比較清醒了再哄,醒透了之後再想讓他重新入睡,需要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往往不成功,而且非常影響寶寶睡眠質量。

每個媽媽養育寶寶的過程,都是一部鬥智鬥勇的血淚史。寶寶的成長需要時間,媽媽們要摸清規律,掌握科學的方法,加上足夠的耐心,就能陪伴寶寶走好每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